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对精神生活、富裕、共同的概念逐一界定,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广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精神生产、精神分配、精神交换(交往)、精神消费四个环节的富裕。在深度上,精神生活富裕是在民族精神文化根基、民众精神生活日常、民众现代文明进步向度上相较于平均水平的超前。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应在精神生活富裕的范围内,进一步关注精神主体间的素养和能力、精神资源要素的分配、精神善品消费后的受益性等方面的均衡性、公平性、共同性,并内含缩减精神主体间发展差距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2.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奋斗目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们在思想、情感、心态等层面达到的一种丰沛且充盈的状态,主要包括国民素质普遍提升、精神资源普遍富足、精神境界更为高远、社会心态更加积极健康等内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回应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也是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强化思想理论引领、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精神文化产品、完善促进精神生活富裕的规章制度等,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入分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及其推进路径,力求为进一步促进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乡村振兴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战略,是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村还存在着经济基础薄弱、制度结构松散、价值观念滞后、人才队伍短缺、市场培育不足等问题,这使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存在一定的现实挑战。在乡村振兴视域下,发展乡村产业经济、强化政府职能作用、激发农民主体动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市场,对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民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国家战略,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是其应有之义。具体来说,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旨归,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标识。从共同富裕的结构层级来看,既包括物质生活的不断满足,又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尤其是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跃升,精神富裕成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成了乡村社会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面向。因此,需要明确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的重要价值,廓清农民实现精神富裕在物质基础、价值方向、公共服务等方面所遭遇的一系列挑战,聚焦物质生活的现实基础、主流精神的价值引领、优秀传统的文化底色、公共文化的供给水平,探索农民实现精神富裕的具体实践进路,从而助力于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5.
共同富裕由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共同构成,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核。精神富裕不单是精神生活丰富的满足和享受状态,也是一种精神生产的能力和过程。中国追求精神富裕融于追求共同富裕的奋斗历程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产生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时期的进取精神、脱贫攻坚时期的公平精神以及共建共享共治时期的自觉精神等时代特征。这些时代精神激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内在驱动力。新时期追求精神富裕必须要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行多元协同治理、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精神生产和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与指标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显性指标,精神生活的内隐性和弥散性特征,使人们对如何评价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较难形成共识。“精神生活富裕”是指族群(国家)和国民个人因物质生活相对丰裕、教育健全、文化传统开放和认知系统科学等因素促成的积极和开放的总体性心理状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则主要是指国民个体在追求文化生活、审美情趣、自我价值、科学知识和群体认同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较好公共文化资源保障和所享受到的相对公平的发展机会,体现为一种基于国民个体文化权利之上的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丰裕和平等。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和特征入手,探析其与物质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富裕内涵与外延上的差异,并确立了一个包含2个维度、4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指标体系。针对地区差异、城乡差异、人群差异所导致的相对精神文化资源的不均衡和文化机会的不平等,要进一步完善“底线公平”保障,以公平促进效率,同时要在经费转移支付之外重视整体性发展要素的横向转移,加大东中西部区域间的政策调节力度,弥合区域间差距;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和旅游行业吸纳就业和富民安民的作用,缩小城乡差距;公共政策应从需求侧鼓...  相似文献   

7.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从本质角度而言,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层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生活层面的共同富裕。在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驱使下,美好的生活是基础保障,而精神生活是核心所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高质量文化产品的供给,精神思想的正向传播,人民具有获得感、幸福感,并且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通过提高文化产业的质量,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构建人民美好生活以实现人民的精神获得感、幸福感,最终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题中之义。乡村文化振兴是解决城乡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作为指导我国乡村振兴的重要政策文本,中央一号文件中沉淀着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容指向,也是党中央引领中国人民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遵循。通过构建“政策工具-政策目标”二维框架,借助 NVivo 12 Plus 质性分析软件对1982-2023年间共25份中央一号文件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乡村文化振兴政策存在基本政策工具应用全面但结构失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不均、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融合程度不够等问题。未来应优化基本政策工具使用结构、平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素分布、推动政策工具与目标要素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9.
在当下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背景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在理念上,要厘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在逻辑。在实践上,要聚焦人的全面发展,以优质的精神生产供给满足精神生活的美好需求,以公正的精神产品分配维护精神生活的权益共享,以积极的精神交往传播凝聚精神生活的价值共识,以理性的精神消费观念促进精神生活的优化跃升,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共同富裕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双重向度,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观的坚持发展,是百年大党主动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不断巩固自身执政基础的实践进路,是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旨归的不懈追寻。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是共同富裕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保障和支撑,二者辩证统一于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征途上,统一推进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需要立足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统筹发展方式与办法、不断推动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挥第三次分配积极效用,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取得根本性进步。  相似文献   

