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与美学休戚相关。从全面脱贫到全面振兴,农民的审美意识和对于美好生活的解读也在不断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存在套用城市发展理念、忽视乡村文化价值、过度商业开发的问题。对此,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应当从美学视角出发,传承农耕文明,崇尚自然生态,正确处理空间营造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注重乡村个性化美感体验,最终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2.
董绍东 《国际公关》2023,(5):110-112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中央出台一系列乡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国家不断加大投资,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相关治理机制不完善、治理长效性难以保障的问题。实现“美丽乡村”,要完善相关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治理机制,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稳步推进治理工作,建立长效监护机制。  相似文献   

3.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传统刚性管制治理向韧性治理转型,是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现实选择。在韧性治理的框架下,分析了农村人居环境系统在生态资源、产业经济、治理结构、社会网络、基础设施、组织制度六个维度韧性的互动机制。当前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面临着生态资源粗放式开发利用、农业经营格局失衡、政府治理路径依赖、社会资本缺失萎缩、基础设施供给与管护不足、公共规则弱化失序等多重困境。加快实施农村人居环境韧性治理,重点在于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加强多元主体合作,引进高质量社会资源,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制度创新与供给。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盐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认为由于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建造标准过低、建造技术落后等原因,盐城市的乡村人居环境仍处于低水平、低品质的状态之中。从政策、技术等多方面对盐城市乡村人居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研究,重点解决乡村住宅建设、农民适度集中居住、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环境管理长效机制建立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6.
乡村人居环境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通过构建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3个维度下的乡村人居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熵权法对2010—2020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评价、分析和比较。2010—2020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指数逐年增长,人居环境协调指数2015年以前波动较大,后期呈缓慢增长态势。不同区域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差异较大,2020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质量呈现由中部、东南到西北递减的趋势,其中生产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质量的总体空间分布基本一致,生活环境质量呈现由省会向南北发散的下降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呈现由南向北逐步递减的格局。文章在充分考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协调耦合的基础上,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居环境差异化建设与优化路径,推动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家"优先工业和城市"的战略选择使吉林省城乡人居环境的"二元"特征明显,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着乡村聚落空间无序化发展,乡村生态条件破坏严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匮乏,乡村传统文化逐步消亡等问题。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短时间内难以完成,需要经济社会、文化观念、生态环境、城乡统筹等多方面逐步协调发展。为了破解上述问题,吉林省应科学制定乡村规划,优化乡村布局;促进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民住房投入能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扶持力度;发展乡土文化,促进和谐乡村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前农村人居环境普遍面临乡镇企业效能低下、管理不善等导致的工业污染,农民过量使用农药、化肥产生的农业污染、生活垃圾随意堆放和生活废水乱排放等问题。这些问题与农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和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求相矛盾,同时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乡村振兴的进程。其内在原因主要是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缺乏主体自觉性;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立法不足;人居环境建设投入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污染问题,结合辽宁省西丰县人居环境整治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对策建议:更新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健全环境立法,夯实制度基础;提高治理能力,掌握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主动权;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及参与度等措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以期为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建设与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乡村人居环境建设中的制度约束与优化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面临着基层组织管理制度、土地制度、户籍制度、投资制度和保障制度等方面的制度约束.针对一系列制度约束,从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内涵出发,构建了有利于促进乡村人居环境发展的新制度框架.应从创新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维护人居空间有序发展;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保障乡村人居公共物品供给;创新农村社区管理制度,重构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价值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政府颁布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政策,体现了安全性、保健性、便捷性、舒适性、可持续性等价值选择。以政策文本为载体研究政府行为的价值内涵及其结构,是以公共价值为基础的理论揭示政府运行规律及绩效生产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构建我国政府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价值结构二维分析框架,从治理价值选择维度和人居环境价值要素维度两方面对58份核心政策文献进行量化研究。从价值结构横向来看,呈现出以可持续性优先、安全性匮乏的价值要素特征。从纵向来看,尽管政策价值选择分布已较为全面,但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此外,便捷性、保健性、舒适性紧紧围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两大政策领域,不同农村人居环境价值要素在政策领域占比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应局限于治理主体的价值二元博弈结构关系,而要立足行政与自治均衡的治理统合关系。调研发现,村庄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行政统合与自治缺位弱化了村庄内生性资源嵌入村庄生活治理的活力,也无法回应国家现代化治理规则主导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行政与自治均衡状态下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以行政资源输出强化了地方规则的共同体意识,并且激活群众参与的主体性,达成了均衡性的双轨治理结构和机制,实现了村庄人居环境整治的低成本和高效益治理。从行政与自治均衡关系视角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在增强国家治理能力与弹性村庄社会结构的张力之间寻找行政与自治的均衡秩序,外引基层治理现代化规则嵌入村庄人居环境整治,内以整合内生性资源激活乡村社会活力,提升治理效能,促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2.
13.
乡村人居环境治理一直是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议题。广东省Y市Z镇通过贯彻落实“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方案,其人居环境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治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政府的宣传工作与村民认同感培养的衔接问题;政府的环境治理政策与企业发展的协调问题;企业注重成本效益原则与村民小农思想的协调问题。从这些问题可以看出,我国乡村人居环境治理在多元主体的协同关系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政府、村民和企业分别作为治理过程中的“引领行为者”“参与行为者”和“守护行为者”,更应该形成联动共治、互助共建、共赢共享的,强调公共利益、村民参与的,多元主体共治共建共享的新关系和新格局。  相似文献   

