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深层生态学和生态整体主义理论基础的自然内在价值论,遭遇了人类中心主义从主体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提出的挑战,深层生态学定义的人的主体性以及生态整体主义认识论的有效性受到了质疑。著名生态社会学家默里·布克金毫不留情地批评自然内在价值幼稚愚蠢。但是,从西方环境整体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罗尔斯顿、深层生态学提倡者阿恩·奈斯和盖娅理论贡献人林恩·马古利斯对内在价值论的言说中可以发现,自然内在价值乃是对自然存在事态的反思的合理结论,深层生态学扩大了人类主体性的边界,作为一个隐喻嵌于深层生态学言说中的自然内在价值概念有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2.
与西方传统机械论世界观相比,阿伦·奈斯的生态思想重视生命体自我实现与内在价值的新学说,既是认识视角的转变,也是一种后现代世界观建构的尝试.尽管深层生态学倡导非人类中心主义,打破了价值论意义上人类在自然界中处于中心地位的传统理论,但实际上其自身仍未完全摆脱"人类中心主义"的羁绊.考察人与自然关系之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人类社会自身得到发展,故不应将二者在价值上刻意地进行主客体之界分,而应视之为一种和谐的同构体.循此思路,反思阿伦·奈斯深层生态学思想对和谐社会之构建将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西方绿色思潮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反生态性的诘难,通过揭示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理论缺失,深入挖掘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生态意蕴。研究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生态中心主义的反理性主义、反技术主义倾向,揭示了生态中心主义自然观在自然价值论和自然权利论的理论困境,认为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问题的根源归咎于个人对环境的价值观和态度,这种观点是非历史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批判了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仅从价值观层面探导生态问题而忽略了价值观依存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历史条件,认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坚持自然对人类而言只具有工具价值,是脱离了一定社会结构和历史条件的抽象的近代机械自然观,其追求的人类整体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只是一种幻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护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认为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指认自然异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方式,主张通过变革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来消除自然的异化、解决生态问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兼具自然维度和文化维度,坚持了自然的先在性和社会历史性,坚持了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始终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辩证统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西方绿色思潮自然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理论性质作了准确定位,主张把文化和自然因素引入到历史唯物主义中,构建了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自然观理论,是强调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有机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在生态文明研究方面值得重视的两种社会思潮。有机马克思主义倡导马克思与诺斯·怀特海的“联姻”,通过批判“现代性”来探寻生态危机的根源,主张以诺斯·怀特海哲学为基础并建立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出发,在批判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对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自然观也提出了否定,它主张建立一种新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二者在理论基础、哲学立场、思维方式上存在根本不同,对这两种自然观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还可以明确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生态批评反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反对“类中心主义”,主张“生态中心主义”和环境公平。其分支生态女性主义批判了“男权中心主义”对女性和自然的双重压迫;深层生态主义主张超越生态学作为科学这一事实达到“自我意识”和“地球智慧”深层次境界;文化生态主义认为生物多样性等环境问题必定会反映在语言与文学领域;印第安族裔生态文学的关注焦点从社会关系转移到了自然关系。生态文学代表作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了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批评是人类为其所生存世界斗争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戴维·佩珀在对自然的理解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深生态学、无政府主义错误的自然观点进行了分析与批判,提出了一种既不同于后现代绿色思潮的生态中心主义,也不同于新人类中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佩珀的生态自然观实现了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转变。  相似文献   

