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分前后两个“归去来兮”叙述。泽陶按:两个“归去来兮”中的“来兮”二字,都是无意义的语助词。“归去来兮”,犹言“归去啊!”兮字作语助词解,众所周知,我不谈。现在我只谈来字的问题。清王引之《经传释词》云:“来、句末语助也。《孟子》:‘盍归乎来’,《庄子·人间世篇》:‘尝以语我来’,又:‘其有以语我来’,来字皆语助。”是其确证。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凡是在学术上有创见的人物,往往具有特立独行的品格,求真求实的态度和熔铸百家的精神,明代思想家吕坤就是这样的人物之一。他治学不株守前人门户,公然宣布:“我不是道学”,“我不是仙学”,“我不是释学”,“我不是老庄申韩学”,“我只是我”。(《谈道》,《呻吟语》卷一)“我只是我”突出了吕坤的个性特点,也是他治学独立性的宣言。 在学术上要有独创性,必须坚持“自得”,并敢于打破传统和不迷信权威,吕坤反对为学“蹑着人家脚跟走”(《问学》,《呻吟语》卷二),甚至也不赞成“跟着数圣人走”,强调“各人走各人路”(《品藻》,《呻吟语》卷四),他批评一些学者“循弊规若时王之制,守时套若先圣之经”(《修身》,《呻吟语》卷二)的守旧抱残的行为,高唱“宇宙内几椿大事学者要挺身独任,让不得人,亦与人计行止不得”(《修身》,《呻吟语》卷二)。  相似文献   

3.
谈“是”的语法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是”是个常用词,人们天天在用,但对其语法功能的认识却不够统一,有必要加以讨论。 要谈“是”的语法功能,先要谈谈“是”的词义。“是”从“日正”,是个会意字,本义是“直也”、“正也”,即“正确的”、“对的”、“合理的”,与“非”相对。《庄子·大宗师》:“尧谓我:汝必躬服仁义而明言是非。”由此而产生肯定和加强肯定(或加强否定)之意。《孟子·梁惠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  相似文献   

4.
奥斯汀的“行事语”表明所说的话是在做一件事或作出一个行动。关于“行事语”有两个定义:(甲)一句用在特殊场合下的说话,如果而且仅仅如果这种用法可以作为说话者在做一件什么事情,而不是作为在说真话或假话,或者不仅仅在说真话或假话,那么这句说话便是一句行事语甲。(乙)一句用在特殊场合下的具有“我 X〔怎样怎样〕”形式的说话,如果而且仅仅如果这样用是作为说话者以此作为在 X 着的例子,就称为一个“行事语”乙。我认为“行事语”甲就可以满足奥斯汀的要求,而且他所碰上的困难将因这一选择而得到克服。定义(甲)的一个更严重弱点是,有许多说话的“混合例子”在特殊场合下既可以用来作真假陈述,同时又可以作些事情。奥斯汀于是又提出了“说事的”行动、“非说事的”行动和“通过说事的”行动这三个区别。奥斯汀说,他的兴趣“主要是抓着第二个非说事行动,并拿来和另外两个对比”,并且觉得“看上去最容易有麻烦的是非说事和通过说事之间的区别”。但真正的困难产生在企图区别说事行动和非说事行动的时候。弄到后来,奥斯汀的考察究竟揭露了什么有意思的问题,是可怀疑的。求助于普通语言,在考察特殊的词和特殊词族的逻辑语法时,是有用的,但是用未考察语言怎样作用这样一个总看法对,则不大会有结果。  相似文献   

5.
复语,是指古代汉语中连续使用两个或几个同义词的现象。正式使用“复语”这个名称来称呼这种语言现象的是裴学海。他的《古书虚字集释》卷一“以”字条“‘以’犹‘为’也”款下列出八条书证,其中七例是“以”、“为”二词连用。裴氏按云:“凡连言‘以为’者,皆是复语。‘以’亦‘为’也。”复语,刘淇则称作“重言”。其《助字辨略》卷二“应”字条引杜子美诗“蓬莱足云  相似文献   

