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语堂强烈批判将孔子神圣化的做法,认为孔子并非是政治思想代言人,而是一个具有民间精神的"思想艺术者";主张还原孔子本来面目,艺术化地将孔子书写成幽默、近情的常人;在中西文化交流语境中,孔子则被塑造成为一个既代表中国文化形象又彰显人性价值的中国人。林语堂通过发掘孔子这个儒者的道家气质,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活泼泼的、不同于以往的孔子形象,鲜明体现出他对以儒、道为主的中国文化的深刻反思与崭新理解。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一直被誉为"中西文化之间的游者",林语堂凭借其精湛的中西语言功底和对中西文化的通晓,将中国古典文化译介到西方社会,促进西方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因此将在异质文化融合的视角下,以林语堂的小品文翻译为个案研究对象,探讨林语堂在东学西渐过程中发挥的积极的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一直是近现代国人备感困惑和焦虑的一个难题,尤其在整体向西方看齐的文化格局中,如何评价中国文化就变得异常困难。与许多激进的文化先驱一样,林语堂的中国文化观开始走过了一个相当"西化"的道路;但不同的是,他中年后开始转身,更多地探讨中国文化的特质与美好,到老年他的这一倾向更为明显。不过,林语堂不是一元论者,而是在中西文化的动态观照中,以多元互补的眼光看待中国文化精神,尤其将中国文化精神提纯为"生活的艺术",并望在此基础上建立一种融通、创造和健康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4.
彭升 《船山学刊》2003,(2):142-145
本文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孙中山中西文化观的特点。一是强调复兴民族精神拯救中国,但又主张对西方文化采取开放态度。二是提倡学习西方文化的精华并能创新发展。三是主张弘扬中国传统道德,但又赋予它新的思想内容和价值观念。四是融贯中西文化,力求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5.
陶红霞 《人文杂志》2004,(5):190-192
中西文化观是指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进行比较、分析、评价、选择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主张 ,以及对中西文化冲突条件下中国文化应向何处去所作的探索和回答。在对这一问题的观照和反思中 ,毛泽东与李大钊表现出了诸多趋同性 :对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都强调选择借鉴、洋为中用 ;在中西文化之比较中都主张融合中西文化 ,创造中国新文化。其中 ,李大钊对毛泽东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处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闻一多在20世纪初对如何对待中西文化,作了非常深入而理性的思考.他在世界文化大视野下,提出对外来的东西首先要勇于接受;同时,中国要将自身4 000多年的文化资产加入世界文化资产,以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他借鉴西方文化的精神和标准重新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并且提出建设中国新文化的意见.闻一多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主张,产生于其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知识体系基础、吸收西方文化精神的二元知识结构,是儒家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爱国主义传统与追求真理的个性的结合.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民族的危机本质上是文化的危机,这是现代新儒家的共识。现代新儒家力图在文化上解决中国民族的危机。唐君毅和牟宗三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著作大部分集中于中国文化建设问题的探讨,通过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进而摸索中国文化的合理的发展方向。本文主要分析唐君毅和牟宗三的中西文化精神的比较,探讨他们如何摸索中国文化的现实出路。  相似文献   

8.
赖勤芳 《天府新论》2005,13(6):120-123
"生活艺术论"思想是林语堂人生哲学观的体现.作为一名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林语堂面临着中西文化选择的强大压力,生存的困境促使他通过独特的生活方式进行诗意的反抗.他提出的"新文化"观就是要赋予中西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深刻的人文内蕴和现代意义.他也正是借文化这一平台来揭橥纷繁的人生真相,并作为其个人在复杂的现代性境遇中的美学立场和生存态度.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现代思想史、文化史上,致力于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著名学者不乏其人。林语堂虽长期远居海外,也应名列其中。固然,林语堂主要是翻译家、语言学家和散文杂文作家,特别是在向国外译介中国古典名著方面颇有盛名;但他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学术生涯中,始终以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作为课题之一,付出了大量劳动,发表了为数不少的文章和演讲。中西文化的比较几乎贯穿了他的所有著述。林语堂人已作古,这些著述不论其思想观点如何,都应归入前人的文化遗产。我们须象鲁迅所指引的那样,“要拿来”,“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的文化阐释学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旋波 《学术论坛》2001,20(5):120-122
从对林语堂文化知识结构及文化阐释语境的分析,可知林氏后期秉持的是共时性的文化阐释观.这种文化阐释观是从逻辑的而非历史的角度诠释中西文化,它构成了林语堂文化思想的内在特征,并制约了林氏作品的文化维度.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文化的交融,不能被理解为文化之间的相互替代,也不能被解释为不同文化的彼此混合,而应当被理解为文化视界的拓展。在对中西文化关系的解说中,无论是主张以西方文化替代中国文化,还是主张用中国文化主宰未来世界,实际上都是期望以一种文化替代另一种文化。但是,...  相似文献   

