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歌与模糊修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具体探讨了诗歌与模糊修辞的关系:因为诗的质是模糊的,诗歌语言及其表达具有模糊的特点,所以诗歌需要模糊修辞;诗歌常用的模糊修辞手段是选用模糊词语,选用模糊表达方式,意象的模糊组合,模糊的韵律手段;模糊修辞可以使诗歌展现出图画美,可以增加诗歌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2.
金哲 《北方论丛》2015,(4):58-6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普及,对于消费时代的大众而言是一件极为有益的事情,但凡事应有一个底线,超过这个底线,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对审美的滥用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美的存在,把不美甚至庸俗、丑恶当作美,直接使人们的审美标准发生颠倒,美被取消掉。梨花体诗歌文化事件的出现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当日常生活语言直接介入到诗歌中时,诗的语言之美被解构掉了,诗歌成为大众的娱乐品,面对诗歌的尴尬境遇,诗人的回答是给审美留下一个空间,这是人类的希望所在。  相似文献   

3.
王冠军 《天府新论》2006,(Z1):218-219
诗歌在我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旧体诗相比,当代新诗在诗题的命名上更注重语言的诗化,更注重诗化语言的精当,在修辞语言方面,当代新诗比喻极为丰富,构成了独特的比喻之美.诗歌是不断发展的语言艺术,当代新诗还有些特征并未明朗化,有待诗歌创作者和读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代诗论、诗话,现代当代诗歌论著,谈论诗歌作品,无不涉及诗歌语言的语音与诗情的结合。诗中的语音是一种特定的物理声学现象,诗的声律、韵律是诗歌特有的现象,这是一方面;另一份面,因为“诗线情”,诗歌语言较其他语言现象更具备有规律的传情达意的声响特征。我国传统戏曲唱念讲究“声情并茂”,唱出“韵味”,即是这种特征的艺术概括。普通话诗歌也具有此种特征。研究这种特征,无疑对诗歌写作、欣赏、教学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一、普通话诗歌语音与音乐语言之比较人们常说诗歌谣言具有音乐美,这一比喻式的表述,说明诗与音乐…  相似文献   

5.
徐艳 《河北学刊》2012,32(3):99-104
朦胧既非政治策略,更非修辞技巧,而是文学本体的重要特征。朦胧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学语言按照独特的情感逻辑加以组织,而并不遵守现实逻辑。情感逻辑与现实逻辑间的张力构筑了美妙的朦胧场,这从肌理上模拟了情感之弥散特质。综观宋前诗歌发展史,存在着一条不断超越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主要脉络:意象是语言离开现实逻辑而创造情感逻辑的最重要凭借;与之一脉,"无题诗"是更大范围的朦胧追求,在其失去题旨的同时也失去了诗歌总体旨意与现实所指的确切相关性。对有关历史的回顾,有助于我们反省中国现代诗的朦胧与传统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闻一多诗歌主张"绘画美"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绘画美”概念的语义指涉是指词藻的选用,即诗歌语言要具有色彩感;“绘画美”的倡导更多地是借鉴了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渗透着诗人对现代西方某些哲学的思考与吸收;对“绘画美”的追求源于闻一多作为诗歌理论家探索艺术革新的勇气,源于他对绘画艺术的爱好;就诗歌创作思潮而言,这一主张对于矫正当时诗坛的创作,也发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7.
北宋新儒家以“北宋五子”为代表,他们的美学思想是他们哲学本体论的逻辑展开,体现从天道到人道、从天文到人文、从体到用、体先用后、体用一源的特点。他们认为天道的美决定了人格境界美,而人格境界美又决定了一个人的气象美,人的视听言动、诗歌文章都是气象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论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歌语言按照和谐、对称的规律运动,其结果,使 诗具有了韵律、节奏,呈现出音乐性。本文试图探索诗 歌语言和日常语言的差异,探索韵律的形成以及节奏、 韵律、音乐性与诗的关系。 当我们日常交流时,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一种工 具,要遵守人为的语法逻辑规则,按着人的意志进行言 说,处在一种被操纵、被支配、被束缚的“被动”状 态。当语言获得解放,进入诗歌状态,即实现自我言说 时,就进入一种自我游戏的运动状态,也即审美状态。 这只有在诗歌中,当语言获得解放,实现自我言说时才 …  相似文献   