7.
海明威晚年作品中的生态意识与其早期作品相比有了很大的改变。文章探讨了《老人与海》中海明威对深层生态学意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体现了海明威自然生态观的回归,为当今生态文明思考如何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环境整体主义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生态学的发展为人们理解自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范式。生态学关于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及其营养动力学的研究揭示出自然界的整体性、多样性和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展示了一幅与传统机械论自然观迥然不同的自然图景。正是依据这样一幅图景,环境整体主义(如大地伦理、深层生态学)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由生态学向形而上学的转换,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了与人类中心主义相对立的整体主义的价值理论和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自然观、实践观和主体性思想与人类中心主义的产生有着密切地联系.但是,马克思从社会历史的视角更深层揭示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的根源.人类中心主义与当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存在紧密联系,人类中心主义的出路何在?在马克思看来:首先,必须改变传统的人与人之间片面、狭隘与冲突的社会关系,建立一种新型的全面、和谐与融洽的社会关系;其次,把对自然的控制理解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把握;最后,寄希望于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美国神学家科布内涵丰富的过程生态神学为研究对象,对其生态有机论、自然观以及人的独特地位作了深入剖析.科布的有机论与过程神学以事件(event)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以及分有观点密不可分;在他看来,自然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工具价值,更重要的是其内在价值,与深层生态学不同,科布不同意自然与万物具有同等价值的说法,超越了人类中心主义和深层生态学;他强调人的独特性,这并非是主张人优越于自然万物的人类中心主义,而是着意强调人对自然的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命共同体"理念作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时代凝结,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最新注解。"生命共同体"理念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根本出发点,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视角,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共生共存以及共进共荣关系,以此回应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的争论,并基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时代境遇倡导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构路径来看,"生命共同体"理念主张从认识论层面破除极端主客体主义的弊端,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念,在发展论层面主张推进"绿色化"的发展方式,在方法论层面主张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人类中心主义是现今生态危机的罪魁祸首,其谬误在于促成了理性的张狂,割裂人与自然的天然联系,造成了天人对抗.生态中心主义力图重新弥合人与自然的鸿沟,以共同体思维造就天人和谐的局面.它以生态为中心,将人类和自然界共同视为地球生物圈不可或缺的成员,按照整体主义的方式,平等地对待.遵循整体主义的思维,生态中心主义认为构建生态文明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制度变革”,放弃局部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制度哲学,模筑生态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深层生态学及其后现代主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深层生态学理论、观点的考察,认为深层生态学已成为西方当代环境哲学的重要流派,成为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对现代哲学和环境运动产生很大影响。分析了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准则,即形而上的自我实现和在"自我实现"中重视生物圈中一切存在物实现生存、繁衍和充分体现个体自身权利的生态中心主义平等准则。从深层生态学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渊源,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批判等方面的分析,阐明了深层生态学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深生态学作为回归实践的“绿色”哲学思潮,明确主张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践智慧,在对传统人类中心主义的浅生态运动“深度追问”和批判过程中,形成了“顺应自然”的开放资源保护策略、“非暴力”的激进生态抵制策略、“地方性社区”的前卫绿色政治策略和“追求简朴”的深层个人生活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前者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经历史证明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后者却是人类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然中心主义会束缚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人类只有追求一种与自然在博弈中的双赢--中性博弈,才能导致生态整体主义范式的建构和巩固.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化、工业化迅速发展的20世纪,生态环境危机成为全球性的共识。与此相应,国内外学术界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两派观点的对峙。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当今的生态环境危机是因为个人主义、群体主义、国家(民族)主义的泛滥,恰恰背离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原则;科学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反过来生态环境危机可以通过科学技术来治理。而生态伦理学则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会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导致环境恶化,二者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伦理学的观点都有着深刻的人性根源。人是自然又不仅仅是自然,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与自然对立的一面,而生态伦理学则过于注重人与自然同一的一面。二者的尖锐对立表明,在当今生态环境危机面前,人类陷入了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  相似文献   

17.
韩国生态诗歌自1990年代以来,呈现出整体性的“道家转向”现象,一方面源于韩国生态诗歌自身提升思想性与文学性的内在需要,另一方面源于西方生态思潮,特别是激进环境主义思潮中最重要的流派——深层生态学的影响。1970年代出现于西方的深层生态学思想广泛汲取了道家文化中的精神资源。韩国生态诗歌同时吸收了道家生态智慧和深层生态学思想,是古今、东西跨时代、跨文化、跨文明交流的重要载体。韩国生态诗歌中体现的“齐物”“无为”和“物化”思想,分别从生成论、关系论和实践论层面反映了道家哲学的世界观、审美观和养生观。“齐物”“无为”“物化”所指向的万物平等、互惠共生、自我实现原则,蕴含着丰富的深层生态学内涵,但同时体现了一种更为彻底的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精神,和真正的本体论层面的平等意识。  相似文献   

18.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9.
建构和谐自然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认识论前提。中庸方法论对构建和谐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在于:运用"执两用中"的方法,汲取"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合理要素,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运用"和而不同"的方法,有助于维系人类社会与自然两大系统之间平衡观念的形成;运用"时中权变"的方法,有助于认识人与自然和谐的动态性。  相似文献   

20.
以生态环境为本:生态伦理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伦理应实现从“以人为本”到“以生态环境为本”的思想转换,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借助于自然观的演绎,确立了理性的合法性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的“以生态环境为本”的理念是对工业化背景下的理性在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误用之扬弃,同时这一理念一改过去把生态中心主义作为生态伦理核心理念的错误认识。这种转变在重新审定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也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纳入到生态伦理中,转换了伦理思维,扩大了伦理范围,深化了伦理意境,改变了伦理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