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新道转迥 寻异景不延──试论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灵运是晋宋之际崇尚自然、吟咏山水的峰巅人物,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把山水自然作为主要审美对象、全力投入创作而留下大量佳构名篇的著名诗人。大谢登山;临水、探幽抉微的诗歌,把人们的审美视野扩大到自然山水,推动了山水诗的勃兴,使山水之作从片段描写、渲染衬托的文学“附庸”一跃而蔚成“大国”。他以其杰出的艺术才能,“发现自然”并表现自然之美,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开一代风气的山水诗人。本文拟从自然审美的拓展及山水艺术的开掘入手,探寻谢灵运山水诗的开创性。一、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晋宋士人对山水的留连及其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山水画与山水诗一样,它的繁荣伴随着玄学在魏晋时代的逐步展开,但它在初期除了技法稚嫩之外,还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山水与人物、自然与人情间比附生硬,山水中所包蕴的玄学意蕴也显得单调。这种现象有类于晋宋时代山水诗中的“玄言尾巴”。怎样建立自然山水与人物间更和谐气氛的表现思路?怎样以此为背景建构山水画价值认证、欣赏体系?宗炳作为慧远佛学的信徒,以所引用的形神理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并且从更深刻层面上领悟到了山水画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玄言、山水之变的诗坛主潮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受玄言诗风影响,陶诗有重思辨、含理语的现象;同时又能摆脱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弊端,以情理兼融见长。其田园诗篇虽多涉自然意象,却未尝以外物为独立题材。诗中所含田园之景,多属比兴、象征而以泛语叙述出之,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创作追求外在景物的客观再现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论玄学与谢灵运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宋是玄学的鼎盛时期,随着宋文帝对“四馆”的设立,玄学一跃而成为了当时的“官学”。玄学助长了当时社会的归隐之风,使诸多文化精英将目光投向了山水田园。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问世的谢灵运的山水诗,乃具有明显的“玄言特色”。而采用“三段式结构”进行创作,在诗中“言必称玄”,则是谢灵运山水诗受玄学影响所呈现出来的最为明显的特点。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之“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的说法,并不符合山水诗发展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5.
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王玫纵观整个古典诗歌发展史,山水诗的形成发展不是孤立的平面的,而是与其它类别的诗歌具有密切联系,在长期兼容并蓄相互渗透改造的过程中形成独自特色。晋宋时期,山水侍从孕育而至形成,是我国古代山水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阶段。这...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山水诗意象,从公宴聚会的华丽,到香草意象的寄托、寺庙山水的义理,到真正山水的清新描写,昭示着山水诗意象从美颂比兴到自然审美的发展。唐代寺庙道观成为山水诗的审美所在,梅竹和亭意象的固化,是宋代山水诗意象的代表。题山水画是唐宋山水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表现了诗画合一的审美。元明清时期有大量名家名品山水画题诗出现,进一步发展了梅、竹松、鹤等高洁意象,特别是诗人别号、文集体现的山水诗意象非常普遍。这一时期呈现出前代少有的边远、异域山水意象,表现出时人开放、广袤的情怀。  相似文献   

7.
谢灵运作为晋宋山水诗的创始者,他在山水以形媚道思想的支配下,赏悟山水,以发泄仕宦上的不得志,诗风工巧富艳,受屈原诗歌影响明显.从谢灵运与屈原身份地位与人生遭遇的相似和谢诗尚巧似特征,探寻谢灵运诗歌受屈原影响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金天羽是“诗界革命”的殿军,“南社”的“无冕之王”。其天性好游,游览祖国山水十之八九,创作出才气踔厉、纵横恣肆的山水佳作。其山水诗诸体兼备,古体成就尤为突出;与魏源的山水诗前后呼应,在近代山水诗别创风貌。  相似文献   