9.
《关雎》作为《诗经》的开篇之作,凝聚了艺术美、音乐美及意象美,具有鲜明的语言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但是,目前为止,专门从理论角度对于《关雎》英译的研究却较为少见.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翻译理论着意于文学作品的美感再现,对于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此基于"三美论"视角,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对《关雎》的不同英译版本进行研究,旨在证明"三美论"对诗歌美感再现的理论解释力以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安石作为经学家兼诗人,其诗歌文本与经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受经世致用经学观的影响,王安石前期将诗歌囿于"礼教治政"范围,重视诗歌美刺作用,作为抒发政见、维护变法革新的载体;扩大诗歌题材,有社会政治诗、咏史怀古诗、歌功颂德诗等;丰富诗歌语言,大量使用和化用经学语汇、引用经学典故。经学对王安石诗歌创作的发展与"王荆公体"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是“五四”时期新诗坛的巨匠之一。他用一颗灼热的赤子之心写出的许多爱国诗篇,在当时,鼓舞着青年一代反帝、反封建的斗志,至今仍然使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为之热血沸腾。在诗歌形式上,他对“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者统一的美,作了认真的探索,他的诗歌以色彩斑烂的画面、音响摇曳的韵律和匀齐的句式章法为特色,这一切对推动新诗向更高阶段发展起了良好作用,影响十分深远。赋予闻一多的诗以特殊艺术魅力的,除了上述这些属于思想感情和诗歌形式、语言等一般因素之  相似文献   

12.
自十九世纪以来,唐诗英译的实践和理论探索从未间断,众多译者力求最大程度将唐诗的"意美"体现在英语语境中。许渊冲是中国现当代翻译家中的杰出代表,认为诗歌翻译应尽量实现"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其中"意美"是第一位的。但是,中英历史文化背景差异巨大,语言各有特点,英译唐诗是否能够完整再现原诗"意美"呢?在此通过唐诗与英语诗歌"意美"的比较,综合分析许渊冲英译《江边柳》和《游子吟》所展现的"意美",最后认为唐诗的"意美"并非完全可译。  相似文献   

13.
刘复初 《云梦学刊》2002,23(3):9-11
《九歌》就诗节而言因对称而大体一致 ,就诗行而言则又是参差不齐的 ,这样 ,在节奏上也就构成了有规律的既具匀称的美 ,又不乏错落美。《九歌》的韵律也是丰富多姿、不拘一格的 ,不仅展示了诗人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而且增强了诗歌语言的旋律美。  相似文献   

14.
林庚在新诗诗论中对语言诗化形成一套有效的语言策略,这就是:诗的语言必须突破概念;诗的语言组构可以牺牲部分逻辑;汉语及其古典诗歌有着特殊语言内质;获取新的感性的生命语言;追寻前语言存在的本真世界;以拉大语言的跨度、寻求自由天真的语言、灵活弹性地捕捉瞬间性诗感、塑造立体精炼的语言形式等为特点的技艺性创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诗词多用对仗、富于节奏感而且意境优美。在英译过程中,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常常导致诗词翻译的“不可译”。本文从中国古诗的意美、形美和音美的可译性限度来探讨诗歌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16.
我们觉得诗歌翻译的本身就是体现诗歌美的过程,另外诗歌的翻译体现了作者的再创造的过程,诗歌好坏,取决于作者的翻译再创造过程,甚至超过原著的翻译,让整个诗歌更美、更直觉化,总而言之,诗歌的翻译是需要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我们从唐诗和现代诗歌入手。  相似文献   

17.
教学是语言的艺术。教师,尤其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的学生,只有教学内容充实、准确,语言生动形象,如同诗歌一样的美,才有助于打开学生智慧的大门,点燃起心灵之光,激发起求知的渴望,发展学生的智力。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先对诗歌语言作了界定,然后讨论了诗歌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关系以及现代诗歌语言与古典诗歌语言的关系。这之间虽然存在断裂,却不可能绝然分开,现代诗歌语言还不成熟,应当充分地从古典诗歌语言中吸收养分,熔铸成新的诗语。最后作者从语言本质、语言变化、语言教学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诗歌语言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学者们通常从风格论层面诠释欧诗的"温丽深稳",其实"温"、"丽"、"深"、"稳"既能展现出欧阳修诗歌的主体审美风格,也可指向欧阳修在诗美追求、诗艺方式与诗歌语言方面所做出的诗学沿革。欲求开创宋诗新风的欧阳修没有墨守成规,却能够在革故鼎新中找到诗歌沿革的最佳契合点,开创了宋代文学的新体制、新格调。  相似文献   

20.
殷商是中国文学语言的起点,《诗经·商颂》语言代表了殷商时代文学语言的最高成就。从语言符号层来说,《商颂》语言声音具有抑扬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富于音乐美,诗人用词准确、生动、形象;从语言形象层面说,《商颂》已经开始运用描述的语言创造具体可感的诗歌艺术形象,它歌咏的先祖有契、成汤、相土、武丁等人,其中的成汤形象塑造最为成功,诗歌展示了成汤后人以无比的崇敬、景仰、感恩和虔诚祭祀先祖的情景;从审美意蕴层来说,《商颂》语言意蕴比较丰富,读者可以从诗句中品味到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