6.
“王顾左右而言他”出于《孟子·梁惠王下》。此句中的“他”字是代词,作动词“言”的宾语,当“别的”讲。为什么“他”字在古代是旁指代词,而不是第三人称代词?在什么时期才变为第三人称代词,?今天“他”字还有什么用场……本文分九个小题进行研讨,先看——一、语场析义见旁指①“王顾左右而言他”出现的语场(语言环境或所在的前后文句)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冶,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相似文献   

7.
复语是古代汉语中十分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所谓复语,是指为了表示强调或由于调整音节等的需要,在行文中接连使用两个、三个甚至四个同义(包括近义)的词,让它们共同表达如果只用其中一个词也基本上可以表达的意思。对此,古人早就有所发现。《左传·成公十三年》:“(秦桓公)利吾有狄难,入我河县,焚我箕郜,芟夷我农功,虔刘我边陲”。晋人杜预注:“虔、刘皆杀也”。唐代孔颖达疏:“重言杀者,亦圆文耳”。不仅肯定了杜预关于虔、刘同义连用的发现,  相似文献   

8.
一§1.1 在自然语言中,对概念起限制作用的限制语与对概念不起限制作用的非限制语极为相似。它们在语言形式上大多以定语和状语的形式出现,常与表达原概念的语词构成偏正短语(当然也有偏正式合成词),因而,常易被人混为一谈。§1.2 所谓限制是有着明确的界定的,前人早就揭示了它的逻辑特征:a、使概念的内涵增多、外延减少;b、使原概念与限制后概念具有真包含关系,即使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凡是具备这两个逻辑特征语词,我们称之为限制语;反之,则为非限制语。例如:“东北虎”、“蝇虎”、“蜂虎”等。“东北虎”是“虎”的种概念,“东  相似文献   

9.
戴日强 《可乐》2010,(3):18-19
我当你是兄弟 他名字里有个“龙”字。同学非说叫他“老龙”便宜了他,他只不过是条冒牌的龙。根据龙会飞的原理,大家叫他“老鸟”。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人权发展话语分析:以“他是同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他是同志”这一话语的语义变化,剖析我国自五四运动至今的人权发展状况,阐明话语与社会情境的关系。“他是同志”的语义从“他是革命党人”、一般称呼语、“他是‘非敌人’”到多义共存(包括“他是同性恋者”)的演变过程,反映了我国四个历史阶段人权状况从谋取、改善、践踏到全方位促进和保障的发展轨迹。阐述了这一话语对于社会实践领域的积极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娱乐广场     
幽默笑话与把房子固定住有个醉汉回家用钥匙开门,可是半天钥匙也没插进锁眼,一名警察刚好巡逻经过,便走过来说“我来帮你开门,好吗?”“谢谢你,”醉汉回答说,“其实,只要你能固定住房子,别让它转来转去,我自己就能打开。”(冬丰)吃白食的横理一个人走进早点铺,喊了一声:“给我来3碗豆浆!”堂倌立刻照办。然后,这个人又叽咕道:“我不要豆浆了,给我换成两根油条吧!”堂倌又给他换来了两根油条。他吃完油条,擦擦嘴就往外走。堂倌急忙拦住他,要他付钱。他把眼一瞪,说:“为什么要钱?那油条是我用豆浆换的呀!”堂倌说:“可豆浆你也没给钱呀!”他眼…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26则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相似文献   

13.
轻松一刻     
《社区》2005,(14):63-63
买早点有三个人到早餐店买早点。第一个人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黄。”老板就照着他的话煎了一个蛋。第二个人也跟老板说“:老板,我要一个煎蛋,但是不要蛋白。”老板也照做了,但是已经有点不耐烦了。轮到第三个人,老板就不客气的问他:“你呢?你的蛋不要什么?”第三个人有点胆怯地说“:我……我的不要蛋壳……”毛毛虫两只毛毛虫正爬过草地,公毛毛虫跟母毛毛虫说“:让我们回家去,如何?”母毛毛虫说“:好啊!”这对毛毛虫回到了母毛毛虫家时,公毛毛虫却发现,母毛毛虫戴着结婚戒指。公毛毛虫说“:我不跟已婚母毛毛虫约会。”…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人间词话》有“三境界”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首蓦见(按:应作“蓦然回首,),那人正(按:应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此论以思情艳情之词喻严肃的  相似文献   

