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对日本而言,义和团运动以及由此引发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特殊的意义。以义和团运动时期日本各大报刊的相关报道为切入点,可以发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日本对义和团的态度从轻视转为了重视;对西方列强的态度从低调转为了高调;对清政府的态度从极端蔑视转为了积极保全。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变化的仅仅是表面的态度,不变的是背后深藏的侵华野心。  相似文献   

2.
通常认为,战争期间的川端康成采取了超然的态度,沉湎于日本传统美的世界.然而,川端留下的一些未被注意的战时随笔,却显现出了他对"满洲国"、"满洲文学"的巨大热情和对战争的接受和肯定的态度.在分析了他从迷惘到接受、从屈从到肯定的流变过程后,可以发现,除了战争大背景下时代风潮的蛊惑外,川端潜在的殖民思想和他的"日本情结"才是其本源.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二战的“加害者”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 ,不仅给亚洲各国造成巨大的灾难 ,留下了痛苦的记忆 ,日本人民也饱尝战争的艰辛 ,从这个意义上说 ,日本人民最终也是“受害者” ,但两种“受害”性质不同 ,不可混为一谈。日本人民也需要和平 ,但日本国内并未反省侵略战争所带来的痛苦 ,逐步向军国主义靠拢 ,日本政府对此采取纵容态度 ,若此以往 ,日本可能重新成为“加害者” ,并产生更多的“被害者”。  相似文献   

4.
《前途》杂志,作为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秘密政治团体———力行社的最主要的出版物之一,其言论和主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力行社的观点。通过对《前途》杂志对日态度的考察,笔者发现其编辑和撰稿人基本上都是抗日政策的积极支持者和宣传者。他们运用小说、诗歌、戏剧、漫画等多种形式,介绍日本的内政和外交政策,批判日本的侵华行径,评论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并预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告诫国人要做好战争的准备。他们还断言中日战争势必扩大,日本必定会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而战争是中华民族获得新生的一个好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德日对待二战态度差异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同样是当年的战争发起国,德国和日本呈现在世人面前却是两个极端,两国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各自罪行的态度截然相反。本文从两国的政要和普通民众对待二战态度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两国的不同之处;试从地缘政治、各自历史发展过程的战争历程、对战争反省的群众基础和社会根源以及军队领导人的战后待遇的角度来说明两国差异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发表于日本<改造>杂志1938年3月号报导摄影作品--"上海,,为个案,探讨"八一三"淞沪抗战后,日本方面所展开的战争合法性的视觉表述、上海作为日本侵华战争话语中的对象和内容所被呈现的样貌以及战争、视觉传播与上海这三者的复杂关系.同时也讨论作为传播样式的报导摄影在宣传战中的运用与角色问题.  相似文献   

7.
"帕奈号"事件是日本蓄意制造的一桩恶性事件,其目的是用火力侦察的手段试探美国对其扩大侵华战争的反应.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反应是激烈的、愤怒的,其严重程度足以引发一场战争.然而,美国最终对其采取了温和路线.究其原因,主要是:罗斯福总统不愿采取把美国拖入战争的措施;当时的公众舆论也不利于美国政府对日采取强硬态度;孤立主义者有效地利用了民众的反战情绪;美国政府担心此事件会影响美日贸易.这充分暴露了美国政府在日本扩大侵华战争面前所表现出的软弱无能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野间宏的转向体验小说和战争体验小说在日本战后文坛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的战争文学固然有对日本军国主义专制统治和发动的那场侵略战争进行批判的积极因素 ,但也存在着故意模糊战争的侵略性质 ,为日本人的侵略战争推卸责任的思想意识 ,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9.
黄尊严  陈德金 《文史哲》2002,1(6):129-136
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中的态度与责任如何 ?长期以来 ,日本的某些史学家或把他说成是这场战争的反对者 ,或把他视为被军部和政府拖入战争的被动角色。通过对明治天皇在甲午战争全过程中的言行及作用的探讨 ,可以看出 :明治天皇是这场战争的直接推动者和领导者。无论是战前的扩军备战、建立战争体制 ;还是亲自批准向朝鲜派出军队、对华发表宣战诏书、坐阵广岛大本营、协调内阁与军部在战略和策略上的分歧、筹集战争经费、鼓动日军的战争狂热 ;抑或是操纵马关议和、决定接受“三国”干涉 ,等等 ,明治天皇自始至终都扮演着积极主动的角色 ,发挥出了专制君主和最高统帅的作用 ,故犯有“破坏和平罪”  相似文献   

