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青年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式登上了革命的舞台。经过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爱国主义运动,中国青年形成了敢于担当、勇于争先、善于团结的革命传统。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的革命传统则发展为坚守革命信仰、引领先进文化、联合工农群众。正因为有了这些革命传统,中国青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中国青年必须传承自身优秀的革命传统,把匡扶道义、追求真知、服务社会作为新时代青年的革命精神,从而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2.
李智利 《现代交际》2022,(8):71-79+123
刘志丹是我国土地革命时期著名高级将领,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领导创建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铸就了伟大的革命精神。刘志丹革命精神既有革命精神的普遍特征,又有符合自身特点的独特性,包括独立性、先进性、政治性、群众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等。新时代背景下,刘志丹革命精神绽放出新的时代光芒。积极弘扬刘志丹革命精神对于引领青年奋进新时代、传承党的优良传统、推进党的群众路线建设、锤炼党员干部队伍、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具有重要的鼓舞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3.
从莲花引路,到三湾改编,秋收起义的队伍一步步走上了井冈山,是机缘巧合,还是历史宿命?是中国革命别无选择地认定了江西,是江西呵护保存下了革命的火种,于是在罗霄山脉的中段,在井冈山这个摇篮里,星星之火,顿成燎原之势,井冈山之西,就这样成为井冈山道路的起点,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点。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亲手开创的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工农武装割据,夺取全国政权道路的起点。那么,毛泽东为什么要上井冈  相似文献   

4.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来在多次反"围剿"斗争中与陕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地和解放大西北的战略基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我们学习习仲勋同志的群众路线观,对做好现阶段新形势下的党的群众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父母双亡的陈粹芬,自从1891年认识了比自己大七岁的孙中山之后,在将近二十年的时间里,一直追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她经常给革命同志洗衣做饭、传递密函,甚至从事秘密运送枪支弹药之类的地下工作,是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第一位革命情侣。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力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精神建构。随着全球化和网络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发生了很大变化。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对革命精神的知晓、认同、反感、思考与选择五个维度上各有特点,基本状况是:革命精神知晓度比较高,认同度持中,反感存在,思考与选择则较世俗化。由此,提升当代大学生革命精神认同力应该从丰富大学生了解革命精神的途径、倡导革命精神中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制定切合各群体的价值和道德标准、高度重视"官德"建设对于革命精神认同力的正效应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7.
鲁迅认为要生存中国就必须改革,他早年曾倡导科学救国,但很快就认识到此路不通,转而致力于思想革命。接触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著以后,受其影响,鲁迅既坚持内面的思想革命,也赞成政治上的社会革命。鲁迅早年赞赏斯巴达战士的勇气,后来更赞赏孙中山的生命不息、革命不止的精神。因为不论是艰难的思想革命,还是残酷的武装革命,这种意志和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南昌是"中国人民军队摇篮";井冈山是"中国革命摇篮";瑞金是"共和国摇篮"。中国革命史上,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开创无数个革命之先。81年前,革命的圣火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传递。从南昌打响第一枪起,革命之火开始点燃,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革命之火开始蔓延,再到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诞生瑞金,革命的圣火在此熊熊燃烧。而今,奥运圣火追溯着革命圣火传递的路线,追寻革命先烈的足迹,有了这么一趟特殊的"红色之旅"。  相似文献   

9.
对于一直处于战争环境的太岳革命根据地来说,物资极其缺乏,我党依据太岳革命根据地的具体条件,采取相应的财政经济措施,对太岳根据地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本文着重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太岳革命根据地的财政经济措施。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作为现代政治革命,与以往的农民起义和帮会叛乱不同。虽然是秘密革命,却需要面对大众宣传革命思想,因为革命的目标是建立民主政治。所以,现代传媒对革命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手段。晚清时期具有现代意义的大众传媒的出现,为革命提供了进行思想宣传的条件。资产阶级革命派也努力地利用自己掌握的报刊力量向人民大众去宣传革命的思想,《苏报》即是这样一份具有典型意义的报纸。但是1905年“苏报案”的最终发生,则宣告了辛亥革命的思想宣传上的受控,即革命的思想宣传是不成功的,辛亥革命只是小众政治运动。  相似文献   