11.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有其现实必要性和理论依据。马克思提出的未来社会每个人都精神富有的“自由人联合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崇尚的“天下大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促进每个人全面发展的理念,都体现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因凝聚推动共同富裕的坚强价值动力、彰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表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因,而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而要推动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必须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在增强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同的基础上,丰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产品供给,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不够丰盈已成为制约人们美好生活的突出短板。当前部分农民精神生活主要存在理想信念缺乏、集体主义价值观迷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膨胀“、孝道、诚信、仁爱”等优秀传统文化弱化等问题。要提高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水平,就要巩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夯实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树立大宣教观,激发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向往的内在动力;帮助农民树立新物质财富观,摆脱拜物教的泥沼;加强村镇党组织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创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完成,共同富裕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一经提出就成为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国内学者们主要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界定、主要依据、基本特征、价值意义、问题挑战、实践路径和指标体系展开研究,取得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深刻揭示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为接续研究奠定了学理基础;有效加深了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为实践工作奠定了现实基础。但已有研究从研究内容的深度、研究思路和视角的广度、研究方法的宽度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因此,进一步深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研究需挖掘深层次内容,拓宽研究思路和视角,注意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  相似文献   

14.
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是学术界的热门话题,学界就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就高质量发展、共同富裕及其辩证关系进行探讨。研究认为:(1)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在经济发展处于新常态条件下提出,以发展为核心,以高质量为衡量尺度,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质量与经济适度增长相统一,以及独特的发展指标体系,一系列发展战略保障等特征。高质量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表征。(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彰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面建成都要以共同富裕为基础。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有先有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首先是富裕,然后是全体人民一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是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实现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3)高质量发展同共同富裕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首先,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发展是富裕的前提,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进行;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实现。其次,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结果。共同富裕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结果;是高质量发展的体现;高质量发展推动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保障。最后,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促进。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高质量发展影响共同富裕的实现,共同富裕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发挥;高质量发展对共同富裕产生作用,共同富裕也对高质量发展产生作用。高质量发展是前提,共同富裕是目标。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践行共同富裕要避免两极分化,强调先富只是手段、共富才是目的,要认识到共同富裕历史进程具有长期性,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抽象到具体、局部到整体的过程。建党百年来,共同富裕历经萌芽求索、曲折探索、初步发展、全面推进四个时期,形成了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人民至上的基本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郑重宣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从现在起的中心任务,明确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升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中国特色。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内涵丰富、外延宽广、自成体系,目标上达成了全体富裕与全面发展相统一,内容上涵括了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相统一,过程上涉及了共建富裕与共享富裕相统一,空间上统揽了局部富裕与整体富裕相统一,形态上设计了普遍富裕和差别富裕相统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源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同富裕的方向目标、物质基础、制度保障等重要思想论点为新时代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支撑。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是在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生长起来的科学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别涵育、淬炼、滋养了(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文化根基。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新征程上,需要在始终秉承好百年求索的历史经验基础上,科学运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高质量经济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共同富裕的"物质蛋糕",以高质量精神文明建设提质增效共同富裕的"精神蛋糕",以高质量平衡机制建设共尝同品齐享共同富裕的"蛋糕味道"。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需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力争"物质蛋糕"不掉档,"抓住"创新发展引擎促进"物质蛋糕"不减速,"守住"安全发展底线确保"物质蛋糕"不变味。推进高质量的精神文明建设,需要以优秀文化创新提升"精神蛋糕"的品质感,以科技文明建设提升"精神蛋糕"的时代感,以教育共享改革提升"精神蛋糕"的认同感。建成高质量的平衡机制,需要以"高效"的收入分配机制推动全体人民共尝"蛋糕滋味",以"公平"的社会保障机制促进全体人民同品"蛋糕美味",以"持久"的健康护航机制助力全体人民齐享"蛋糕余味"。  相似文献   

17.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是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新时代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应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现实需要, 是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的必然要求, 是筑牢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根本选择。当前我国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获得长足进展, 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必须从加强价值引领、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等方面系统推进、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18.
新征程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程度,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影响着共同富裕的成色、底色和亮色。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相比,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涵更为立体,其中对象要素、基本样态、发展层次和行为指向构成了内容体系的基本维度,它们彼此关联,蕴含着“全面”与“重点”、“自为”与“他为”的统一。当今现代性的扩张加重了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境遇,对此需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既要全方位改善民生,遵照“美的规律”开展精神生产;又要聚焦人的培养,以理性务实的态度打造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9.
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但一提起共同富裕 ,人们对它的理解往往只限于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精神上的贫穷也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固然是共同富裕的首要任务和基本内涵 ,但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也同样是共同富裕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20.
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虚无的、幻想的,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才能将其变为现实,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显著优势,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了战略性有利条件,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中国特色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新时代新征程精神富有提供坚强保证,发挥好这些显著优势必将能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最大优势,要增强党的领导力,发挥好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核心优势,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理顺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和管理体制,不断推进党领导下的精神文化领域改革。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科学指引,要增强理论凝聚力,发挥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思想优势,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推动人的精神世界的理想样态变成现实,进一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增强人民团结奋斗的力量。中国特色文化治理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制度支撑,要增强改革创造力,发挥好中国特色文化治理的制度优势,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建设,实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治理。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实践经验,要增强实践引领力,发挥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优势,不断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其服务水平质量,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精品,注重丰富精神文化产品。中华文化优秀基因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精神动力,要增强文化影响力,发挥好中华文化优秀基因的独特优势,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继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大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