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中国清真寺楹联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儒家文化有机结合的产物,有着独特的穆斯林民族风格,是中国古代楹联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中国清真寺楹联高度概括地反映了中国穆斯林特有的心理习俗、价值标准及审美情趣.它有着内容广博、种类齐全、形式多样等诸多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
楹联是一种应用性文学样式。因为具有文学性,所以它与具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钟、巧对不同,它是审美的。上下联在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同时还必须有言外之意。楹联,特别是春联,与桃符的关系密切,它的出现还与摘句、书壁密切相关。五、七言楹联源于摘句,杂言,来源于魏晋骈体文。楹联是骈赋、律诗的文学内容与桃符的载体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写于各类祠庙的楹联往往对祠庙所祭人物有着相当精确的评价.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理论,从楹联角度审视吴太伯在二千年历史中的接受历程,反思其不同时代的政治观念、文化观念和文化视野,从而对<史记·吴太伯世家>作出某种补偿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楹联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学形式。书院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审美的综合载体,是具有典型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的艺术。文章从楹联的角度出发,探讨了中国古代书院的建筑审美取向。通过选址、空间布局、艺术特色和修饰手法四个方面,分析了书院建筑的审美特点:个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秩序与和顺的相辅相承、兼容与坚守的两相兼顾以及教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5.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学诗先学对,知诗先懂联.诗词,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楹联亦是毛泽东生活中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其80年楹联创作、阅读、评点、书写、关注的生涯中.创作、吟诵、书写、题赠联语达212副之多,圈点、评析、关注、推荐的楹联珍品达285副之数.通过对这些联语的研究,可知毛泽东对楹联的爱好与关注情况,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题材和基本内容,可知毛泽东楹联的主要特色、主要艺术创作手法及其对楹联的吟咏、欣赏、评说等情况,可知毛泽东对中国楹联的巨大贡献.毛泽东楹联,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一个研究不竭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从历时性来看,吴恭亨的楹联批评著作《对联话》体现了对梁章钜楹联批评的一脉相承;从共时性来看,《对联话》是南社湘集文学观念在楹联批评上的体现,是楹联批评在新的历史环境中应对新的挑战的结果,是楹联批评在清末民初文化运动背景下愈益走向成熟的标志。《对联话》继承了梁章钜楹联批评用语、"雅正"之说、阳刚之美的美学选择、独立文体的观点,它可以看作一部楹联创作教程。吴恭亨反对白话楹联,提出了"思想说"。  相似文献   

8.
楹联是贴挂在门柱上的对联,因其是展示于门外供人观赏的作品,因而更具有社会文化性质与公众性的审美作用。所有对联的体式皆以格律诗的平仄文字相对仗,并在上联句尾以仄声字起,而下联句以平声字收尾,构成严格的律诗联句,属于文学诗类中遵格律而不押韵的联句诗。因此不仅在体式上是诗,而在许多名联内涵的意指上,又特具主体的理性与情思的寄托与评量,特别引人关注,多是抒情与叙事合为一体并展示于外的诗。绝大多数对联字数较少,更见律诗惜字如金的精到。楹联是中国古今相续的民族文化,作联则最需要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素养和写近体诗的文化修养功夫。  相似文献   

9.
回族作家阿慧以其细腻从容、散发着泥土清香的笔触,通过对家乡和回族生活的记忆,不仅营造了一种纯朴自然、清新生动的艺术意境,体现了人性的真、善、美,而且以其独特的文学审美风格丰富了我国当代民族文学的创作。  相似文献   

10.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楹联的历史进行探源以及楹联发展和分类进行概述,将楹联的大致情况呈现出来,并且浅析了楹联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楹联是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本文通过对楹联的历史进行探源以及楹联发展和分类进行概述,将楹联的大致情况呈现出来,并且浅析了楹联这一民族文化特色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徽州楹联是高雅的文化旅游符号,表达出古徽州人崇儒重教、讲究孝悌、重视教育、谦让勤勉等处世哲学。文化景观中的楹联符号重构具有意义。重构中楹联符号在主题上应与文化景观的内涵相统一,内容上需民族性与时代性包容并蓄,格调上通俗与高雅兼而有之,形式上要追求赏心悦目的美学享受,功能上可突出渲染主题与深化意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中国一些武侯祠的楹联进行介绍,并同关帝庙楹联等相比较,指出武侯祠楹联的用典及思想内容不约而同地符合传统文论"切"的标准。各祠楹联所述之语一般切合历史上诸葛亮在当地经历的某些事件,表达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敬。楹联之所以体现出"切",是由诸葛亮原始形象、楹联作者的身份学识这两方面决定的。文末还论述了当今一些武侯祠因互相翻刻楹联,而造成同一联在新地方不能表现出"切"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联的源流、对仗技巧及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联的源流、对仗技巧及审美价值金天相(中国人民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对联又称楹联、楹贴,是书写或刻在楹柱、门框、墙譬、山石上的联语。对联也是一种文学形式,而且是我国特有的、艺术性很强的、雅俗共赏普及面极广的文学形式。可是多年来却受到很不公正的待遇,被...  相似文献   

15.
楹联是中国人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楹联的产生,是受汉字特点、民俗文化、骈文繁盛、摘句品诗、格律诗成熟、政权推动、书法与建筑支撑等多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关于楹联是何种文体,历来争论不休。笔者以为,从文体的构成要素体裁、结构和风格等方面来看,楹联与词的产生发展一样,是五、七言格律诗的变体;从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它是从格律诗中发展、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有着共同的文学主张和审美追求的文学团体,京派作家的创作表现了对人的自觉和文学自觉的执著,但在作品风格上却色彩各异,总体创作面貌同中有异。杨振声和废名的早期小说创作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思想上,两人对人间都有着浓厚的人道主义情怀,而杨振声情感浓烈,爱恨分明,废名则掺杂着佛家思想,显得平和但情感深沉。艺术追求上,杨振声的小说遵循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带有很强的干预现实的目的,擅长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增强悲剧色彩,给读者以心灵的冲击;废名的创作则风格迥异,精雕细刻的语言,弥漫着禅佛思想的艺术氛围的营造,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都已显示出了诗化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江津楹联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的钟云舫,当代的张述寅、王钟璘等都是楹联习俗在民间层面上的有效传承人。江津楹联学会、中山古镇、江津中学、中山镇初中等在江津楹联的传承方面成效显著,已成为江津楹联教育传承的主要阵地。为更好地传承江津楹联这一文化品牌,当前应重点作好拓展楹联发展空间、倡行楹联习俗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镇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重点旅游城市,历代骚人墨客、名流大家留下了为数众多的吟咏之作,名胜楹联即为其中的一朵奇葩.这些楹联内涵丰富,异彩纷呈,多角度地展示了名城山水自然和人文历史,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旅游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金代中叶文坛著名的领袖级人物,诗人党怀英接受并继承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歌风格。党怀英的诗歌在意境营造、心境表达、审美选择以及语言风格方面都有着陶渊明式的文学特征,具有高情远韵的创作趋向。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楹联广告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楹联广告是以文学、语言艺术为基础的楹联艺术与招牌、店堂广告相结合的产物。楹联广告分布在店铺、酒肆、茶楼、书院、寺庙 ,反映经营特点、突出行业特征、渲染文化氛围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