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0 毫秒
1.
庄与禅在艺术表现领域有差别,唐代“逸品”绘画的关学基础是重视情感的庄学而非重视理趣的禅宗。唐宋时期逸格绘画的历史演变过程可概括为两次转型,第一次为中唐朱景玄的“逸品”绘画转型为宋初黄休复的“逸格”绘画,黄休复的理论贡献在于将唐代“非画之本法”的逸品画予以改造并合法化,并将其作为基于“神格”的逻辑升进和超越形式;第二次为黄休复的“逸格”绘画在形神论上发生了以“形似”为本转型为以“不求形似”为本。宋代中期的写意性逸格绘画“情感与理趣”并重的价值追求与“不求形似”的形态学特征是以庄禅互补为美学基础的。  相似文献   

2.
皎然“逸格”论及其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然的逸格论,跟隐逸文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逸格既包含了对文学创作主体所进行的创作活动的规定和要求,又指陈了中国传统艺术活动所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即有效地传达主体固有之品格,使为人与为文获得完美的统一.如此,则人生与艺术也就合而为一,人生即艺术,艺术亦即人生.此乃中国传统艺术之真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3.
皎然"格高"说是古代诗论"格调"说的重要一家.皎然不以气骨之力为格高,他的倾向清雅高逸闲旷,还包含识度高明的意思.这种"格高"说和王昌龄<诗格>以意阔心远,气骨天纵为格高明显不同.皎然这种思想倾向对一些诗家的评价可能多少带有一点家族观念.可能还受到吴中地域文化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当时士风和诗风的变化,有的可能带有某种理想化的成份.  相似文献   

4.
古人评画有神、妙、能、逸"四格"之说,"逸格"作为中国古代绘画评鉴标准的一个层面,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化积累的过程,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彰显出不同的意涵和定位.  相似文献   

5.
倪瓒的道教美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元朝一名著名绘画大师 ,倪瓒受道教思想的影响颇大。本文从逸民、逸气、逸格等三个方面来论述了倪瓒道教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语言的领格类型来观察现代汉语被领者带有定/无定标记词的特殊表现,我们可以发现,现代汉语领属结构既有类似于限定性领格语言的特点,也有形容性领格语言的性质.它是一种类形容性领格特点的限定性领格语言,这一表现可能与汉语量词的描摹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格语法理论在应用于汉语语法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诸多分歧,其主要表现为对汉语格区分的不一致上。而分歧形成的原因,主要在于各家区分“格”的出发点不同以及格语法理论本身也存在的一定局限。为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法形式的作用以尽可能减少分歧,同时,也要意识到格区分存在的分歧是必然的,在区分格时允许保持一定的弹性。  相似文献   

8.
清初画家恽寿平在绘画理论与绘画创作中对于"逸格"的理解,在黄休复"得之自然""笔简形具"的基础上,融入了他的遗民情结。他选择用简淡的笔墨、自然的物象、"摄情"的手法隐性地表达出明清鼎革之际的家仇国恨以及画家内心深处的悲苦与无奈。同时,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恽寿平在绘画中又超越了世俗利害得失,通过简淡的笔墨、荒寒的意境表现他的宇宙情思与对人生的思考,以实现对"道"的观照。  相似文献   

9.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诗格是中国古代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诗格批评既源远流长,又丰富多彩,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理论遗产。唐代诗格探讨体式规范、声律、对偶等艺术创作技巧,表现出对文学形式之美的追求。本文仅拟对初盛唐诗格的历史流变与意义作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1.
被动句是生成语法格理论的挑战之一,乔姆斯基的格理论能够对一些基本句式进行较好的解释和分析,但在对一些特殊句式如被动句中格结构的解释中则有争议。本文对英汉两种语言被动句进行了分析,阐述英汉两种被动结构的格结构的构成。  相似文献   

12.
气格是指诗人品格、诗歌内容、形式等因素综合融会后所体现的诗歌品格。欧阳修诗歌气格主要表现为:诗歌中蕴涵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力量、诗歌内容中的国运民生意识和穷究物理的理性精神、诗歌语言上下字运意的笔力。欧阳修对诗歌气格的追求,导引了宋诗的发展方向,为宋调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作格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但由于不同流派或者同一流派的不同学者对作格有不同的理解,导致了术语混乱。通过对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以及作格语言、作格性、作格动词、非宾格动词等概念的系统梳理和分析,明确其在各自学派中的内涵,进而对比了两个学派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和研究侧重点。研究表明,类型学派和形式学派中的作格概念并无太多的相关性,惟一的共通之处是都使用S=P≠A这一原则确定作格性(非宾格性),但是适用的范围却不相同。中国国内学者对非宾格动词和作格动词的理解也不一致,相互间的讨论往往不在同一理论体系中。  相似文献   

14.
本文区别了现代维吾尔语中的格形式和格关系 ,讨论了维语格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日语格助词是学习日语最难掌握的语法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主要语法知识。本文就日语谓语与格助词的呼应表现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论语·为政》"有耻且格"、《礼记·缁衣》"民有格心"、"言有物而行有格"等处"格"字的词义作了重新探讨,通过与金文、《郭店楚墓竹简·缁衣》、《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才)衣》以及《易·家人》象辞中相应文字的仔细比对,得出结论:上述诸"格"字皆是"亘(恒)"的一音之转,上述内容与《论语》、《礼记》中孔门其他相关表述都体现了孔子对恒德的重视.根据郭店简和上博简的"格"字的字形,传世本《缁衣》"略而行之"之"略"同"格",本字亦当为"恒".  相似文献   

17.
非宾格动词是一种特殊的不及物动词类别,是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首先就非宾格动词的语言特征作了简单的描述和刻画;接着以作格动词和非作格动词为参照对象,对非宾格动词具有不同于一般的不及物动词的各种语言表现进行了阐述;最后通过典型语例的分析,揭示了非宾格动词自身的非宾格属性和在语义表征与句法形态两个方面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8.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9.
英语没有专门的语法标记来表示作格与受格的区别,所以英语往往被认为是一种非作格语言.但英语动词表现出来的在聚合关系上的差异却说明了英语及物性和作格性的客观存在性,像break这样既可作及物动词又可作不及物动词的动词为典型的作格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作格性结构,而像lose这样只有及物用法的动词为典型的及物动词,含有这种动词的结构往往为及物性结构.本文主要对作格性结构和及物性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词汇基础、句法特征等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以对英语的句法及动词的性质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其他语言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给出了弱连续格的概念 ,讨论了弱连续格的若干重要性质 ,用分配性刻划了弱连续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