15.
说“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配,酒色也。从酉,己声。”徐锴在他的《说文系传》中将“配”和“妃”等同起来,他说:“匹配字古只作妃。”徐铉对许慎的解说产生了怀疑,他用否定的语气指出:“已非声。当从妃省声。”二徐并没有摆脱“配”是形声字的说法。段玉裁在注释“从酉,己声”时说:“己非声也,当本是妃省声,故假为妃字。”这是承袭了二徐的说法。也没有超出形声之说的范围。今人张舜徽在其《说文解字约注》中说:“古云元妃,即今语俩元配耳。”张氏还进一步运用古无轻唇音这个理论,指出“妃字读与配同。”  相似文献   

16.
张寿康先生在一篇题为《谈“异语”修辞方式及其他》(载《修辞学习》1982年第二期)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新的。修辞方式——“异语”。他在举了“青海的‘柴达木’本来就是蒙语‘盐泽’的意思”一例之后,给“异语”下了如下的定义: 这种利用非汉语普通话语词(包括外语语词,兄弟民族语和汉语方言、行业语的语词)来显示语词的意义,引用原词义或运用双关语义来达到增加文章  相似文献   

17.
《逻辑哲学论》§5.6宣称:“我的语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这是维特根斯坦对他的“唯我论”的全部论述的开头语.按照维特根斯坦的意见,这是理解“唯我论在何种程度内是真理的问题”的“一把钥匙”.因此,正确理解这一论述有助于我们把握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的见解.然而,这一把“钥匙”本身又存在着理解问题.这是我们进入对维特根斯坦的“唯我论”研究之前所需要认真解决的.在《逻辑哲学论》§5.62,针对“世界是我的世界,这点显示于语言的界限即我的世界的界限”这一论断,维特根斯坦在“语言的界限”一语后,插上了一个附句.它的德文原文中是:“dieGrenzen dor sprache(das sprache,dieallein ich vertehe),die Grenzen meiner welt.”正是这一个插句的出现,引发了我们的问题.曾有人指出:“在这一讨论述中,一个有问题的特征,就是代名词”我的“之突然出现,而其所指为何,本身非常不清.”对此,英译本名称基本上有两类译法:甲类:“THE LIMITS OF LANGUAGE(OF THE LANGUAGE THE ONLYI UNDERSTAND).”乙类:“THE LIMITS OF THE LANGUAGE(THE ONLY LANGUAGEWHICH I UNDERSTAND).”无独有偶,中文译本所有的两个版本也分别体现这两类不同的译法:甲类:“语言的界限(唯有我懂得的语言)”(张申府译《  相似文献   

18.
娱乐世界     
王某平日放荡不羁,不懂礼貌。一天,他到朋友家赴宴,吃起菜来旁若无人,狼吞虎咽般地把美味佳肴抢吃个净光。同桌客人问他:“你属什么?”他张口结舌地答道:“我是属狗的。”客人说:“幸亏你属狗,如果属虎,恐怕连我们也吃了!”  相似文献   

19.
避讳语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避讳语是人类语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但影响到人们语言生活的质量,也影响到语言的变化。避讳语就其内容来看可分成三类:一曰“讳凶”,二曰“讳尊”,三曰“讳俗”。“讳凶”类避讳语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产生。“讳尊”类避讳语是“讳凶”类避讳语的直接延伸。至于“讳俗”类避讳语的产生,则是人类社会进入封建文明以后的事。避讳语的流变主要包括:内容的扩展、形式的嬗变和自身的更新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詹姆斯说:“我知道画藏在哪个地方,不过具体的地点要你们去找才行。”“你又想耍什么花招?”警长生气地大喊。“没什么花招,我是实话实说。”詹姆斯耸耸肩膀,“当时有个同伙在接应我,我偷出了画之后,马上交给他放好,现在我也不知道画的具体地点,只知道他把画藏在花园里。”“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