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为什么要到隆中隐居,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生活贫困,不可能到地主经济集中的城南、城东去求田问舍,也不会到曹操占领的南阳去躬耕隐居。诸葛亮在隐居隆中10年,生活虽然十分贫困,但他意志并未消沉。他冷静地分析全国形势,对时局具有很高的洞察力和预见性,为了帮助刘备明确政治方向,提出了为后世广为称道的《隆中对》。  相似文献   

3.
结合芭蕉生平,解析其俳句的原典,深川隐居前的芭蕉自然观经历了自然是制造诙谐的要素、自然是句的诙谐点两个阶段。隐居生活使他意识到了自然的伟大。隐居后的游历使其达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最高阶段。芭蕉的自然观被隐居和游历分为了"自然是造句的要素"、"自然是情感的代言"和"融入自然"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宫春科 《中华魂》2014,(24):38-39
唐朝时有个叫卢藏用的人,考中了进士却久久没有安排职务,于是他就到终南山隐居起来,借以博得清高的美名。很快,皇帝就召他去做官了。他把这一方法教给当时住在天台山的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却一语道破隐居终南的天机不过是仕宦之捷径罢了。  相似文献   

5.
李白,历来被称为"诗仙",后人津津乐道的是他的仙道思想,本文试图从其隐逸与游仙的经历与诗作中探求儒家思想对诗人的影响.李白的多次隐居生活是为入世作的准备,他的游仙访道一方面是为了树立声望,提高从政身价,另一方面带有无可奈何的超脱和愤激之情,而他在隐逸游仙中又时时不忘现实,总是惦念着国家与民生,显示出儒家思想在其内心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6.
赵湘是宋初晚唐体代表诗人之一。他虽未完全隐居山林,但诗中明显表露出了隐逸情怀。这与他受宋初隐逸之风、佛教的影响,以及一生大半时间在清丽的江南生活,为官期短又多与僧人、处士交游等因素有关,也与他对清高之境的追求有极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庾信集中涉及隐居内容的诗赋为数不少,这些诗赋创作于庾信入北后的前、中两个时期。前期创作集中于入北的最初六年,流露出向往隐居的强烈意愿,其实质是借隐居来消解心理重压。中期创作于周武帝建德初,庾信受当时北周内部政治斗争的影响而赋闲在家,诗赋表达的是不甘于隐居、渴望被重视的"求官"意图。庾信入北以后,其仕宦经历、思想历程都曾发生各种变化,对庾信诗赋中的"隐遁之念"应辨正地看待,把握其变化与实质。  相似文献   

8.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杨维桢是元末明初的诗文大家之一,根据其思想变化以六十四岁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经历是求学、为官和赋闲,尤其是求学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奠定了杨维桢一生关心社稷,清廉正直的思想基础,但也形成了他清高孤傲的性格,对他后期的仕途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这段时期内以儒家经世致用思想为主;后期隐居,几乎完全抛弃了儒家的济世之心,每日纵情于山水,以诗酒声色为乐,放浪形骸与个性的彻底释放是他晚年生活的写照。杨维桢的诗歌创作与他的人生道路紧密相连,考察其人生轨迹是研究其诗歌创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10.
孙登事迹考     
孙登是道教传说中的人物,其与苏门山有关的事迹是在道教隐居精神的指引下逐渐发展和丰富起来的,后来他成了竹林七贤的领袖之一嵇康的老师的故事同样是累增创作出来的.知道这些事迹是历史上累增创作出来的,不影响苏门山在啸艺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