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农业文明时代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制、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是以建立在自我传播和亲身传播基础上的,短程而分散的,通过团体和组织传播信息的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的,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难以形成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工业文明时代的高度统一的大规模经济体制、高度国家集权的政治体制,以自上而下权威制控的大众传播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在这种体制和信息活动方式之下,很容易形成以多数民众为基础的大众化、一元化的价值观念体系;信息社会文明时代的全新的经济、政治体制则以计算机网络化的信息活动方式为其技术前提,网络化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在其形式上具有交互性、平行性、开放性、全球性、多元性、自由性、共享性、平等性和非权威主义的基本特征.正是这种网络化信息活动方式的发展和普及,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相对于不同的文明时代,人类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时间方向也从指向历史、关注现在,转变到了创新未来.  相似文献   

2.
邬焜 《青海社会科学》2000,(5):55-57,,48,
当我们具体展望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信息社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全方位变革的时候 ,我们不能不对这一崭新的信息文明时代在人类的价值观领域所已经和可能产生的深刻影响倍加关注。我们知道 ,新的信息社会文明是以计算机网络化的发展为其技术前提的 ,计算机网络化乃是一种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的全新方式 ,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的网络化发展导致了一种新的网络文化的诞生。正是这种网络文化的产生、发展和普及 ,有可能使人类价值观念模式的变革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一人类的不同文明时代是以不同的信息处理、创制和传播方式为其技术前提…  相似文献   

3.
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学术期刊面临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挑战,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也对学术期刊的传播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学术期刊依托自身的权威内容优势,通过优化和推广期刊网站,加强与数据库合作和借助微博、微信等数字化媒体进行跨平台传播,推动信息的传播,扩大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我们知道,政治体制反映了国家政权的组织和活动方式,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取决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也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作为政治体制的一部分,干部人事制度的形成和演变,也无不与经济体制息息相关。建国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属于集权型。干部人事制度也一直是以计划调配为特征。国家机  相似文献   

5.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23,(11):18-27
把有关“制作精良”和“技术要素”改变“文艺形态”等论述,与习近平有关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论述联系在一起加以考察,对于探讨推进文艺生产方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蒸汽机等使人类生产方式实现了能量自动化,当今计算机等则正在使之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自动化,并极速改塑着文艺的形态和传播、制作工艺方式,昭示着文艺发展新进步大势;互联网使文艺生产、传播越来越网络化,文艺消费的大众化、人民性得到显著提升;人工智能正在使网络化向智能化跃升,将使文艺制作越来越智能自动化,文艺生产的大众化、人民性将得到更大提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这种新进步大势存在冲突,文艺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与此更相适应,抢占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素制高点以创新文艺生产方式,已成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要求,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跨学科创新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借助计算机科学的大力发展和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新媒体的形态以网络媒体为主。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的分布式特性、交互性、信息海量化等,对受众在使用过程中,使其心智发展变革,而变革的主要方面是通过自我意识、群体心理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体现。变革后的受众在生活世界中,形成了网络化分布式的心智模式。对待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拥有了新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7.
自媒体流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与策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自媒体作为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大众即时交互平台,呈现出传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传播内容个性化和自主化、传播效果集聚化和显著化、传播过程隐匿化和复杂化等四个主要特征.自媒体的出现,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产生着扩大传播领域、创新传播方式、激发传播热情等有积极影响,又具有冲击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地位、忽视先进文化传播、弱化理想信念等消极影响.有鉴于此,特从优化传播主客体、优化传播内容、优化传播过程等方面,积极构建自媒体交互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体系,努力创新自媒体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兴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平台、新途径和新方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本质是其大众化传播的价值基础,当代中国的社会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现实土壤。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需求来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要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作为传播信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中国化和时代化;传播必须选取有利于受众接受的传播手段和方式。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效果,应从传播者、传播信息、传播手段和方式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获得发生可逆性变化挑战着“师者”的权威;教育对象日益表现出的强烈“叛逆性”挑战着当下思政教育模式;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挑战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放弃身份权威、重塑当代教育者形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构建网络化思想政治新模式是应对自媒体挑战、提高思想政治实现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随着互联网发展进程的加快。信息资源网络化成为一大潮流。与传统的信息资源相比,网络信息资源在数量、结构、分布和传播范围、载体形态、内涵、传递手段等方面都显示出新的特点。这些新的特点赋予了网络信息资源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传媒技术塑造着人类认知与行为模式,连接着社会生活状态与存在方式,推动着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新兴传媒技术重构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理念、媒介、模式和环境,引发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内在矛盾。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客观要求和实际需要,从新媒体传播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出发,以价值需求与利益需求无缝对接、显性教育的隐性嵌入、话语体系的解构重建、权威重塑下的主体培养为着力点,探索解决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在矛盾的途径,是确保新媒体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掌握新媒体境遇下马克思主义传播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的应然之举。  相似文献   

