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十和四十年代,徐青甫都提出了自己的货币理论。三十年代初,他提出了经济革命救国论,主张从改革金融币制入手,改革的具体设想是实行虚粮本位制。这方面的理论我已另文叙述。本文仅讨论他在四十年代提出的物本币末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余华曾以冷漠叙事闻名文坛,90年代以来他一反原来对世界和人生的悲观消极看法,温情观照人世间的一切,音乐是其风格转变的重要契机音乐给予他爱,从而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音乐激发了创作灵感,余华找到了独特的出场路径;音乐影响了他感知世界的方式,从而导致其作品叙事风格由冷漠向温情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在新疆的政治舞台和诗坛上,曾经活跃过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和革命精神的维吾尔族青年,他就是阿布都哈力克·乌依古尔。他一八九六年生于吐鲁番,由于参加并领导了农民起义,一九三二年英勇就义。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值得怀念的。阿布都哈力克出生于大商人之家。他的学校生活是从经文学校开始的,但不久就转到了当时被称为“学堂”的汉文学校  相似文献   

4.
雷达的意义     
正雷达老师是我们中国新时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评论家。可以说,他是新时期以来批评家中的一个异数,他属于那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中国文学的思想解放,为了中国文学在新时期的复苏,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那样一批批评家,但是,他又是那一批批评家中最年轻的,所以他同时又属于后来80年代中期以后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学不断向前发展、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那样一批批评家。所以如果回顾一下,我们恐怕  相似文献   

5.
王兆胜 《河北学刊》2001,21(4):25-32
林非散文创作持久的热情和动力,与作者的思想理念相关,也与他对学术文化背景、学术功能和自我价值的反省有关,还与他对散文浓郁的兴趣和研究联系在一起。大致说来,林非散文创作最早可追溯到50年代后期,80年代进入开创期,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为发展成熟期,近几年又有了新的开拓和深化。但总的来说,林非散文具有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情怀,强调真情实感,注重文化理性反思,偏重典型细节的刻画,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林非散文个性之形成可能受到鲁迅和卢梭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5,(6):133-137
在80年代的小说写作中,余华以血腥和暴力著称,这出于他所强调的“内心的真实”的现实观,出于他的教育经历和一种反抗意识。到90年代,余华由于无法把握瞬息万变的时代而陷入迷惑,陷入无法确认自我的“无名状态”,这表现为他不断变化写作方式及他的两种人生的对立。余华的历史从《在细雨中呼唤》开始,经《活着》到《许三观卖血记》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阶段,并在此建构了他的“南方小镇”。  相似文献   

7.
美国史学家劳伦斯·斯通是闻名世界的治英国史的一代宗师,先后几十年一再深化和扩充其研究领域.他在20世纪60年代对英国贵族的研究,使人们理解了17世纪英国革命的深层原因.而他在20世纪70-90年代对英国家庭和婚姻问题的研究,使他登上了英国社会史研究的制高点.  相似文献   

8.
思想家的凸显与淡出——略论李泽厚新时期学思历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0年代李泽厚在哲学、美学(含文艺学)及中国思想史三大领域以其深厚学养应对了时代呼唤,扮演了思想大师的角色,“凸显”其思想家的形象;1990年代他经历了从“告别革命-倡导改良-不谈启蒙-不谈政治”的精神演化,由于无力生产新的思想来呼应1990年代中国社会语境的精神亟需而逐渐“淡出”思想界。1994年他所以断言1990年代“学问家凸显、思想家淡出”,可能与他的角色自期及其未能理解人文学者的角色自觉所蕴涵的价值有关。  相似文献   

