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肖滌井先生在他著的“杜甫研究”,书的“尾声”后面写道:“我誠恳的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教!——为了我们的詩人——杜甫。”在这本书的“前言”里也说过这样的话:“我经常怀着这样一种心愿,就是:把詩人杜甫和他的詩,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让广大的劳动人民也懂得他和他的詩。”这种心愿是好的,向广大的劳动人民介绍我們伟大的詩人,劳动人民自然是应该欢迎的了。但是、劳动人民不需要为了了解杜甫  相似文献   

2.
历来論杜詩者都认为“老杜各体皆精”,对他的“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乐府体,五、七言古詩,五、七言律詩,評价很高,独对杜甫的絕句,貶辞較多,明人胡应麟甚至粗暴地把杜甫的絕句一棍子打死,說:“子美于絕句无所解。”(《詩藪》) 杜甫的絕句和杜甫其他詩体的成就比較,相对地說,絕句中有一部分艺术性較差。他的絕句与传統慣見的盛唐絕句比較,格調极不相似。但是否因此就可以忽視或否定杜詩絕句的成就呢?本文打算在这一問題上提出一些初步的、不同于前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鲁迅论诗     
一魯迅曾一再說他“不懂詩”,对詩“外行”。虽然他在青年时代就写过詩,在“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更写过不少的詩,可是他后来却表白道:“我其实是不喜欢做新詩的——但也不喜欢做古詩——只因为那时詩坛寂寞,所以打打边鼓,凑些热鬧,待到称为詩人的一出现,就洗手不作了。”这自然是自謙之詞。其实魯迅一生所留下的几十首诗,不論新旧,都有它的独特的风格,至今仍为大家所传誦。不过以魯迅的整个成就而論,詩并不占主要部分。“五四”以后,他也写过一些詩,毕竟是偶一为之。然而作为中国新文  相似文献   

4.
在杜甫的研究中,有的同志对杜甫的思想不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斥之为“反动”,进而否定杜甫的优秀诗篇;有的研究者认为杜甫的思想是儒道杂糅;有的研究者则否认佛、道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有的学者则又过分夸大佛、道思想对杜甫的影响,把他说成是一个虔诚的宗教徒。这些论断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本文就杜甫世界观的阶级基础、形成、具体表现及对其创作的影响,谈谈我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杜甫以诗而名垂千古,被后世誉为诗圣。杜甫的人品堪为后人楷模,也是世所公认的。然而,宋代以来,论杜者却多推崇他“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之心。到了清代,梁启超对杜甫忠君爱国、同情人民的深情大加赞许,誉他为情圣。诚然,杜甫作为一位封建社会里“奉儒守官”的诗人,忠君爱国自然是其为人的主旨,但是,杜甫既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必  相似文献   

6.
被杜甫喻为“宇宙蜀城偏”的成都,在杜甫走投无路时,接纳了他。杜甫没有想到,这座城市的官员、亲旧、邻里甚至僧寺不仅敞开胸怀接纳了他,而且在悄无声息中改变了他的审美情趣、诗歌风格、生活方式与诗学独照。杜甫一生流离颠沛,只有在成都,才得到难得的喘息。诚如仇兆鳌所言“盖多年匍匐,至此始得少休”。这成都的“少休”,竟成就了杜甫与成都的一段经典“传奇”,在中国诗歌史和文化史上注定要永放异彩。  相似文献   

7.
下乡义务劳动二十天中,我們中文系师生不僅取得了劳动思想双丰收,而且也取得了文艺創作的大丰收。我們(共225人)僅詩歌一項就创作了近兩千首?熘形囊談撟魉霈F的繁荣景象是过去从未有过的。过去我們同学中有着不少有“诗才”的人,但因为他們的“詩才”是植根于資产阶級文艺观中的,他們受了文艺是“个人的玩物”,是“抒发个人感情”的謬論的毒害,所以把詩看做是表現自己的瘋狂的个人主义的工具。他們象歷史上的颓廢文人一样,在詩中发泄哀伤的感情,写了为人嗤鼻的  相似文献   

