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存在论只能是如何谈论存在。依据如何谈论存在来看,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本体论,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论是现象学,其核心从追问"存在是什么"走向了追问"存在如何存在"。通过实践的中介,历史唯物主义将存在论导向了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维度,存在论的核心问题从单纯的"存在如何存在"升华为"存在如何存在并且如何去存在"。因此,在后形而上学的思想视域中,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成为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存在论的核心课题。  相似文献   

2.
"存在之领会"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核心概念。"存在之领会"有三种基本形态:前存在论形态、传统形而上学形态和现象学存在论形态,使"存在之领会"得以可能的,是此在的有限-超越的在世结构。存在之领会的现象学意义在于揭示了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这种相互共属关系表明了存在的真理与人的在家之感的同一性关系。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作为哲学史上的两个革命家,前者通过对"此在"的现象学的存在论分析提出了"语言是存在的家"的命题,后者通过"感性活动"的存在论原则得出了"语言是感性的自然界"的结论。正是在终结形而上学和开启"思"之道路上,正是从生存论-存在论来理解"语言",两位思想家不期而遇。  相似文献   

4.
生活世界现象学既是一门历史现象学,也是一门前—人格的本性现象学。胡塞尔对海德格尔著名的"哲学人类学"的批评首先意味着自我深化,它建立在胡塞尔在后—《沉思》时代对超越论现象学的主体性悖谬的明察之上,而作为这一自我批评的结果,胡塞尔对前—存在领域的揭示"预示"了海德格尔后期的存在论"转向"。因而,即便在最终的现象学基础上,海德格尔与胡塞尔在存在与思之间还是保持了一种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的"本真的历史"概念因其内在的矛盾而被伽达默尔弃之不用。在接受胡塞尔的生活世界学说以及意向性中的"先天相互关联"思想的基础上,借助于约克伯爵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胡塞尔的先验主体性现象学之间所架设的桥梁,伽达默尔成功地清除了黑格尔哲学中生命概念的形而上学色彩并将历史性的维度植入其中,从而完成从基础存在论的"本真的历史"向诠释学的"效果的历史"的转变。海德格尔早期历史观中的革命性意义及其新的突破方向也因此得到清晰的彰显。  相似文献   

6.
1913年胡塞尔发表了《纯粹现象学通论——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时至今日,如果要追问这部百岁著作的历史意义,最好从它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对比说起,确切地说,是从胡塞尔对"先天综合知识"的理解说起。胡塞尔现象学在这个问题上改进了康德的先验哲学,解开了康德在"先天综合知识"的问题上的许多谜团,使之更切近于我们的实际认识过程。当然,他也留下了自己难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来源于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提出此在的存在方式为"在世界之中存在".对于"技术如何可能"的问题,可以从"在世"现象中寻找出根据.以"在世"为线索,从器具存在、世界现象和世界的结构即"意蕴"出发,描述技术现象和规定技术,寻找使技术可能的根据.技术属于存在的领域,技术展示、揭示、维系着指引联络的"意蕴"网络,"在世界之中存在"和对"意蕴"的领会是技术之可能的根据.  相似文献   

8.
"实践存在论美学"没有把"实践美学"推向前进。"实践存在论美学"借助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存在论,把本体论存在论化,把马克思人道主义化,并回到了人性论和人本主义的历史观。"实践存在论美学"力图超越传统本体论,实际上陷入更深的形而上学。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源,是它在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时发生错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仍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作指导。  相似文献   

9.
《存在与时间》是海德格尔前期的现象学-存在论代表作,其中的此在分析论是生存论的"还原-建构-解构"的实行。按照《存在与时间》中的展开线索,根据海德格尔的生存论分析还原步骤,"看"技术是如何显现的和被给予的。通过现象学-存在论的"看"和"领会",逐步回溯还原展示出"技术现象"的三重显示:在此在的生存状态层面上,技术显示为"揭示";在此在的存在结构(操心)层面上,技术显示为"寓世存在"的方式;在此在的存在的意义(时间性)层面上,技术作为绽出的"通道"而被给予。  相似文献   