9.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声明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观。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10.
《黎澍十年祭》(黎澍纪念文集编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这是三年前出版的一本书,印数很少,但这本书我以为很值得一看.黎澍是80年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前辈,他的经历很不平常.他是一个革命的知识分子,在80年代,他以深刻的思想来反思自己曾经走过的路.黎澍的朋友大体上也是和他思想经历相近的一批革命知识分子.他们从80年代走来,到了90年代,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本纪念文集中的文章,不是一般的应景文字,而是有很多历史内容的,特别是许多历史细节,非常耐人寻味.要了解80年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是一本必看的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 90年代陈思和放弃自己 80年代的现实战斗精神 ,提出知识分子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 :庙堂意识、广场意识、岗位意识。认为 90年代以后知识分子不再幻想靠个人的力量去解决经国之大业 ,有些社会问题应该由专家们逐步改善 ,不能靠外行人的激情与批判去解决 ,因此他极力鼓吹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从他提出的岗位意识、民间文化形态、共名和无名三个方面分析他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实质及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2.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了80 年代的火红日子, 走进90 年代后, 文学批评呈现出了一种“冷落、疲惫”局面。90 年代批评之所以会被大众 “抛弃”, 其根本原因在于90 年代批评抛弃了大众。一种与社会大众格格不入的批评困境, 是90 年代批评贵族化的“追求”结果, 批评要想走出90 年代困境, 除了放下架子走向社会, 贴进文学生活而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漱溟用情志教育和知的教育、生活本身和生活工具等说法来说明东西方教育的差别,偏好情志教育(即生命教育)。在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他在思考乡村建设的实践经验过程中,受到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认识到教育即生命,把生命的教养看作乡村建设的意义之一。把梁漱溟的教育观念放在现当代中国思想史的语境中加以理解,可以发现他对教育观念的思考走的是一条生命教养的道路,预示着超越启蒙与救亡范式的可能性,当然,这不是说他已经完成了这种超越。  相似文献   

15.
北大哲学系著名教授张岱年,在香港出版的《二十一世纪》杂志发表题为《我对二十一世纪的希望》一文,谈了他对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振兴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帝国主义国家妄图瓜分中国,千方百计地扼制中国,日本帝国主义更妄想吞并中国,中国人民只有反抗帝国主义才有出路。于是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的道路。50年代的新中国曾预示了伟大的力量。但是,50年代末期之后,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系列的严重失误。东亚地区的许多国家都是60年代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西方经济学中,迄今最成功地分析意识形态问题的首推诺思.他的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早期的新古典分析到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认知/行为经济学的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他不仅试图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和认知科学来界定和分析意识形态问题,而且还初步阐明了意识形态(或认知)作用于经济绩效的具体机制,其分析进路亦极大地推动了90年代以来文化与经济绩效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阎连科的乡村小说以生命寓言的形式揭示了生存的苦难和绝望,并讴歌了对此进行的生命抗争.这种主题的选择源于他自身的生命体验,也反映了他惶惑的生命现.他的乡村小说体现了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特点.  相似文献   

18.
马歇尔·麦克卢汉(1911—1980)无疑是20世纪西方思想舞台上一个令人难解的谜。60年代中期,他凭借《理解媒介》这一由无数神谕般的格言警句构成的论说文集而暴得大名,并被当时的大众传媒吹捧为自牛顿、达尔文、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和巴甫洛夫以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但进入70年代以后,他很快就风光不再,最终在落寞中与世长辞。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他获得了新生,并被谥为网络时代的先知!尽管这次复活在形式上确立了他的当代思想大师地位,但是,关于他的思想贡献、学术影响和思想效应,人们依然众说纷纭、难下定论。有鉴于此,在麦克卢汉诞辰100周年和逝世30周年之际,本刊刊发这组专题论文,以期对麦克卢汉及其思想进行批判的再评价,从而推动国内的麦克卢汉研究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倞  王一冰 《理论界》2005,(11):175-176
自从20世纪80年代余华以小说创作的先锋姿态出场至今,他的创作始终是文坛的焦点之一,读者始终对他的小说作品充满了牵肠挂肚的期待,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余华完成他的三部长篇高峰之作以来,他似乎步入了创作"高原",我们已经六七年没有看到他的小说新作了,其中原因既有文学走向"边缘"等大环境的影响,又有余华自身的原因.本文试图以余华小说创作的主要技巧之一--想象为切入点,力求揭示余华继续小说写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20.
谭解文 《云梦学刊》2002,23(5):127-128
读罢这本由余三定编辑的《许诺纪念文集》 ,禁不住感慨良多。对我来说 ,许诺是一个十分生疏的名字。无论是作为一位三十年代即投身革命 ,参加过延安整风运动的老革命家 ,还是作为一位优秀的哲学和党史研究工作者 ,忝为他的同乡的我 ,长时间里竟对他一无所知 ,这似乎是有点不可思议。但当我从这本书里了解了他的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后 ,我明白了他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原因了。他是一位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 ,出生入死 ,把自己的毕生精力献给了他所热爱的事业 ;他是一位保持着独立人格的思想者 ,在极左思潮肆虐的年代里 ,也未放弃对真理的探索与追求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