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胡锦涛同志在十六届三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以"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赋予了发展以崭新内涵,揭示了发展的本质特征,实现了发展观的重大变革,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全新认识和深刻把握。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党全国的共同奋斗目标.近10年来,浙江坚持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当中,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格局.本文在分析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呈现的一系列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宏观上归纳了包括发展目标、发展总战略、发展途径、发展目的、发展重点、发展支撑、发展动力、发展保证、发展形态在内的浙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体系,并总结了这些年来浙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发展目标,内在地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根本保证,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共同统一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程中,统一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有其深厚的哲学根基.它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依据,高举唯物史观之生产力决定论、历史主体论和社会系统论三面旗帜,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唯物史观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它进一步升华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社科院邓研中心课题组 《江淮论坛》2004,(6):11-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本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和根本原则,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则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体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必须自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6.
赵丽华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23(4):21-23
山西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关系,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找到全面推进山西小康社会建设的最佳路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思路是:把人民富裕和国民幸福作为核心指标,把结构优化和经济转型升级作为根本途径,把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根本的战略支撑点,把重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战略重点,把建设三晋和谐文化作为突出特点,而加强党的领导和干部队伍建设则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组织保证。 相似文献
7.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实践要求我们以“先进性”的发展思维方式,对现状的认识、做法和关于现状的体制不断进行反思。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2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总结,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8.
“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如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是党的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在理论和实践上首先需要明确的基本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纵观时代和世界风云,洞察中国现实和未来大势,对我们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状态进行预测和规划,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创新命题,从而科学地回答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要问题;同时,我们党又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审时度势,从方法论层面,睿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地解答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如何去建、采取何种方法去建的重大问题。这两个层面的创新探索,从宏观上为我们清晰地构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恢弘的理论体系,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层面对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阐述。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发展必须体现人民性,这是本质要求;发展必须遵循客观性,这是根本要求;发展必须符合全面性,这是基本要求。这三方面的要求有机联系,构成一个整体,前者回答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后两者回答怎么发展。以人为本贯串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的始终,其出发点在于又快又好发展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归宿点在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1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男女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 相似文献
11.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的总体而系统的看法。我国的发展观经历了从非均衡到可持续、再到科学发展观、从总体小康社会、到全面小康社会、再到和谐社会的演变过程。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牛晓丽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2):1-2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是我党在新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两次重大的创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力量源泉和最终落脚点。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在价值取向,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强乃社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9(2):57-62
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共同富裕和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统一性,准确把握二者的内在统一性关系,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尤其在供给侧结构改革、形成绿色发展和生活方式、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全方位对外开放、做好非传统和传统安全工作等方面,做好新发展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其实,新发展理念中的共享发展和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关系是直接的,也是其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赫庆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31-33
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从社会总体性、实践总体性、方法总体性和人的总体性四个方面从整体上规定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特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性要求和特征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思想和方法。二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共同实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为一个经济富强、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和生态良好的系统目标。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小康社会的建设离不开农村的发展,农村教育发展状况将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村教育之间的互动及对我国近年农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找出发展农村教育的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17.
董玉宽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2):1-3,34
辽宁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在以往的经济建设过程中,重工业的大量存在给生态环境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观点和任务,其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面对新时期的发展任务,辽宁省必须从实际出发,以建设和谐生态辽宁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生态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了科学的构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实现生产资料单一的社会占 有、个人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以及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等。正确认识这一 构想的内容及实现条件,对于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之间关系的分析 ,阐述了二者是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它们辩证地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之中 ;并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样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任喜莹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17(12):3-5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深刻理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不断探索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