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分析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了资本的本质,论证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论》第二卷是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考察资本运动的规律性,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二卷的第一部分是关于资本循环的理论,在这里,马克思抽象地考察了单个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形态变化。我们学习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认清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规律性,对于我们管好和用好资金,提高经济效果,是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资本运动的理论,在马克思《资本论》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资本论》第二卷完全是研究资本运动的。在第二卷中的第一篇和第二篇,马克思考察了单个资本也就是社会资本中的一个独立部分的运动,而第三篇则考察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要研究社会主义的资金运动和资本主义的资本运动底具体区别,是要化功夫的。特别是,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考察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中心是说明社会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如何补偿和实物上如何替换的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问题。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揭示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后马克思主义与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的对话,误读了晚年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的构想。因此,本文在重读晚年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关于“股份资本生产方式”向“股份社会主义”“过渡点”系列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后《资本论》时代”生产方式,即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职业—阶级结构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多方面的教条式的和错误的理解.这种情况同样存在在对马克思的全部资本批判理论的理解中.本文通过重新回归研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提出了以往我们没有充分重视的三个方面的理论,即马克思的关于资本不等于资本主义的理论,马克思的资本的历史普遍性理论,马克思的关于资本的历史能量理论.马克思的这三个重要理论将为进一步深化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运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罗莎·卢森堡、列宁和希法亭在围绕资本主义是否崩溃以及扩大再生产是否实现问题进行争论时分别侧重商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货币资本循环,都没有从三者统一的角度把握社会资本再生产问题。马克思在破解“斯密教条”的基础上,以价值的纯粹流动性为中介,揭示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差异,描述了社会总产品实现过程中作为资本的价值在两大部类之间的运动,指出这一运动以资本价值的流通为基础。“资本再生产图式”之所以能够透视现代社会的结构,是因为这一“科学抽象”将经验上升为知识论本身,范畴的运动蕴含了资本运动的现实。在《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马克思坚持了对“货币资本循环”的重视,这一判断是基于MEGA2《资本论》第二卷第VIII稿结尾部分和对《资本论》第二卷理论体系的理解得出的。建立在“资本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相统一的结论基础上,马克思的资本再生产理论能在更广阔的解释视域中观照资本再生产与当代国际资本循环的现实。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的辩证法,《资本论》对这种倒立辩证法进行了实在性的倒转,其重要表现就是资本辩证法的四重时间化展开。第一,马克思将具体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形成方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中抽象的主体形成方式与运动方向;第二,马克思将抽象劳动时间作为资本的实体内容,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内容和动力的非实在性;第三,马克思将自然时间作为资本运动的组成要素和展开形式,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历程的非实在性;第四,马克思将同时性作为资本运动的存在前提和动力基础,倒转了黑格尔辩证法主体与动力的非现实性。从时间的角度研究《资本论》的辩证法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倒转,有助于理解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继承和发展,也有助于凸显马克思的时间哲学、辩证法思想在思想史中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出场之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已经诞生16 0周年。今天,重读《提纲》,追问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出场路径和本真意义,我们发现: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发生与马克思现代性视域的变革以及资本现代性批判三者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马克思哲学革命和哲学转向的根据时,马克思现代性视域变革及其资本现代性批判问题被摒弃于视野之外;而对马克思现代性视域转变及资本现代性批判的研究又忽略哲学革命这一关键环节,两者完全脱节。本文以出场学方法,深度考察马克思《提纲》的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从而得出结论:对资本现代性的实践批判的彻底性要求导致马克思对以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为代表的经典现代性的两大根基———抽象的人和先验理性进行批判,进而走向哲学革命。因此,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的批判是哲学革命出场的现实路径,而哲学革命则是现代性批判彻底化的哲学结论。  相似文献   