12.
王兆胜 《江汉论坛》2006,3(4):88-92
如何处理中西文化的复杂关系,一直是个难题,长期以来有两大误区:一是以西方的价值尺度为标准简单地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激进派;二是死抱住中国传统文化不放,对西方文化采取拒斥甚至诋毁的态度,从而形成所谓的文化保守派。在此,林语堂的中西文化融合观值得重视,它强调对立中的统一和矛盾中的和谐,这对于人类文化的健全发展颇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辜鸿铭因政治观点保守,与时代格格不入而遭人遗忘.但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重新思考辜鸿铭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他的独到贡献.辜鸿铭最早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他主张采纳西方文化的拓展精神和进步理念,走出一条基于传统、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之路.在中西文化比较研究上,他创造性地研究国学,使国学走出故道,进入世界性文化大背景之下.他创立"中国学"及述译中国典籍,使西方学者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的真精神.辜鸿铭是一位积极的文化建设者.  相似文献   

14.
崔鹏云 《理论界》2008,(7):130-131
林语堂的散文创作体现出非常突出的幽默特征,这与其早期的散文主张有密切联系。林语堂早期极推崇散文的幽默化,并形成一定的理论特点。林语堂散文幽默特征还可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找到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林语堂散文不仅受到中、外小品文的双重影响,还与其政治信仰、文学主张相投合。并且这种幽默散文观,不仅包含了他人格与文格、生活与艺术相融合而形成的带有中庸文化色彩的本质,而且对言志派散文批评理论的构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唐明贵 《阴山学刊》2002,15(6):9-13
康有为生逢中西文化大碰撞的际会风云,深受古今中西诸学的熏陶,博通古今,学贯中西.他突破了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束缚,在检讨中国文化若干不足基础上,比较了中西文化的不同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并进而提出了会通中西的文化观.他反对全法欧美、主张保持和弘扬孔教的文化建设学说,对我们构建当代新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80年代以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叙述中,林语堂给人的印象是片断而模糊的。通常是述及语丝派时闪露出林语堂怒目金刚的一面,说到30年代“论语派”(或称“闲适派”)时,林语堂则变成以倡导幽默、闲适与性灵来替当局粉饰太平的白鼻梁小丑了,此外便难觅其踪影。80年代以来,随着林语堂作品和十余种传记与论著的出版,以及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播出,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林语堂。但是,对这样一位文化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如何理解,对他在中英文双语创作、翻译诸方面的建树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和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怎样评价,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王…  相似文献   

18.
从近代到20世纪30年代,伴随着中国寻求现代化道路,国民性问题的探讨持续不断。随着西方现代文明价值体系下的国民性观念的逐步深化,诸多"五四"知识分子将国民性改造的目标指向了国家民族的现代化。而"五四"的激进时期之后,林语堂反思过于倾斜的中西文化关系,在30年代对国民性问题的看法发生变化。林语堂将国民性问题的领域由政治转向文化,将关注的对象由群体转向个体,参照的体系标准由西方转向了中国。林语堂所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国民性观念的转变,显示出传统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逐步认识自身,主体意识逐步觉醒,在构想现代国家中开始塑造中国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人的文学"成为"五四"的时代主题,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化转型中,这个主题深化为更加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又兼具现代性的文化人格的塑造。林语堂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体现出来的文化人格,应该融汇中西文化,既有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人的自由独立,又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平和优雅,是由中国自身成长起来的理想的现代文化人格。中国现代化转型中文学所思考的人的问题,必然包含了中外文明冲撞下文化人格的现代性构建。林语堂所做的文学批评是对"人的文学"在人格健全和文学现代化这两个维度上的延展掘进。  相似文献   

20.
《琼州学院学报》2019,(6):123-128
圣约翰大学开阔了林语堂的知识视野,培养了他良好的学科基础、学习语言的兴趣和能力、独立思考的意识和科学严谨的精神,四年圣约翰的教育,林语堂的"文武全才"已现端倪。圣约翰大学这种教会学校的排他性教育,不准中国学生接触中国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的规定,造成了林语堂在中国文化学习方面的"断层",这也是教会学校——其中包括圣约翰大学欠林语堂的一笔"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