11.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部壮丽的史诗,30余万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完成了从南方各革命根据地到大西北根据地的战略转移,不仅沿途播下了革命火种,而且为中国革命积蓄了革命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其中,最主要的是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时光荏苒,长征胜利已经81年,在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依靠人民群众的长征精神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革命"毫无疑问是过去两年多埃及政治生活和政治话语的关键词. 2011年的"1·23革命",埃及人推翻了穆巴拉克政权专制、腐败的统治.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间,埃及人高举着"再次革命"的大旗,同过渡阶段掌权的最高军事委员会的恋权与固权行为作斗争.2012年6月,穆斯林兄弟会背景的穆尔西以微弱优势赢得总统大选,随后他提出"继续革命"的口号,试图将他领导的政党和政府塑造成"1·23革命"的代言人和"革命"目标的执行者.而反对派则从穆尔西执政一开始就以拒绝合作的姿态不断挑战穆尔西政权的执行力.双方都以捍卫"1·23革命"成就为由,支持和鼓动街头政治.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断想     
正旧的悠悠死去,新的悠悠生出,不慌不忙,一个跟一个——这是演化。新的已经来到,旧的还不肯去,新的急了,把旧的挤掉——这是革命。挤是发展受到阻碍时必然的现象,而新的必然是发展的,能发展的必然是新的,所以青年永远是革命的,革命永远是青年的。新的日日壮健着(量的增长),旧的日日衰老着(量的减耗),壮健的挤着衰老的,没有挤不掉的。所以革命永远是成功的。革命成功了,新的变成旧的,又一批新的上来了。旧的停下采拦住去  相似文献   

14.
国家之间的关系构成了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而革命是国内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国家媒介,革命影响到国际关系。而在革命体现于国际关系过程中.往往可观察到两个前后相继的现象.即干涉与反干涉战争和输出革命。文中通过对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在这方面的比较分析,考察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华侨对辛亥革命提供了巨大的贡献,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正如孙中山所说,“此次推翻帝制,各埠华侨既捐巨资以为军费,而回国效命决死,以为党军模范者复踵相接”(1916年致海外革命同志书)。孙中山还说过许多类似的话,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是:“华侨是革命之母”(见张永福《南洋与创立民国》)。从根本上说,中国革命固然是中国社会的产物,它的主要条件是在中国社会里面孕育成熟的,但是孙中山用这句形象化的语言来比喻他的革命活动是从华侨里面开始,革命团体的第一批成员和最早的赞助人就是华侨,华侨在革命活动中建立了辉煌的功绩,对于促成辛亥革命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是有充分根据的。参加过辛亥革命的董必武同志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也说:“海外华侨是辛亥革命的强有力的支持者。”现在缅怀华侨这一段光辉历史,当还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何广 《老年世界》2011,(14):6-7
“辛亥革命”,如今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一般理解为“1911年爆发的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围绕辛亥革命,中国现当代还出现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辛亥革命纪念。  相似文献   

17.
马力 《当代老年》2009,(5):25-25
蒋介石、汪精卫集团叛变革命之后,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和新三民主义,国民党党内开始进一步分化。以宋庆龄、何香凝、邓演达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继承了孙中山爱国和不断进步的革命精神,坚持三大政策的光荣传统,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和支持下,与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岁寒三友图》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上,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革命母亲,出现了一个了不起的革命家庭,这个家庭孕育出了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四位叱咤风云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而这四位革命家所从事的早期革命活动,都联系着一个伟大女性的名字——葛健豪。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爆发后,陕西革命人士积极响应,组建陕西靖国军支持孙中山的革命运动。陕西靖国军在陕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势力,抗击着数倍之敌并取得了多次重大胜利,在陕西这块神圣的革命之地上创造了八省战阀的盛举。由于自身的局限和外部因素的限制,陕西靖国军最终未能摆脱失败的命运,但对陕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0.
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批判地总结了20世纪西方社会运动和革命理论的发展轨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研究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三大视角:社会变迁、国家和社会的结构及结构性行为以及社会运动的话语(即变迁、结构,话语)。任何社会运动或革命的发生和发展都离不开这三个因素,但这三个因素之间却没有一成不变的逻辑关系。因此,建立一个不随时空和情境而变的社会运动和革命的系统性理论是不可行的。但是,这三个因素之间也不是没有关系。特别是对于一场大规模的社会运动或革命来说,这三大视角的核心和有机连接点,也就是说这三个因素对社会运动或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