10.
日本"返迁体验文学"是日本昭和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文学现象.由日本侵略战争的失败而引发的国家崩溃、故乡丧失、无国界漂流感成为日本"返迁体验文学"的主题.而大连的日本"返迁体验文学"则体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松下满连子的<再见·大连>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透过大连的日本"返迁体验文学",不仅能清晰地看到多民族共同生存的都市空间中,战败后日本人的心理变化和内心纠葛,也能更深入地揭示日本人对战争的重新认识和深刻反省.  相似文献   

11.
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1948年间,西藏当局派出以孜本·夏格巴为首的西藏商务代表团,赴印度和美国、英国等国游说西藏独立,但是无功而返。围绕对于该代表团的接待问题,南京国民政府与美国政府就西藏的地位问题发生争执。美国政府最后尊重了中方的立场,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整个事件的处理过程表明,在冷战的大背景下,当南京政府在全中国的统治行将覆灭之际,美国政府对于西藏的政策开始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2.
张炜 《兰州学刊》2007,(8):174-176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中日冲突的两起标志性重大事件,文章从大众传播与国际关系的视角出发,运用构架分析方法,对事变期间《泰晤士报》的相关报道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在这两次冲突事件中,《泰晤士报》的态度由纵容日本的侵略行径转变为对其行为的日益嫌恶,此时西方主流媒体关于抗日战争的报道语境逐渐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转换.  相似文献   

13.
欧盟在冷战后致力于共同安全与防务的建设,而在新工党上台执政之前,英国一直对此保持消极态度.但是,自布莱尔新工党上台之后,英国一改前态,积极加入到欧盟的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之中.这种改变并不是因为英国的传统思想和政治理念发生了改变,而是新工党为了适应新的国际形势对英国的国际角色定位进行某种调整的结果.本文以二战...  相似文献   

14.
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留下了特定时期的一种民族印记。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是中国抗战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十年中,中日历史共同研究分为政府推动和学界推动两个方面,学术会议作为重要载体,名家云集,观点荟萃,研究成果丰硕。重庆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对于深化中国抗战史研究、推动"二战"历史研究的深入,对于促进"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清末新政对民生问题的恶性操作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兴龙 《社会科学》2007,24(10):115-122
清末新政是近代中国早期现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改革过程中,清政府面对由战争赔款和举办新政经费所引起的财政危机,通过各种额外的赋税加征,直接将经济压力转嫁给广大农民,使得农民对新政的态度由不理解、不支持转向排斥和仇视,从而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以反对新政为标志的农民与政府之间公开的暴力冲突。尽管农民对新政不加区分的抗拒带有很大的非理性成份,却使得新政的推行失去了执行的社会基础,最终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相似文献   

16.
作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通过不同的创作主题、风格和艺术手法反映了战后一代人的彷徨与迷惘,他们的很多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名篇。本文通过海明威的《乞力马扎罗的雪》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揭示了战后一代人的迷惘与困惑;也通过分析男女主人公对爱情不同的态度和追求,指出是战争摧毁了人们的理想与爱情,战后的和平与繁荣也无法弥补他们心灵上的创伤。  相似文献   

17.
盛雷 《齐鲁学刊》2012,(2):64-68
抗战胜利后,受经济复元运动的影响,各地商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青岛市商会向国民政府呼吁"亟须广设商业学校",并借献校运动之便利,创建了私立商业职业学校。相较战前的商业补习学校,商业职业学校具有教育目标明确、社会关系广泛、教学资源先进等新特点,也为战后教育复兴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国民政府对这种私立教育,却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各地商会在内战的影响下,亦无暇顾及学校的发展与学生的就业。由此,私立商业职业教育只能昙花一现,最终逐渐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关培凤 《兰州学刊》2007,(1):190-193
"苦撑待变"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国民政府的抗日外交战略.一般认为,该战略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提出的,其特征是消极待援.本文认为,"苦撑待变"战略是在全面抗战前数年就产生的.它的提出是国民政府对中国国情与国际地位、对日本侵略野心和国际形势演变趋势正确判断的必然产物.中国政府为实施这一外交战略,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这主要表现在进行舆论宣传、努力争取外援、呼吁制裁侵略及反对妥协和倡议反侵略国家进行合作等方面."苦撑待变"的实质是积极促进国际形势朝向有利于中国的方向演变,而非一味消极待变.苦撑待变战略的实施,使中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促成了国际形势的演变,因而是成功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9.
晚清时期,徽州遭受了十数载的太平天国战争,累世积聚的繁荣社会破坏严重,人口出现巨大变迁,民众惨遭杀戮、流离、饥荒和瘟疫等,战后人丁凋敞,长期难以恢复。通过对徽州地方志、文人笔记等史料的归纳和分析,可再现徽州太平天国战争概况,以及人口的具体变迁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