9.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关于价值量的决定、第四章关于劳动力价值包含的内容、第五章关于劳动过程的分析时都有过明确的论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第二编有《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专节批驳杜林。重读这些章节对我们正确认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别、肃清“四人帮”在这方面的流毒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10.
《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篇《资本周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资本周转的速度及其对价值增殖的影响,也就是研究预付资本的效率或者说是它的经济效果问题。它揭露了资本家怎样从缩短资本周转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来进一步加深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资本运动的特殊规律,同时也阐明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资金运动的一般规律。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也通过资金运动来表现。社会主义经济经营管理的好坏,也要通过资金运动的经济效果来衡量。我们学习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主要的就是要解决如何加快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果问题。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1.
对马克思关于虚拟资本的理论进行系统梳理,并以这一理论为指导,对现代虚拟资本及虚拟经济的概念和内容进行界定,认为现代虚拟资本是与现实资本相分离的,其价值运动具有与现实资本不同的形式,而且价格大大高于实际资本的价值,甚至是虚幻的资本形式.现代虚拟资本和虚拟经济具有新的形态和特征,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对现实经济发展仍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资本逻辑问题是当前理论关注的焦点。在深入研究资本逻辑的一般本质、当代形式、辩证效应等内容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资本逻辑自我扬弃问题的探讨,否则,不仅会造成理论完整度的缺失,还会导致关于驾驭和利用资本逻辑的诸多论述因缺乏深度逻辑支撑而停留在主观性层面。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回到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语境,深度把握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根本原因与内在机理。在马克思看来,资本逻辑的基本矛盾是其自我扬弃的根本原因,资本逻辑的内在限度决定其不可能持续在场,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是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现实证明。马克思关于资本逻辑自我扬弃的思想,对于现时代的理论和实践来说依然具有基础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人的受动性──重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辛世俊(郑州大学)在《18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的特性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的能动性。在看到马克思关于人的能动性思想的同时,也不...  相似文献   

14.
针对把资本结构等同于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把优化资本结构等同于降低企业过度负债、把西方资本结构理论当成唯一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倾向,本文在概述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阐明资本结构的内涵、资本结构的划分以及优化资本结构的实质和主要内容等基本问题。一、马克思的资本结构理论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资本运动规律的宏篇巨著,它包含了丰富的对我们仍具指导意义的资本结构思想。(一)通过把产业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找到了衡量可变资本增值程度的指标,即剩余价…  相似文献   

15.
本组关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研究的笔谈,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近期完成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完成于1846—1847年的“居利希笔记”,是他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布鲁塞尔笔记》 C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长期被学术界忽略的重要经济史研究笔记中,马克思第一次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统治的全景式的历史现实,其中,他不仅使自己在前期经济学理论中遭遇的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变得具体和鲜活起来,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获得了来自欧洲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的支撑。马克思这一重要的经济史研究,也是我们面对同时期《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等经典文献需要深入了解的思想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在他的光辉巨著《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全面考察了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问题,深刻地阐述了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许多重要原理,其中包括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理论,特别是正确理解和运用关于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地、科学地计划、组织、管理国民经济,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在本世纪末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争取工农业年总产值翻两番,  相似文献   

17.
本组关于马克思“居利希笔记”研究的笔谈,系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MEGA2研究小组近期完成的最新成果。马克思完成于1846—1847年的“居利希笔记”,是他第二次经济学研究的《布鲁塞尔笔记》 C中的重要内容。在这一长期被学术界忽略的重要经济史研究笔记中,马克思第一次面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殖民统治的全景式的历史现实,其中,他不仅使自己在前期经济学理论中遭遇的资产阶级社会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变得具体和鲜活起来,也使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获得了来自欧洲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的支撑。马克思这一重要的经济史研究,也是我们面对同时期《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雇佣劳动与资本》等经典文献需要深入了解的思想史背景。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划分 社会再生产过程,从生产规模上来划分,可以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于社会再生产运动,进行了科学的考察。无论是考察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运动,还是考察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运动,都是从生产规模上把社会再生产区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如果再生产是在原有规模上的重复,就是简单再生产;如果再生产是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就是扩大再生产。马克思说:“再生产只能有两种正常的情况,或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哲学,就是关于“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学说。在马克思看来,在以资本为标志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交往扩大所造成的物化和中介化、资本的同一性逻辑的强制以及原有虚幻共产主义严重的制约着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要实现人的解放,就必须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中破解交往的物化和中介化,瓦解资本的同一性逻辑,摆脱虚幻共产主义的诱惑,在共产主义的现实运动中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20.
我们必须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积累的定义,以使我们对再生产理论的理解能符合马克思的原意。马克思是如何给积累下定义的呢?有的同志简单地把“积累就是资本的规模不断扩大的再生产”当作马克思的定义,即将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视作为是一件事,这是值得商榷的。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把剩余价值当作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