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苏联解体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对这一事件之原因和性质的解释众说纷纭,而在西方主流理论中,归纳起来无外乎这样三种解释: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胜利、民主体制对集权体制的胜利、民族主义的胜利.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联邦成了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它大致继承了苏联四分之三的国土以及一半的人口.与此同时,像苏联其他的后继国家一样,俄罗斯也是一个多族裔的国家,它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经济和政治转型,更严重的是如何应对这个多族裔实体中不断出现的"族群复兴",国家中的多个命名民族群体(titular nationality)要求更多的自治权,甚至是完全的独立自主权.  相似文献   

2.
从国家政治的视角出发,需要对当下的民族问题作出一种知识定位。也就是说,需要反思西方关于民族与族群的知识生产及其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我们通过一种什么样的知识工具来理解民族问题,而且这种关系背后所包含的政治哲学原理也有必要成为反思对象。鉴于现代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是从西方社会发展经验中衍生出来的,因此这种知识定位对于中国来说并不适用。无论是西方族群理论关于族群本质的争论、对西方民族国家典型模式的理解,还是关于多元文化主义的辩论,都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响解释民族问题的知识逻辑。本文将围绕这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试图从宏观维度上发现中国民族问题的知识坐标。  相似文献   

3.
族群冲突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议题,而政治心理学则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研究进路。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的心理因素来看,心理因素既可能是族群冲突的诱因,也可能是族群冲突进程中的参与者。对于这一心理基础和心理进程,学界形成了资源竞争论、社会学习理论、权威人格理论等解释路径,并通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羡恨交织等学术概念拓展了研究手段。然而各种单一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复杂多变的族群冲突及其进程,因为复杂的社会事实超越了单一理论的边界和适用范围,这迫使我们采用综合理论来解释复杂事实。但问题在于,不同学者对于不同层面因素的作用给与了不同的权重,对同一案例中不同因素的作用大小甚至也争论不休,这将使得综合理论框架面临内在矛盾。因此,对于族群冲突及其进程中的心理基础,尚需要更为精确的作用机制分析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4.
温士贤 《民族学刊》2012,3(5):52-59,93
《中国西南的族群之路》是斯蒂文.郝瑞教授族群研究的代表作,在此书中他将凉山彝族地区不同群体的族群性划分为四种模式,并对四种族群性模式的成因进行对比和解释。通过对此的解读和思考,希望能对郝瑞的族群理论有更为全面的理解,同时也对理解西南族群关系以及处理当前民族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关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七种解释,既有其合理之处,也存在自身的弊端.把这几种解释相结合来解释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取各个理论的合理之处,从不同的层面和对儿童的心理理论发展做出解释,是心理理论发展的趋势.本文对此作一总结和评价.  相似文献   

6.
清代入关后,青海蒙古虽名义上隶属于清廷,实际上却游离于清廷统辖之外,独霸着青藏高原;直到康熙晚期,随着清军入藏驱准的胜利和西藏直接纳入中央王朝的统辖之下,及川藏划界,青海和硕特蒙古对西藏和康区的控制宣告结束,特别是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被平息,清朝通过编旗设盟,将青海蒙古纳入清朝的直接统辖之下,使青海蒙古的社会政治发展经历了由强盛到衰落的曲折过程.  相似文献   

