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哈维认为,空间的概念因文化背景不同而发生变异,它从来不是静态的,而在不断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空间甚而可视为一种美学范畴。今天美学战胜伦理学,已成为社会和知识关注的焦点。后现代空间观念的特点是“时空压缩”,它的要害是通过时间来消弭空间。西方资本主义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时空压缩愈演愈烈,无论是在政治、私人还是社会领域,变化无常、支离破碎都是它的一贯特征。而这一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中早就多有预言。如《共产党宣言》展示的空间思想,就不仅是当今资本全球化扩张的一个雄辩的历史唯物主义说明,它同样与时俱进在向未来开放,显示资本从来就不是自然物,而是社会关系,今天它在全球空间与地方文化的尖锐对峙中,势将酝酿筹划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唐代题画诗审美时空的层次构成具有多重性,它融合了客观物理时空和中国画时空的特性,成为一种特殊的诗歌审美时空。在唐代山水题画诗中,诗人对画面时间二度审美,将画面凝固性的时间转化为永恒性和超越性的时间,给画面时间赋予了生命意识内涵。唐代山水题画诗中的空间则具有广远性和包容性的审美特点。广远性的特点显示出中国诗与画在空间意识上的相通,包容性则不但体现了诗人对绘画空间的二度审美,而且折射出诗人主体对外在空间驾驭、掌握乃至与其融合的理想。唐代山水题画诗隐逸的诗旨和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迷茫心态,体现了中国画时空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审美心理效应。  相似文献   

3.
电影《大话西游》是香港电影工业在多元文化语境中进行的一次自我突破。它将后现代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的佛道思想结合,并利用模糊时空美学,体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该电影存在两个空间化了的时空场域,并用“500年前/后”作为时空结界,用月光宝盒、紫青宝剑、紧箍咒、照妖镜四个道具,改变电影叙事因果关系,在人物不断的转世和时空穿梭中强化历史和现实的自我认同。同时,电影的多重时空,始终指向另一个隐含的、观众的文化时空,即一个具有后现代意味的当代中国人的碎片化的生存语境。  相似文献   

4.
方尖碑是古埃及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几千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方尖碑建造的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尖碑被追加了许多含义,使其具有了历史文化的神秘色彩。方尖碑的形象有着深刻的意义,其本身在生殖崇拜、纪念军功、宗教需求等多个方面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在结合现代人文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后,探索了方尖碑的空间特色,并从它的时空性、历史延续性和符号性等方面展开了详细地论述。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时空观念。本文从分别探讨美国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入手,分析其在本族语中的表现及对本族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的家族小说建构了三种不同的叙事时空,小说《红高粱家族》在对现实的家族时空与历史中红高粱世界的对比中弘扬了一种反叛的充满生命活力的家族精神。《古船》将历史时空与现实时空相交织,在对现实改革的叙述中突出家族文化的重负,在对历史的书写中昭示出家族观念在革命中的阴魂不散。而在苏童的家族史叙事中,历史年代与历史意义之间失去惯常的逻辑联系,叙事空间不具有传统家族空间的文化内涵,成为一个虚构的空间场所。作家在创造新的时空形式的同时,也解构和颠覆了家族时空叙事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民族的“根”和“魂”决定着民族的文化。穿梭于不同中华子文化的阿来和张翎以故土的地域空间为“根”,运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策略投射个人精神价值和文化取向,呈现出民族文化的“魂”。置身于多民族交融、东西方文化交织的生存环境中,他们抛开身份认同的感性倾诉,对时空叙事的整体建构融入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独特生存体验,凸显一种跨文化的视角,理性地思考民族文化的传承、交流、融合。他们以文化故土作为空间原型扩展叙事框架,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凝聚灵魂,以无形的文化空间掌控历史中的地域书写,力求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并以此呼应故土情结、言说自我。他们在多种时空构建框架下耦合异质性文化的冲突与交流,思考跨领域文学书写的多维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书写,如从古至今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体验,他人与自我身份的投射,彰显出不同民族文化的包容与融合的渴望。因此,对两位作家作品的重新思考与再认识可以为更多跨文化领域的文本解读提供创新性的研究示例。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主要围绕以下论题展开: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时间思想与社会空间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的视阈拓展。马克思主义时空思想研究呈现多维化趋势,从对自然时空批判走向自然与社会时空相统一、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走向文本研究与社会历史相统一、客观性研究与人的价值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时空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学术话语权尚需加强。  相似文献   

9.
初盛唐边塞诗运用了多样的时空描写艺术,包括时空拉伸、时空迁移与时空对接,构筑叠加时空和三重时空结构,大大提升了边塞诗的艺术感染力。时空拉伸包括空间拉伸和时间拉伸,而空间拉伸又有平面空间拉伸和垂直空间拉伸。三重时空结构包括"外——内——外"和"大——小——大"时空结构。从审美意识的角度来看,是把客观时空转变为主观时空,为客观时空涂上浓重的主观色彩,从而使诗歌艺术感染力达到极致。  相似文献   