8.
明清之间(公元十七世纪)欧洲来华的天主教士和中国的教徒或士大夫编译的书籍,约有六百余种,对于这批译著应该如何评价,是古籍整理工作者所关心的問题之一。本学期一开始,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便邀请王愈民教授以“明清之間天主教士翻譯的書籍”为題,在该教研室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講座上作了宨T的論述。王重民教授在論述中,涉及到当时的社会背景、西方传教士采用的侵华策略以及他們编译的書目类别等方面的问題,其主要論点如下: 他說,西方传教士罗明坚(Micher Ruggieri)和利瑪寶(Matteo Ricci)等人是西欧资产阶级殖民艦队侵略中国的第一批文化侵略的先锋。1599年利瑪寶在南京过元宵节,他估計市民放烟火所花费的硝磺火藥,“要比在欧洲連續作战两三年用的还要多”。在他看来,北京城“高得足以惊人”,“城头上常有官兵守看着,像在战时一样”,从而使他感到所谓的“强大的艦队”决不能直撞而入。(王昌社、裴化行(H.Bernard)译著《利玛寶司译和当代中国社会》)罗明坚更认识到书籍是最有效的侵略工具,“可使他們在不知不觉之中认识真理”(蕭浚华、裴化行译著《天主教十六世纪在华传教志》)。于是他們制定策略,在中国展开“一手持聖经,一手编译宣传書籍”的文化侵略活动,并且把自己比作在暗中活  相似文献   

9.
杜甫在长安的十年,在他一生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正如作者在“前言”中说的:“对杜甫来说,无论在政治上或诗歌创作上,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如果说,时代造就了杜甫,艰难玉成了诗人;那么,正是长安十年,奠定了杜甫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杜甫所以能成为伟大的划时代的现实主义诗人,正是长安这十年为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楊廉夫為元末明初的著名詩人、書法家,表字廉夫,其名維楨,亦作維禎。楊廉夫之名二字混用由來已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未對“楨”“禎”二字作考證,直以“楨”字》是。本文通過對歷代目志、石刻碑誌材料、楊廉夫法真蹟與印鑒題識以及方志材料等多個方面的考察,證實楊廉夫本名應作“楊維楨”,楊氏文集中“楨”“禎”混雜的現象,並非刊刻傳抄過程中形成的訛誤,而是始自楊廉夫本人對二字的有意混用。  相似文献   

11.
杜甫的一生,是诗的一生,也是艺术的一生。他既精通音乐舞蹈,也善于书法与绘画。多方面的艺术修养,对于他以诗为主的文学生涯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杜甫与歌舞唐代的艺术比较发达。以音乐来说,由于外乐的输入,乐器精良,新调增多,因之歌舞盛行。当时的歌舞,大都是宴会上举行的。赴宴的人一喝醉了酒,拿起自己的诗就唱,这叫“醉歌”。抽出自己的剑就舞,这叫“剑舞”。这是一般上层男子汉的娱乐。至于女子(舞女)。则有“剑器舞”等。会舞剑的大都会歌。杜甫在这样的时代风气里,学会歌舞,  相似文献   

12.
作为诗国无冕之王的杜甫,其诗作自唐以来便被公认为“诗史”,但作者一生穷困潦倒,过着”残杯与冷炙,处处遣悲辛”的生活。这固然与其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有关,然而时代和客观环境作用于人,测会因人而异。试看和杜甫同时代的高适、岑参等人,有谁像杜甫一样呢?难怪诗人自己会说“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了。造成诗人独自憔悴的原因除了他所处的时代和客观环境以外,还在于他的个性特点。他的个性特点是自己终身不能得志,沦入凄凉人生境遇的内在原因。 中国的文学批评,自古以来就提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然而,…  相似文献   

13.
杜甫一生写了二十多首“诸葛诗”,从这些“诸葛诗”中可以发现,不同时期,杜甫审视诸葛亮的角度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与他自身仕宦心态的变化是一脉相通的。可以说,杜甫在“诸葛诗”中感情的变化就是他自己仕宦心态变化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集大成的地位早为学术界公认 ,这种地位的获得是因为杜甫“转益多师”、“别裁伪体”的胸襟和胆识 ,这在杜甫对六朝文学的态度上体现得最为充分。六朝是中国古代诗歌长足发展的时期 ,六朝诗人对于诗歌形式美的不懈追求直接育成了近体诗。但是 ,六朝诗歌也因其冶华而饱受诋毁。初盛唐诗歌的繁荣 ,离不开对六朝的借鉴 ,但“四杰”、陈子昂 ,甚至是李白却因为变革诗风的主观认识而对六朝文学大加贬斥。真正理性、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六朝文学应该是从杜甫开始的 ,在对六朝文学的一片骂倒声中 ,杜甫对六朝的主要诗人却多所…  相似文献   

