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应用技术大学是推动我国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提升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又一探索。建设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是民族贫困地区在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发展基础薄弱的条件下发展高等教育的新尝试。要实现这一目标,应用技术大学建设要以推动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实现扶贫为目标,适应和引领地方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推进民族团结和谐与共同进步,在办学体制和机制上大胆探索创新。其建设将为民族贫困地区通过应用型人才培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开发探索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程中,高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地方高校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将文化传承创新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具体工作中,为区域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3.
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职责使命,也是高职图书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分析地方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对数字化信息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地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在服务观念转变、服务体制完善、服务模式创新、服务资源整合、服务队伍建设和用户培训拓展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区域是指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在创新型区域建设中,地方大学起着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其突出作用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地方大学是区域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第二,地方大学是区域自主创新的主体。第三,地方大学是区域创新文化的引领者。地方大学要全面参与并服务创新型区域建设,核心在四个方面,即树立积极主动服务创新型区域建设的意识;要成为区域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强化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集聚人才的高地。  相似文献   

5.
在大众化教育背景下,民族高等教育依托学科建设,以其智力资源和人才优势,带动一个甚至几个相关高科技产业,以此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是民族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依托高等教育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地方政府的一种政策选择.延边大学的实证研究表明,民族高等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愈加明显,应挖掘潜力,在特色方向上培育优势,拓展服务渠道和服务空间;转变发展方式,加强科技创新,促进产学研结合,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6.
《宿州学院学报》2010,(1):F0002-F0002,F0003
为更好地实现大学文化建设在提高应用性大学办学质量上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我省地方高等教育和地方高校在新形势下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强省的建设目标,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安徽奋力崛起,由安徽省教育厅主办、宿州学院承办的安徽省首届应用性本科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12月23日在宿州学院举行。  相似文献   

7.
论学科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水平决定了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与层次,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建设又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地方本科院校只有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起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互动的学科专业建设机制,才能形成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特色优势达到世界或全国的领先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质量优势与特色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本质和内涵要求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9.
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取得重要进展,但区域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不高,面临创新主体乏力、创新资源不足、创新环境滞后的现实困境。要实现长三角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就要在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对接区域发展战略需求,持续打造“科—产—教”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要提升区域高等教育创新资源,大力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创业型大学和科技型企业,逐步完善创新资源空间流动和共享机制;打破区域高等教育一体化制度的滞后性,深度落实高等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理念,实现政府—高校—产业间的有机协调。  相似文献   

10.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三项职能,与科技创新机制构成滚动轴承模型。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是国家科技创新机制子系统,对提升地方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湖南工业大学结合株洲经济社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需求,构建科技创新机制既有效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又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实力,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1.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等院校的必然选择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对此,地方高校应转变观念,增强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使命意识;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凸显办学特色,强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与地方沟通协调,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这样,地方高校才能更好地承担历史责任,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关系密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区域高校基本职能之一。高等教育与地方区域通过互动,求得双赢和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区域性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现途径为: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发挥高校科研资源优势,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依托高校的“文化中心”功能,引领区域软实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不同的高校要分类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是地方高校应该确立的办学理念。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地方高校要着力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佛山地方高校专业结构的设置和调整与佛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互动和谐的。  相似文献   

14.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师教育处在一个重要转型期。如何应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发展的激烈竞争、高师综合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寻求适应地方师范大学发展的道路,是地方师范大学一直在探索的问题。高举发展、创新、和谐的旗帜,发扬“以师为本”的办学优势,遵循“教学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名校”的治校理念,以学科建设为支撑,加强内涵建设,突出区域性特色,走应用型之路,构建“大学+师范”发展模式,创新大学文化,是地方师范大学应对诸多挑战与冲击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与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相适应,目前,我国大学文化研究大致存在“大学文化+思政教育”型、“大学文化+高校发展”型、“大学文化+地方社会”型和“大学文化+地方文化”型四种研究模式,其显著的特点是立足高校,试图以高校文化建设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然而,在不同程度地遭遇现实的冷遇后,“融入机制”“对接模式”等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突围激情开始走低,大学文化研究冲出校园的尝试多以回归校园告终.全球竞争文化转向的背景下,高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价值和意义凸显,将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置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视野中,将敞开一度被遮蔽了的大学文化建设和研究的国家战略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方大学引领区域文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地方大学是区域文化中心,引领区域文化发展是地方大学的历史使命.地方大学应该在加强大学自身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实现区域文化的内生转化,发挥大学的外向辐射作用,从体制内和体制外分别承担起引领区域文化发展、促进区域文化创新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7.
实现区域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目标,就要使区域高校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导向,确立办学目标定位,合理增设新学科、新专业;积极探索提高质量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和途径;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服务的实效性,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的提升。地方社会也应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重视区域高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积极增加投入,创新服务方式,以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和区域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榆林矿产资源富集,国家榆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推动了榆林经济的全面振兴和快速发展。能源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急需智力、人才和科技的支持,急需榆林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来支撑。依托榆林能源开发和经济发展,兴办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教育,必将使榆林高等教育服务经济建设的功能日益增强,从而推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辽宁新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全面制定实施的背景下,认真梳理区域经济社会对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与新挑战,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宏观结构布局,推进大学特色化发展,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是当前我省在“三大经济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面临的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是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通过对唐山市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的调研,对唐山市高等教育的战略发展提出了建议,即明确战略布局,建设高教强城;整合资源,打造大学文化靓城;提升整体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社会企业高校的互动共赢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