12.
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焱 《东南学术》2002,(3):28-32
后技术时代的标志性特征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后科技时代给大众提供了各种新的传播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行为的主体。后技术条件支持下文化心理相互认同的交叉传播行为构成了后科技社群。后科技社群的虚拟社交活动是文化传播的过程。后科技社群成员在交叉传播活动中经常以多重身份出现 ,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秩序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大众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的功能,使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路径之一。公益广告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象表达,其广泛的宣传力及隐性传播方式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公益广告的先进形象示范、舆论引导、社会动员更容易引导大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公益广告应该运用与大众贴合的题材内容、丰富多样的形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  相似文献   

14.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阵地。为了更好的实现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需要对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体、对象、内容、方式和环境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发挥大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改进传播方式、创新传播内容和优化传播环境等具体措施,促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文明在传播的过程中,能否确保政治权力与经济利益的合理流动、确保其文化价值被大多数社会成员共享共信、确保对自然的开发不超过自然生态所能忍受并自我修复的限度,构成文明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文明传播的严重“偏向”与结构性失衡,将致文明以死命。晚周时代思想家孔子提出的救济传播的偏向、失衡与异化的原则是对文明传播活动施以道德指引,使文明传播活动回归其逐渐偏离的自然秩序(道)与社会秩序(德),赋予文明传播牢不可破的道德基础,使文明永葆活力、持久与和谐。历代《论语》注家将《学而第一》首节三句话解为个人修养之事。从文化传播学的角度看,《论语》开篇三言,是针对晚周时代文明传播之混乱与文化传播之废绝而发出的重大警世之言,体现着孔子对文明传播的宗旨、源泉、处境以及人类传播行为的本质、责任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与传播课题的深沉智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我国社会文明进步进程加快,做为民间组织的行业协会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加强行业协会的建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传播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热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需要进一步厘清大众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良性互动。对此,应凸显马克思主义的人文优势,通过引发人文意义上全社会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关注,造就大众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趋近;利用大众文化受众广泛、个体性强、信息更新快和市场开放性高的特点,变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以文化传播项目为依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高等院校、理论机构、主流媒体、知识分子阶层的传统传播空间扩展到面向社会、倾向实践、兼容并蓄的广阔层面,引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空间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论政府行为的市场导向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市场化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然而政治体制的变革远远滞后于经济体制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根本性变化,造成了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效率之间的明显差距.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互动增进”,关键在于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政府行为或运行方式的制度创新,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实现以法治国、制度先行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9.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也就是说,知识经济是经济增长直接依赖于知识、信息的生产、传播与使用,但长期以来,知识的传播只依赖于纸质印刷品,而电子出版物的出现,则极大地改变了知识与信息的传播方式,影响并推动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和获取。在尊重知识和人才  相似文献   

20.
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校园媒体平台,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发展迅速,具有传播内容权威、核心受众年轻、传播方式裂变、校园内外全方位互动等传播特性,其功能超越了现有的信息通告+简单校园服务模式,可提升高校品牌形象,增强凝聚力、加强移动互联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深度的校园服务,成为了“互联网+”校园建设的“轻骑兵”。其贴近策略、视觉优先策略、连通交互策略等值得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