9.
儒家山水自然观偏重阐释人化自然的伦理道德意蕴,包含三个层次:一、将自然山水人格化、道德化,在观山临水过程中体味人生智慧与从政技巧;二、将自然山水作为儒家自我精神独立的象征,赋予其永恒不竭、奋发自强及遁世无闷的超功利的内涵;三、在对山水自然的文学化表现过程中,多将山水意象作为寄寓兴谕的媒介。这三方面均在魏晋诗坛得到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在理论认识上出现从阮籍、嵇康的"旧自然说"到陶渊明"新自然说"的嬗变,在诗歌创作方面则逐步弱化山水意象的兴谕功能,逐渐将其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来观照,为晋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定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何逊、阴铿作为南朝梁陈时期重要的山水诗人,相比于谢灵运、谢眺、江淹等诗人,二人的山水诗中,景因情显得更加形象,情因景显得更加感人,情与景的关系更为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诗人钱廉益的山水诗创作明显分为两个阶段,且各有特点:创作于明末的山水诗属于审美观照型,重在表现自然山水的美质,以及自然与人的和谐;创作于清初的山水诗属于寓意寄托型,重在借山水表现作者的亡国之悲,人与自然的矛盾。钱氏这两种山水产模式以及其山水传的阳刚与阴柔两大类风格,开创了清代山水传的风气,具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维山水诗的最大特点在于把对禅和生命的理解化入对山水的观照之中。诗人抛弃了自我意识达到了一种“无我”的状态,真正地让山水有了自在的生命力,又不着痕迹地把禅的精神融入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作者试图从王维山水诗所体现的“无我”意境,探索解读王维诗中生命与山水合而为一的“禅”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论谢朓的山水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的文学成就主要是山水诗的创作.其山水诗的风格“萧散清新”,这表现在山水诗的闲雅旷远的风致上。谢多写“望”里的山水,从静止的一点摄入的山水风景。他在写景之时,也将其思乡念友的柔情注入其中,忧郁的感情与清亮的山水相融合,构成一种欣悲交加的温润意境.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陶诗中虽然没有真正能够称得上山水诗的作品,陶渊明本人也没有像谢灵运那样去优游山水,但他并不是没有写景之作,他对山水景物的敏感程度也不比谢灵运差;而且,就陶诗对情景关系的处理这一点的影响而言,陶渊明对山水诗的影响之大,并不在谢灵运之下。如果说谢灵运以他大量的山水之作开辟了诗歌的“性情渐隐,声色大开”时代,那么,陶诗的浑融境界及其高度写意的景物刻画,则昭示了唐以后诗歌创作情景交融的必然趋势。陶渊明的诗歌,注重传达自然山水的种种意趣,并且塑造了一系列象征性人格化意象,开创了以写意为中心的淡墨写意之路。这种风格和作法,已被视为“正格”而为诗论家们所正式接受,并对后代山水诗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山水诗经过六朝谢灵运、谢眺、何逊、阴铿等人的不断开拓,到唐代达到了高峰,成为中国诗坛上的一个重要题材。王维、孟浩然固然是盛唐山水诗派的杰出代表,而岑参、高适等唐代著名诗人也都写有一些山水名篇。李白、杜甫这两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最突出的功绩虽并不在山水诗,但作为全面发展的诗人,他们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摹山范水的诗篇也很有特色。前人曾从各个角度对李杜山水诗进行过一些论述,本文则试图进一步分析李杜山水诗的成就,并比较其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16.
宋代山水诗呈现出世俗化的意象审美倾向。亭意象的大量出现,表现了宋人对山水诗的世俗化享受,非唐人寺庙道观的高雅。梅竹意象引入日常山水,不再是单纯的高洁之物。宋代山水诗意象的总体基调是清趣,俗中见雅。陶渊明在本时期接受高潮促进了上述意象的生成,田园情趣被纳入山水诗,拉近了山水之雅和人世之俗的距离。这既有理学的影响,也是市民文化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山水诗与山水画自古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和美术教学中厘清二者关系,对于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与画有着重要意义。山水诗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山水画脱胎于山水诗,而又在山水诗写作时代结束后,作为中国画科的重要一支愈发成熟芳香,因其不带功利性的对自然山水的描摹而流传至今。二者兼具自由性,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并在情...  相似文献   

18.
一我在1982年曾对山水诗下过一个定义,说“山水诗以表现山水的自然美为宗旨”,并指出“孔孚在诗中所追求的首先就是这种山水的自然美”。今天,忽然感到不确了。倒不是说这个山水诗的定义不对,山水不应在诗中占据主位,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说孔孚  相似文献   

19.
山水诗作为一个特定的概念 ,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它是这一“人的自觉”时期人对自然审美情感觉醒和对文学自然规律认识的反映。魏晋时期是山水诗的酝酿阶段。“巧构形似之言”的山水描写受到了玄学思潮的阻遏 ,但是由于玄言诗人需要以自然山水作为“悟道”的触发媒介 ,使得山水描写得以蓄积力量。山水诗的形成在晋末 (刘 )宋初。谢灵运是第一个以大量自然山水描写奠定了山水诗形成基础的诗人 ,但是他的诗作还没有脱出“用形象说玄论道”的范畴。使山水诗完善并趋向成熟的有影响的诗人是谢月兆 ,他在题材范围及情景关系方面有所创新 ,使山水诗得以正常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嬗变过程 ,反映了自然审美的发展和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之间的密切联系 ,也反映了文学沿着独立化进程趋向自身完善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山水诗的语言探索吕家乡我们的先人对山水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传达的经验是不断积累又不断变更的。唐代山水诗人善于体味山水之“境”,并善于将这种体味物化为高雅的意境化、陌生化的语言符号系统;宋代山水诗人则善于体味山水之“趣”,并善于将这种体味物化为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