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托妮·莫里森的近作《一点慈悲》回顾了美利坚民族起源,再现了美利坚民族萌芽阶段发生在蛮荒的北美大陆的宗教、文化冲突与种族、阶级隔阂。小说通过讲述来自不同种族和宗教文化背景的人物经历的生存困境、精神困顿与挣扎,对基于二元分离原则的例外论神话在美国文化中的潜在逻辑进行了反思与批判,指出了这一原则的荒谬与危害。《一点慈悲》对美国例外论神话的质疑和解构对于来自不同种族与文化群体的人们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和谐共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问世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志》《球门区》和《大琼斯街》是美国当代小说家唐·德里罗创作初期的优秀作品。通过细绘三部小说中主人公们“退避”行为的缘由、机制与收效,德里罗剖析了当代美国主体性危机的本质,划定了危机处理过程中的误区,并由此暗示:唯有主体与后现代文化建设性互动中生成的主体性才可让当代美国人领悟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在概念层面上,此种德里罗式主体性与美国学者耶纳特所提之“后存在主义自我”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3.
美国音乐剧《演艺船》在加拿大多伦多上演引发了一场加拿大黑人质疑犹太权势的黑人权力运动,并由此引发了黑人对自己文化认同、身份认同的质询。《演艺船》事件折射出加拿大黑人盲目追随美国激进黑人的足迹,试图建立一个标志黑人非洲文化的社会,将黑人与犹太人的民族关系定义为受害者与霸权者的关系。在多元文化主义的语境下两个少数族裔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冲突,深层次地揭示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双重效应,也凸显出在多元主义文化下如何防止民族分裂和身份危机依然是加拿大政府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一个华人版的“美国梦”。作者有意把小说主人公拉尔夫对“美国梦”的追求摆在一个两种文化即儒家人伦文化和美国个人主义主流文化巨大差异的语境下。透析拉尔夫追求“美国梦”所遭遇的困境 ,可以看出作者对待美国多元文化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茨的小说《浮生如梦》是一个典型的美国梦文本。它以好莱坞影星玛丽莲.梦露为原型,叙述了一位美国女演员的电影之梦、爱情之梦、家庭之梦、为人母之梦,塑造了一个在媒介、男权、政治、命运裹挟中挣扎、成功、最终香消玉殒的女性形象。这部小说对美国梦的本质、可能性和荒诞性的深刻剖析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美国社会和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对美国图书馆收藏小说《狼图腾》的情况和读者对该小说的评价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知,《狼图腾》是在美国传播范围最广和接受程度很高的中国当代小说。美国读者通过该小说了解中国社会,唤起对环境生态平衡问题的更大关注,激发读者对小说故事的兴趣,并把对《狼图腾》的理解和接受置于心灵生态来考虑。该小说中“大命”和“小命”的叠加意义,体现了不同语言文化的共同表达,使美国读者增加心理见识度,拓宽了观察人与动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的视角,并把生态理念和民族性特点体现到理性思维和认知现实的维度上,满足了美国读者爱护自然、尊重生命、注重生态平衡的心理需求,这些正是促使《狼图腾》在美国传播范围最广和接受程度很高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美国当代杰出的小说家简·斯迈利的最新力作。小说从女性经验出发,探讨、揭示了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在物质、金钱驱动下婚姻家庭的危机,说明女性性解放和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对美国婚姻家庭的冲击以及作者对美国未来婚姻家庭的暗示与展望。  相似文献   

8.
《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美国犹太家族三代人美国梦的追寻及幻灭的故事。不同的历史背景赋予他们不同的美国梦内涵,同样又是历史毁灭了他们的梦想。因此,考察小说中利沃夫家族三代在不同的历史变迁中各自美国梦的演进、主题的变奏,以及在此基础上探究历史之于犹太族裔美国梦的内在悖论性,对考察小说悲剧的历史文化根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菲利普·罗斯后期代表作《美国牧歌》讲述了犹太移民利沃夫一家三代20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梦追寻中传统文化身份的历史变迁过程。小说既包涵了丰富的犹太民族文化要素,又体现了当代美国主流文化的时代元素,呈现出了独特的社会文化意义。本文将考察小说主人公利沃夫家族三代人在历史观照下美国梦的演进与传统身份文化变迁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以此为研究主线,探究构成小说各文化要素的深层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从19世纪的美国文学背景出发,对小说《白鲸》所展现的美利坚民族文化色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认为《白鲸》突破了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化传统,以写实的手法展现了美国精神,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谱写了一部美利坚民族的新神话。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美国心态的四大特征:过份敏感、恐惧、假正经和虚荣以及在美国语言中由此产生的众多言辞;指出该四种心态虽不实事求是,但在美国人的现实生活中具有积极意义。它们证实了美国心态中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乐观进取的精神。分析了美国人获得这种精神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这些典型美国言辞除了外延意义外,还获得到了反映美国人的情绪,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文明程度或人际关系等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2.
俚语是语言的一种变体,文章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来论述了美国俚语和其反映的美国文化,同时也论述了美利坚民族性格特征及美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美国俚语,可以加深我们对美国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美语词语与美国历史、美国黑人意识的转变、美国的个体主义、美国的政治、美国社会的特殊群体、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六个方面阐述美语词语作为美国文化信息的载体和美国文化主客观的表现形式,是如何忠实地反映美国社会现实,以及美国社会独有的文化特征和风貌。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黑人的历史、现状、白人意识、黑人的经济地位和接受教育的机会等方面,论述了美国社会的黑人问题,进而说明了当代美国仍然存在着难以解决的种族歧视问题,呼吁人们关注当今美国被忽视的种族歧视问题,并进一步为促进少数民族的真正平等自由而努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建国初期,以杰弗逊为代表的农业民主主义者主张以农立国,美国这一农业理想有着深厚的欧洲渊源,深受18世纪浪漫田园传统的影响。19世纪早期美国北方工业化的大规模发展使这一农业理想受到严峻挑战,但它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在美国文化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重农神话",或曰"农业基要主义",其核心理念之一认为美国农民是公民美德的源泉所在,是美利坚共和国最为理想的公民,农民的声音就是民主与美德的声音;其二,农业是美国社会的基础,而且是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其三,农业应该以一个家庭为单位,小型农场家庭是最理想的核心家庭,保护家庭农场是美国政府的重要职责。这些理念充分体现在了美国政府自罗斯福"新政"以来一贯对农业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与补贴、对小型家庭农场的保护等传统,以及美国农业政策的浪漫化色彩之中。同时,重农神话产生的一些错误观念也使得美国农业政策呈现诸多弊端,政策范例的改革也因重农神话的存在而更加困难。因此,美国重农神话,作为政策制定背后的强大文化动因,对我们理解美国农业政策的历史和预测其将来的发展趋势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土壤.文章以美国近年来出现的新词为切入点,从速食时代的快餐文化、无孔不入的广告营销文化、现实世界的物质文化、情感世界中的关系文化四个层面解读当代美国大众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表达形式,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可以窥见这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美国英语与时间有关的用语,来探讨美国人支配、利用时间的方式,以及时间这一无声的语言在美国文化中所蕴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围绕对外开放,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艰难的探索,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对这段历史的了解,能使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而这一时期积累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American kids     
《阅读与作文》2011,(1):49-49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与作文》2011,(3):18-18
是什么原因让人们放弃朝九晚五的生活,转而自己创业呢?欧盟在过去5年里对大西洋两岸的2.1万人做了一个调查,试图从中找到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