14.
实现农村社会有效治理,需要基层党组织将党建引领的组织优势和群众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以山东省S县刘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案例,研究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的“嵌入式动员”机制,其特征是通过党组织建设、组织嵌入与组织动员三阶段实现基层自治。首先,基层党组织通过成员建设、制度建设以及愿景重塑,焕发组织活力;其次,基层党组织运用身份嵌入、知识嵌入、文化嵌入和制度嵌入四重嵌入的路径机制将党建融入地方社会,重塑党群关系;最后,通过党组织自身建设和组织嵌入之后的政治动员与社会动员,达成农村社会治理的综合实践,以取得良好的基层治理成效。  相似文献   

15.
对环巢湖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村民满意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得分结果构建评价等级区间。结果表明:环巢湖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一般;村民满意度关键制约因素主要为建筑面积、建筑结构、住房年代、养殖环境与粪便处理、给排水设施、公厕数量与质量、子女上学、人均收入和购物方便程度等指标。建议通过以下策略提升环巢湖地区乡村人居环境村民满意度: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乡村生产环境;改善居住条件,提升乡村生活环境;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加强村庄治理宣传,提高村民参与性。  相似文献   

16.
刘远来  何晓 《源流》2020,(2):87-87
为营造干净整洁有序的农村生活环境,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创新举办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堆放柴草、圈养家禽评比大赛,积极发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进来,“赛”出美丽乡村新环境。在佗城镇叶布村,由村民代表、驻村工作队队员及镇干部组成的评委依次到参赛农户家中,根据房前屋后卫生整洁、柴草堆放、家禽圈养等标准进行现场考评。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全面实施,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也从污染治理导向的基础设施建设阶段进入以环境全面改善为导向的管理提升阶段,在此进程中会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起步较早、投入较大、经验较为丰富且成效较为显著的长三角地区为例,阐释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多样化内涵及其动态演变,并从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范围、治理目标、治理手段5个维度构建分析框架,阐释在乡村振兴与城市化进程的双重影响下,长三角地区农村人居环境的阶段特征和主要挑战。基于此,新阶段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促进多元共治,强化需求导向和规划引领,构建上下协同、内外协同、目标协同的协同治理机制,加强市场参与和科技赋能,形成以权利和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公共财政投入的高效性、治理体系的可持续性为核心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乡村振兴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措施之一,那么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治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要求,法治化是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方略和促进乡村社会生态宜居的必然选择.当下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战"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如若要想在巩固此成果的基础上取得更大胜利,则须走一条长效治理的法治化之路.当下治理的法治化却面临着法律体系缺失、权责界限模糊、参与主体法治意识淡薄及法律监督机制缺位等现实困境.于此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整体思维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法律体系、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增强参与主体的法治思维,提升其法治意识;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法律监督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9.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持续推进,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农村人居环境依靠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治理困境将有望借助数字赋能来化解。数字治理与环境治理双重政策势能的释放、“新基建”背景下数字设施与农村人居环境设施的融合以及村民数字素养与环境意识的同步提高为数字赋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提供了社会基础。借助数字技术的协同性、整合性、共享性、参与性,通过数字赋能治理协同、数字赋能资源整合、数字赋能沟通渠道和数字赋能社会动员,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信息孤岛”到信息互联、从“二元鸿沟”到城乡融合、从“单向价值”到多元表达、从外部输入到内生驱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