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正> 一、潮汕华侨、华人捐资兴学的历史发展潮汕华侨、华人历来热心桑梓教育事业,素有为国为乡捐资兴学的传统。早在1916年,泰国侨领郑智勇(祖籍潮安)在家乡捐资兴建智勇高等小学,广招潮属各县学童入学,并解决学生的膳宿费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赞扬,郑智勇可称潮汕侨胞捐资兴学第一人。二十年代,新文化运动兴起,捐资兴学者增多,有组织动员华侨捐资办学活动也不断展开。如1927年,潮阳旅泰侨胞陈耀衢在家乡捐资兴办养正、桂山两所学校;饶平  相似文献   

2.
华侨华人在我国捐资办学兴起于清朝末年,这与当时晚清政府对民间办学采取放任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之后,除个别时期外,我国政府在确认华侨华人国内办学权、鼓励华侨华人在国内办学的同时,对国内侨校的管理也日益加强。这就使得国内侨校逐渐被纳入我国正常的教育体系之中,而且整体上也呈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向来热心兴办教育事业,改革开放以来他们情系桑梓,倾力办学,相继支持了广州教育的"普九"、"普高"与"创强"任务的实现,促进了广州教育的现代化;他们穿针引线、牵线搭桥,出谋献策,传播友谊的种子,架设合作的桥梁,扩大了广州教育的对外合作与交流;他们捐资办学的精神、模式为海内外乡亲提供了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示范。可以说,改革开放后广州教育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无不凝聚着海外乡亲的心血,他们为广州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华文教育是我国侨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指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青年施行的中国语言文化教育。它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要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贯穿于教学和管理中 ,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同时 ,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 ,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因此 ,对华侨华人学生的教育与管理 ,其方式方法既区别于国内的大学生 ,又不同于纯粹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5.
1949年以前,随着潮汕地区海外移民人数与经济实力的增长,侨资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潮汕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对本土公益事业的贡献上,潮侨捐资办学、助学蔚然成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捐资教育不再局限于原籍所在的小范围乡村,他们已关注到大范围的区域。  相似文献   

6.
近代外国基督教会在潮汕广泛的办学活动是他们传教的辅助手段。其办学活动客观上引进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有它的启蒙作用;虽然由于这种办学活动的传教目的,使它具有了复杂的两重性,但其对潮汕教育事业的推动作用是应予肯定的,其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7.
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世界文明发展需要中华文化的滋养,中国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们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途径包括人际交流、餐饮文化、节庆民俗、文体活动、宗教信仰、社团组织、华文教育、华文媒体等。而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广泛性、二元性、亲近性、融入性和永恒性等优势。如何进一步发挥华侨华人的独特作用,值得不断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8.
江门五邑是全国的著名侨乡,全市人口380万,旅居海外华侨华人和港奥台同胞有368万,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个国家和地区。广大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他们爱国、爱乡的方式从最初的捐款、捐物已发展到现在的捐款、捐物与投资建设家乡并举。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批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积极支持家乡各项公益福利事业,对江门的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据统计,到2000年止,江门五邑侨乡接受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捐资赠物2800宗,总金额达44.75亿元。其中…  相似文献   

9.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其中南洋及美洲华侨贡献尤大。本文分析了华侨的文化背景,对于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的各自特征与华侨中的民族主义的关系作了一个概括性的描述。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二部分就传统文化及变化中的近代文化与华侨的关系等问题,探讨了华侨民族主义感情的内在原因。同时,对于孙中山等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近代化的理想来宣传华侨,发动华侨也作了分析,第三部分是分析华侨文化背景中的西方性因素与其接受近代化理想的关系。第四部分是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0.
祠堂文化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核心,佛山祠堂文化通过它的布局构造及祠堂内的布设体现其特色;通过增强文化的传承意识、深化道德观与法制观、彰显凝聚力与向心力来发挥其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化差异·文化冲突·文化调适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的存在和发展是一种差异性存在和多样性发展。文化差异既是导致文化冲突的内在根据,又内涵着文化调适的内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撞击融和 ,必然带来社会思潮的昂进与嬗变。二十世纪初与末东西方文化的两次论争 ,带来了中国社会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然而 ,对于“文化”这一概念 ,论争双方始终没有统一的定义界说与逻辑前提。文化之间的比较论争 ,由于民族文化所给定的价值取向、思维习惯、行为预期与个性心理的不同 ,从而形成迥异的文化心态。重塑民族新的文化人格 ,端正东西方文化交流融取的文化态度 ,是消除学术争执与解决民族现实问题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3.
人类目前处于全球化时代,互相联系更加紧密,各民族各国之间共性更多.在强势文化和强势民族国家占主导地位的同时,地方性和民族化更加强烈.全球化刺激了各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并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供了动力和条件,新形势要求我们利用全球化的技术支持,用全球化理论研究和观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强,以便中华文化与全球化时代共生共荣.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多样性既表现为文化的民族性,也表现为文化的世界性,世界文化是由多姿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组成的。文化殖民主义企图用单一的文化模式强行取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模式,违背了不同文化主体间平等交往的原则,是对人类文化生态的破坏。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是人类的共同利益,也是世界文化生态平衡的前提,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文化自觉与文化发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文化自觉是民族文化的自觉,是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发展的自觉.当前,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觉意识,使文化自觉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成为全民族认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将大大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与文化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一种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族民间唱法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媒体,成为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与“美声”、“民族”、“通俗”唱法并列的独立品种,打破了前三者“三足鼎立”的声乐版图,引起了广大电视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甚至成为“大奖赛”中最吸引人眼球的亮点。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泰西新史揽要>经由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的翻译和广学会的刊印传入晚清社会,一时间举国争诵,"洛阳纸贵".由于其内容上对"变通观"和"进化论"的侧重以及与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相结合的特点,这本在西方并不为人看重的历史作品得以在较广范围和较深层次冲击了当时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层,特别是对维新派人士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这一文化传播中的"郢书燕说"现象也揭示了文化增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研究是当今世界一个无法忽视的学术研究领域,无论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流行文化的“全球化”,还是中国城市化建设中出现,种种根源于民族文化背景的问题,都需要我们站在文化的高度上来诠释和探索。全球化与民族化、城市化和乡村文化、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之间的交融和碰撞及其产生的变异和衍生现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化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延伸对国家文化安全观及其内容产生了重要影响。正确认识文化全球化、西方文化霸权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三者间的关系,树立积极的文化安全观念,采取有效的维护安全手段,是大力发展中华文化、参与世界文化建设和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