15.
郭沫若是“五四”以来的前辈作家,他为我們写了許多优秀的詩歌、戏剧、和学术論文。对这样一位杰出的作家的作品,应当有正确的評論。读了王淑明同志在1958年第二期“文学研究”上发表的“論郭沫若的历史剧”后,使人觉得,王淑明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比較详尽地阐明了郭沫若历史剧与历史的区別,以及他創作历史剧的目的是为了“借古喻今”;在文章的开头指出了作者写“历史剧是有意識地将它作为一种斗爭武器来使用……較之那些虽然取材于現实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杜甫画像》诗中“饿走半九州”深情描述的是杜甫在穷愁潦倒中颠沛流离的生命历程,宋人林亦之说“杜陵诗卷是图经”,则是从杜甫流离路线的角度高度评价杜甫诗歌的“图经”地理价值。安史乱起,杜甫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颠沛流离的一段生命历程。他艰难地跋涉于关陇道上,历尽坎坷,受尽磨难,一路上留下了堪称不朽的诗篇。也正是这一时期,杜甫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杜甫的“关陇”诗歌创作,自然地禀赋了其诗歌的主体内涵,也就自然地具有了“图经”和“诗史”两个维度的架构,沿此寻绎,我们会清晰地看到,杜甫颠簸跋涉的“关陇”道不单是一条战乱中的流离之路,更是一条充满着诗人深情关注社稷安危、苍生安乐,流淌着儒家仁义血泪的崎岖“诗路”。  相似文献   

17.
楊賢江同志(1895-1931),中國共產黨員,大革命時期的青年導師,早期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者。他在短暫的一生中,不但在教育理論上有突出的貢獻,而且以實際行動參加了革命事業,成為文化教育戰線上一名勇敢的戰士。解放後,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和解放日報,都曾為紀念楊賢江同志出過專刊,各師範院校的教育史講義,都列專章介紹楊賢江同志的教育思想。今年,是楊賢江同志逝世三十周年。這篇論文,是作者十年來對於楊賢江教育思想的研究和編輯“楊賢江教育論文選集”(初稿)的一些體會,借以作為對楊賢江同志逝世三十周年的紀念。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甫的人生观是积极的进步的。在他的诗中 ,我们几乎读不到那种“人生如梦”一类消极颓废的东西。他是顽强的 ,他是不知休息的 ,他是“死而后已”的。他说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岁暮》)又说 :“时危思报主 ,衰谢不能休 !”(《江上》)他富有牺牲精神、利他精神。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凤凰台》等 ,以及上引诗句都可看出。这是他之所以伟大超过一切诗人之处。为了天下穷人 ,他可以“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是十分可贵的 ,对后代起过良好的教育作用。“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是杜甫的政治观 ,也可以说是他的人生观。杜…  相似文献   

19.
在杜甫传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中,本来没有一首专门反映农民起义,然而有些同志对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极为重视。在批判杜甫思想局限时,有人说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在评价杜甫思想成就时,又有人说他同情起义的农民,有官逼民反的思想。这些意见虽互相矛盾,但却都认为杜甫与农民起义关系很“密切”,态度很明朗。我认为,这些意见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杜甫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个问题有必要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一、《喜雨》不是杜甫主张镇压农民起义的罪证广德元年(763),杜甫在四川写了一首《喜雨》诗:“春旱天地昏,日色赤如血。农事都已休,兵戈况骚屑。巴人困军须,恸哭厚土热。沧江夜来雨,真宰罪一雪。谷根小苏息,沴气终不灭。何由见宁岁,解我忧思结?峥嵘群山云,交会未断绝。安得鞭雷公,滂沱洗吴越。”原注:“时闻浙右多盗贼。”有人认为这首诗说明,对农民起义军,“杜甫恨不得把他们痛‘洗’干净”,“扫荡了”,认为杜甫“积极主张对起义的农民进行毫不手软的镇压”,因此要对杜甫及其作品“持基本否定的态度”。这未免太过分了。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真实地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情况和人民疾苦的诗篇。他的浩瀚的现实主义诗作,是他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想的硕果。对杜甫创作思想的研究,因为他没有作过系统的专门的论著,只是散述在他的诗作里面,因此过去多从诗论方面来研究,本文认为有进一步作为文学创作思想来论述的必要,但因个人掌握资料不足,水平有限,只能略略作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