10.
时间与空间不仅是现代社会的构成性要素也是现代社会生活的核心范畴.互联网时代,自然时空日渐社会化,流动时空对地方时空的解构日渐增强,时空分离不断消解传统社会的时空距离.在此基础上,资本和权力对社会时间加速的追求和对社会空间障碍的扫除,使个体最基本、最关键的时空资源从主观意识中剥离出来获得了纯粹客观性,主要体现在挤压个体的自由时空和心理时空,瓦解稳定的社会时空秩序,增加数字交往的人际信任危机,加剧精英群体对弱势群体的时空剥夺.循此思之,数字化生存需采取有效措施充分保障数字化生活中个体的时空权利,维护数字空间的公平正义,重建人际信任的社会基础以及实现个体生活与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等措施,实现数字化生存中的时空正义.  相似文献   

11.
文化变迁的“过渡性”形成“过渡状态”,从而完成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的合理配置,构成了世界文化分布与呈现的图景。变迁的直接动力来自于文化的接触与影响。不经过“过渡状态”的文化变迁是不真实和不可靠的。文化从个别现象上看,可能存在暴风骤雨式的变革;从全局角度看,循序渐进式的“过渡变迁”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的空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物理空间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地域方位,而是作为文化建构和价值体系的一种有效方式,维护和确证着现实合法性的社会秩序。相同和相异两种话语对话的中断和不融合现象,表征了主体的心理空间存在着极大的双向隔膜和话语排斥。其意义的扩充本源于时间与空间的交互影响以及通过空间的多维层次关联来洞悉历史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13.
"景观"是一种在历史进程影响下具有时间维度的表达符号。时间不仅时刻影响着景观项目及地域材质的变化过程,还塑造了景观的形态和文化内涵。本文从景观设计中时间维度的基本概念入手,从表现时间维度的表象(材料变化)、感知(空间体验)和文化(历史过程)三个层面来探讨景观设计中时间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明清河北进士时空分布之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处于封建社会后期的政治中心,为君主辇毂之地,全国首善之区.明清之际,河北科举业绩显著,尤其至清代,河北成为科举大省,科举名额位居各省之前.河北除地理位置重要外,本身具有很多特点:它身处中原文化和北方文化的交汇点上,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它幅员辽阔,由于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表现突出,所以河北明清进士时空分布具有很强的区域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南京历史文化的时空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化是时间和空间的产物。南京处于沟通长江中下游、黄河长江下游的枢纽位置 ,在中国历史文化的大时空中 ,南京历史文化是长江流域区域文化的融合进程催生的 ,南京历史文化的兴衰则是与两大河流的文明交融和中国文化中心转移的节律联系在一起的 ,并且最终成为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北而南、由西而东格局变化的结穴  相似文献   

16.
文学价值的文化时空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价值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文学价值在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上,都同 时具有两极相融的特性:表现时间的永恒性、空间的世界性都必须有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直观 和亲切,抒写时代性和民族性则必须要有永恒性和世界性的深广和普遍。文学价值的空间结 构与时间结构连同一体而共时存在。二者交织在一起,在文化空间的广阔性和文化时间的永 恒性的聚合中,呈现出文学价值动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从台湾乡土文学对"故乡"的描绘,探讨台湾乡土文学中"故乡"的多重内涵。认为台湾乡土文学中的"故乡"存在着现实的故乡,记忆中的大陆故乡(原乡)和精神上的文化"故乡"的三重空间。乡土文学中的文化"故乡"把"故乡"推上了隐喻和象征的层次,使之具有表现知识分子文化乡愁的意味,而知识分子的"文化乡愁"乃是乡土文学创作的根本旨归。  相似文献   

18.
时间与空间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秩序是与人的生命状态及精神体验密切联系的,时空观属于一种意识范畴,有着严肃的伦理道德指向。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垂死的肉身》中的时空细节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道德伦理内涵,呈现出人与时间空间的冲突;只有建立正确的时空观,才能帮助人类走出道德困境,找到自身在茫茫宇宙中位置与方向。当时间迫近或身处异地时,人们懂得如何承受自己,实现人与他人,最终与自己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需要综合考量文化背景、文化传承、文化载体和文化内涵的系统性工程。将城市文化植入农村的现实举措在一定层面上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农村文化建设和引发其根本性的变革,农村文化发展保持了其自身的传统生活空间和姿态。对于该现象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农村文化景观,在文化生态体系中分析文化植入手段,以期高度自信的城市文化与相对自觉的农村文化实现有效融合和共建。  相似文献   

20.
空间是一个关系场域,承载着人类的历史活动.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是一对辩证的关系范畴,中国梦的提出连接了历史空间和文化空间,并在历史、文化和空间的互动中,体现出中国人的文化自觉精神,同时帮助中国人获取文化自信,确认文化身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根本意义上表征着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在历史空间的转向过程中,应做好中华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展开积极的文化对话,在“复出—生产—传播”的文化发展路向中,推进文化空间的全面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