10.
1978-2008年,我国美学界对现象学、存在论美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相关研究深刻地影响了1990年代的中国美学建设:它们一方面充当了"后实践美学"解构"实践美学观"的理论武器,另一方面又充当了"后实践美学"理论建构的思想资源.可以说,现象学、存在论美学研究已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基本格局,而且这种影响目前仍有加强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遮蔽与无蔽是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概念 ,现象学就存在于遮蔽与无蔽相互转换的界面上。遮蔽与无蔽之间的转换是通过逻各斯—语言得以实现的 ,而语言的发生场所就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 ,故此在的解释学的现象学成为海德格尔现象学的基本特征 ,因此 ,对遮蔽、无蔽、语言与此在等问题的思考构成了海德格尔现象学存在论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以神经科学为代表的最新生物学—生理学自然主义批评人文科学的研究范式"无效"、未能触及本质层面,试图用"科学"方法论和以还原论为特色的实验方法来解决人文科学所一直关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然而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视野出发,欲探究"意义",我们必须回到更为奠基性的层面,触及本体论。在这个层面上,现象学的工作无疑比自然科学的研究更具有启发性,也无法被任何最新科学实验发明所取代。极端自然主义立场的大脑存在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来自于意义的存在论,胡塞尔的意义研究尤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3.
在《情爱现象学》中,马里翁视爱洛斯还原为一种超越了认识论还原与存在论还原的"根本的还原"。Claude Romano针对爱洛斯还原的现象学性以及它的根本性提出了三点质疑,但他的质疑是直接用胡塞尔现象学的框架来衡量爱洛斯还原的结果,如果对马里翁现象学计划进行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就会发现,Romano提出的每一条批评可能都是成问题的。对马里翁相关文本的考察表明,爱洛斯还原其实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框架下的一种特殊而根本的还原,并不能被归为胡塞尔式的本质还原。此外,马里翁还以一种"不具存在的爱"来作为比存在的呼唤更为根本的呼唤,这种呼唤促使爱洛斯者启动爱洛斯还原,以使爱本身现象化。Romano若想更有效地证明爱洛斯还原并非一种现象学还原,就应该首先对马里翁的被给予性现象学范式进行更深入地了解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杜夫海纳的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重视审美经验,认为欣赏者的审美意识使艺术作品成为审美对象.审美活动中不仅欣赏者与作者之间是主体间性关系,而且欣赏者与审美对象这个"准主体"之间也是主体间性关系."准主体"概念是杜夫海纳对现象学美学的独特贡献;审美对象的"形而上前景"分析则表明杜夫海纳超越了现象学,走向了存在论.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论真与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的哲学晦涩难懂。主要原因在于,他的哲学原则和哲学方法与传统哲学相去甚远。他提出的现象学存在论(现象学本体论)力图克服传统哲学的主客二分原则,实现主客合一。凭借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对古老的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得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结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存在问题是他全部哲学的中心问题。他的美学思想同样是这一基本问题的延伸。海氏以其存在概念为基础所实现的真与美的统一是西方哲学、美学发展中的一个转折  相似文献   

16.
康德以先验论(人为自然立法的现象学)论证知识的客观性和现象世界的实在性。海德格尔则认识到认识论意义的认识不具自存性,它还有更为深层的根基,即生存存在论,存在论层次的认识先于并高于认识论意义的认识。康德区分现象与本体主要为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作为现象根基的本体理念乃不在之"在",此说耐人寻味。海德格尔则批评康德的本体论只关乎在者而非"在"。海德格尔终生追问"在",指出思对"在"的归属与谐响,从康德之"问"回归于"答",同时也强调"在"与表象之同一,克服康德超验形而上学。康德的问题是"先天综合如何可能",海德格尔的问题是"在是怎么一回事"。前者讲思对"在"的综合,后者讲思对"在"的应合,二者都是伟大心灵传达"在"之词语的杰作,其不同意味着时代之不同,其不同也标出不同之时代。  相似文献   

17.
在现象学的境域内谈论列维纳斯与海德格尔的关系,时间问题是最根本和关键的。在《时间与他者》中,列维纳斯将“时间”界定为“主体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构建了从海德格尔的“存在”中解放出来的路径。但是这种出离却是在与海德格尔相对反的意义上进行的,即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存在论之内而又总是给予另类的诠释,由此来重构“存在论差异”,并在享受和磨难的境域中重新诠释他者、死亡和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新现象学奠基人施密茨看来,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的生存论分析是刻画严格主体 性的杰作,然而这种主体性却是被异化的。海德格尔尽管突破了内心世界假说,超越了胡塞尔的主体性,但由于忽略了身体在严格主体性中的基础地位,使在他那里已萌芽的情景存在论终至“扭曲”,错失了凭 切身的“在世存在”(in-der-Welt-sein)奠立一种恰如其分的主体性学说的机遇。新现象学深入探究身体在 “在世存在”中的意义,正式提出一种较为完备的情景存在论学说,并在(身体)情绪震颤的主观事实基础 上提炼出新现象学视域下的“在世存在”即严格主体性。  相似文献   

19.
实践存在论美学源从马克思实践哲学和现象学方法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超越中获得理论资源,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理论的知识谱系,同时它也吸收了现代哲学的一些营养.实践存在论美学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所具有的存在论意义作为自身的理论支点,以现象学的方法为启示,力图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重新研究审美活动的诸环节,并以人生境界的提升为审美活动的终极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世界”问题作为现象学的基本课题,是海德格尔在探讨存在意义道路中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其前期的基础存在论中,海德格尔把存在问题回溯到源始的经验世界中,而在意蕴状态下照面的“世界”实际上是“存在”向我们显现出来的意义整体,存在的意义起源于生命的源始境域——世界.海德格尔借助解释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对实际性生命的解释,使“世界”作为一个关联意义的整体形式地显示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