7.
中华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中最复杂和最动荡的时代。贯穿民国38年历史的有三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中国各族人民坚持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第二条主线是中华民国下属各民族维护国家统一、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内分裂势力的斗争。这两条主线是晚清"救亡图存"斗争的延续。第三条主线是探索如何实现国家体制的政治转型,实现从"多元型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的体制过渡和国民思想过渡。在整个民国期间,帝国主义别有用心地向中国各族群输入"民族"意识,并扶植代理人。民国历史中,最核心的利益是救国图存,捍卫中华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在评价民国所有的历史人物时,这是一条最根本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雪球>一书在汉民族研究的方法论上有许多突破,但<雪球>在"族群"理论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与国内"族群"理论的研究成果相比较,该书在"族群"理论的运用上可以进行更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缘起、成就及问题三方面对中国族群研究进行了学术梳理和论述.首先,作者回顾了1990年代"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相关理论进入中国内地学术界的背景及历程;其次,对中国族群研究取得的成就进行了评述;曩后,对中国族群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冲突与整合是民族关系、民族与国家关系的恒常旋律.回首过去,红极一时的民族国家构建以及三次民族主义浪潮的激荡都给人类历史留下了民族冲突的恐怖魅影.举目现今,世人都在殷殷期冀和平,悉心守望难得的民族和解与共处.然而,不时复燃、间或新生的民族冲突总是在告诫人们:民族冲突是人类关系难以治愈的顽疾,民族差异的长期存在,往往使族性成为政治动员的工具.族群动员理论是揭示民族冲突缘何发生的西方族际政治理论之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族群概念的争鸣入手,以两岸客家和台湾族群的建构为实例,阐释了族群——族群认同——族群建构论这一组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内涵,在肯定族群建构论合理性的同时,也指出了在台湾族群建构过程中建构论被过分夸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蒙古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古国的民族构成以蒙古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0%以上,蒙古族内的十几个部族虽然在方言、风俗习惯和服饰上有所差别,但能自由交流。哈萨克、乌梁海、图瓦、霍屯等突厥民族只占6%多一点。蒙古国民族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哈萨克族的迁徙问题。在1991-1992年间就有4.1万人迁居到哈萨克斯坦国。迁徙的主要原因:一是蒙古国历届政府对民族理论和民族宗教政策的研究落实不得力;二是受国际大气候的影响,泛民族主义意识抬头。针对这种情况,蒙古国政府采取了协商解决一切问题的方针,及时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收到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罗康隆  何治民 《民族学刊》2019,10(5):14-23, 99-100
民族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探索,逐步地达成了一个共识,建构一种文化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文化是指导人类生存发展延续的信息系统,文化的建构是以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为底本,以并存的社会生态系统为参照,文化这一信息系统不断偏离与回归所处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在世代延续过程中逐步认知、积累其成败的经验与教训,并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和丰富起来。民族以文化为分野,不同民族所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互有差异,这就形成了民族生境的差异性,而民族生境的差异性也同样会建构出不同民族文化事实体系的差异性来。  相似文献   

14.
关于民族发展和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民族共同体的发展阶段、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特点、主体民族的提法、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和特点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王建新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70-180,64
东干人是与中国有着密切历史文化联系的中亚少数族群,是了解当下中亚政治经济发展和复杂民族关系的绝佳素材。在历史的演进中,他们形成了一套能维持文化传承和族群边界的民族教育体系,但当下受到很大的冲击和影响。  相似文献   

16.
粤东客家地区几个族群互动研究案例表明,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或称原生论)与情境论(或称工具论)两种理论在实践上并不是截然分开的,族群认同虽说是基于语言、血缘、习俗等文化特质的认同,但这种认同是以族群的互动为前提的.同时,粤东地区的调查点还说明,经过认同与互动过程的族群关系呈现的是多元模式的局面.这些观点都有利于族群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17.
印度民族问题与民族整合的厘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要实现真正的崛起,必须理性地对待本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印度的特殊国情在民族和民族问题方面表现为特殊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而印度现行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则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民族整合应成为印度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8.
族群理论与中国的族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族群是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文章评述了西方族群理论的发展历程及中国族群研究的状况,分析了族群理论应用于中国实际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针对当前我国族群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浅析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世界民族问题中的跨国民族问题进行梳理,对跨国民族问题凸显的世界社会背景进行简述,分析了各类跨国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全球跨国民族问题发展的趋势及主权国家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认同”(identity)研究成了近几十年来最“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认同理论”在很短的时间内广泛地为其他人文社会科学所借鉴和应用,批评理论也不例外。民族文学作为族群认同的一个文化栽体,为族群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诸如归属感、表达记忆的文本和认同共同的祖先等等。瑶族创世古歌《密洛陀》,包含有“一个族群的自我认同的多要素”,它同时对布努瑶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进行了建构和解释,并将族群、族群历史、族群认同和族群边界聚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断强化着族群中族民的认同和归属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