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2.
"道"本义为"道路",但"道"虚化为量词并不是从"道路"本义而来,而是选取了"道路"的作用义,即"通道的作用"作为虚化的理据。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道"虚化为量词时,没有发现用于称量"路"的用法。"道"虚化为量词之初具有较强的动态特征,随着发展演变,这种动态特征越来越微弱,以至于在现代汉语中人们已经忽略了它的"动态特征",但实际上,这正是"道"与一般的"长条状"形状量词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3.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考察出土文献中的“木”“牒”“人”三个量词.其一,“木”是汉语中最早用于称量木本植物的专门量词,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汉语称量“有生”事物的量词语义系统的雏形初步形成.其二,“牒”用作量词,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除称量简札及相似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还引伸出称量衣物的用法,但仅见于东晋晚期西北地区的衣物疏;另外在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它还用作类别量词.量词“牒”的语法化包括“功能”与“形状”两条途径.其三,“人”是汉语史上最古老的量词之一,其在西汉时进入“数量名”序列,并经历了一个由主谓或同位结构重新分析为定中结构的过程.另外通过与量词“乘”对比,进一步说明汉语“数量名”结构形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一头亲事"是近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称量方式,受唐宋时期"一头事情/买卖/官司"等称量方式的影响,人们很容易将其理解为量词"头"称量范围扩大的结果.事实上,它的出现是名词"亲事"特殊的文化意蕴所致,是汉语早期以"头"量人用法的延伸和拓展.另外,"一头亲事"与"一门亲事"同期出现,表意一致,但却是南北两种不同地域方言的产物,在相互并存和相互竞争的过程中,受汉民族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加之北方官话的普及,"一头亲事"处于劣势,并逐渐淡出.  相似文献   

6.
古今汉语中能表示尊敬色彩的量词并不多,“位”是宋元时期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能表示尊敬色彩的一个称量人或神的特别名量词.中唐到两宋,名词“位”已出现语义虚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在朝着量词发展了,我们可以视作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只有当语素义“位置”完全脱落时,“位”才取得量词的资格.据现有语料来看,“位”作为量词广泛来用大约不早于明代.近年来,“位”作为量词被修饰中性义或带贬义的名词中心语了,其色彩意义被忽略了,“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赣语都昌话中,"个"字最主要的用法是助词用法,包括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个"在都昌方言中原本是量词,后来由于受到使用的高频化、句法位置、语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虚化为助词。在此过程中,"个"还经历了指示代词的过渡阶段,其演化的轨迹在现代都昌方言中仍有遗留。  相似文献   

8.
汉语量词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主要汉语语料库的调查发现:汉语中用于称量鱼的量词有:“个、枚、头、尾、条、首、番”7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组量词与名词鱼的组合搭配.主要分析了这些量词和名词鱼搭配产生的时间、演变过程以及现今搭配格局形成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鱼的量词的演化有如下两条趋势:“鱼”的量词由不使用量词到与通用量词“枚”、“头”和“个”搭配,再发展到了有与鱼专门搭配的量词“尾”与“条”;称量鱼的量词从与通用量词搭配发展到与形状量词搭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商周金文量词特点略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主要研究了金文量词的特点,认为金文量词有如下特点:1.商周金文见证了原身量词的发展、转化与衰落的过程;2.商周金文存在不同事物共享一个量词而所代表的数量不同的情形;3.商周金文数量组合形式仍在规范过程中;4.名词的量词已开始由名词后向名词前移动;5.名词性较强的量词向典型性量词发展的趋势.此外,论文还讨论了与量洲有关的"再"、"两"、"铃"等字的用法问题.  相似文献   

10.
量词"束"和"捆"在过程性上存在着差异.从起点看,"束"用于较细的长条物,"捆"用于较粗的长奈物;从途径看,"束"为束缚而成,"捆"为捆绑而成;从终点看,"束"的集合体为细长状,"捆"的集合体为粗大状."束"和"捆"的差异虽然在本质上是共时的,但也和语言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