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张华 《兰州学刊》2008,(3):60-63,117
本文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运用虚拟变量和广义最小二乘模型,以上海市1949--2005年的数据为样本.对上海市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上海市经济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基本协调,但是,在上海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着税收超常增长的态势。这一方面说明税务部门征收管理工作的进步,另一方面也说明税源结构并不合理。为此,应继续加强征收工作;优化产业布局;建立高效税源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破解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之谜需要法律人的参与.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使得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之同的冲突逐步显现.财政、市场逻辑为主导、人权理念和原则缺席的税制改革,造成国家财政权强势、私人财产权弱势的格局,这是十几年来税收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国家财政权与私人财产权关系日趋紧张的根本原因.税收增长应建立在"两权"和谐的基础上.要实现.两权"和谐,必须确立人权保障理念以及税收法定和量能课税两大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我国1980--2006年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和经济增长关系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结论:长期来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能促进经济增长,是一种长期的均衡关系。短期而言,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均能促进经济增长,但初级产品出口作用更显著,工业制成品相对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资本市场、企业融资结构和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从企业融资结构的变化检验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为资本市场平衡发展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包括银行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在内的中国资本市场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则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5.
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进行经验分析,民间金融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支持民营经济.直接对民营经济与民间金融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可以更为准确揭示民间金融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将中国民营经济视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对其与民间金融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务界,对于民间金融在中图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可能被大大地低估.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别分析GDP与金融相关比率(JRXG)、金融结构(JRJG)与经济结构(JJJG)、金融相关比率(JRXG)与金融结构(JRJG)、GDP与金融结构(JRJG)之间的关系,其回归结果显示,上述各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实体经济结构提升,金融结构转变与之相应,金融深化程度提高,经济增长;同时,金融深化和金融结构的优化,也促进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化和智能化。反之,金融结构的转变与经济结构升级不匹配会严重破坏实体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7.
我国学者在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方面的实证研究已经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成果,本文在总结这些优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协整分析和英格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另一个新的角度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经20余年努力,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跨入由要素驱动向技术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实证分析显示:计划经济时期属于要素驱动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要素-技术驱动并向技术驱动持续转变,"十一五"时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其动力机制分解说明,对外开放、科技投入、基础设施改善、劳动力转移、工业化和教育水平的提高,都有力地支撑了我国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型。但转型的基础仍不牢固,应采取措施,保持经济转型的持续动力,巩固经济转型的成果,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9.
经济和谐增长是一个多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一个国家的经济若能实现和谐增长,则表明这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源相互之间处于协调或平衡状态,各种资源在此种状态中也得到充分利用,从而帕累托最优配置也可实现。相反,若经济增长源之间存在重此轻彼的不平衡现象,则和谐增长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10.
张煜 《兰州学刊》2005,(4):79-81
资本形成和资本配置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本文通过实证考察了资本市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政策分析.实证结果显示,资本市场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债券筹资额和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而股票市场和中长期贷款市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限,所以推进制度变迁和加快资本市场深化将有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多大,理论研究存在分歧。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生产函数法对公共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回归和协整分析,结果认为我国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产出弹性小于私人投资的产出弹性,公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小于私人投资。  相似文献   

12.
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出一个衡量自主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标;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构建包含有技术进步因素的长期经济增长模型,并基于面板数据的回归模型实证分析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贡献程度。研究发现:自主创新能力对我国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目前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水平还很低,与资本和劳动等投入要素相比,自主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小;自主创新能力在各省份之间是有差异的,具体表现为东部领先、中部居中、西部落后,这在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解释自主创新能力的差异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通过VAR模型探索了我国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贸易结构独立于贸易水平本身,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积极的效应。在长期,HO变量、产品内贸易指数IIT和出口产品集中度H是经济增长的长期原因,而总产出是SW指标长期原因。从短期看,出口产品集中度在10%的显著水平下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而其他贸易指标在短期并不构成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经济增长并没有构成任何贸易指标的短期Granger原因,说明经济增长是从长期来影响贸易结构的变动。文章还结合我国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对优化我国贸易结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资源税改革是"十二五"规划中完善税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全地方税体系、应对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困难的重要措施。资源税改革的全面铺开将进一步缩小东西部地区财政收入的地区性差异,降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收入差距。青海作为西部重要的资源储备和矿盐类产品的输出大省,资源税改革将会直接或间接影响青海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以及税收收入构成及国税与地税的结构比例,同时也为保护青海脆弱的生态资源环境增强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和信用活动的关系进行检验,使用一系列相关指标来量化信用规模、信用结构和信用增长,并用经济计量方法定量分析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我们发现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十分显著;从长期看,信用总规模要高于GDP规模;信用总规模的增长速度比GDP增长速度快;其中信用结构对经济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选取我国东中西部技术合同引进2003-2008年的面版数据,考察了技术合同61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中部地区通过技术合同引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效果较为明显;东部地区由自主研发带动的经济增长特征显著.文章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依据1984~2005年胶东半岛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和GDP时间序列数据,对FDI与胶东半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胶东半岛经济增长与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和格兰杰因果关系,即FDI对胶东半岛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FDI产生的供给效应对胶东半岛的GDP的增长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胶东半岛的GDP增长也对FDI的流入产生极大的吸引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浙江省财政结构与内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为基础,使用1978~2003年数据检验浙江财政收支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内生影响.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从新经济增长理论角度看,浙江经济增长具有条件收敛的特征;(2)从财政结构看,生产性支出无论是由税收还是非税收融通,都能促进浙江经济增长;而非生产性支出无论是由税收还是非税收融通,对浙江的经济增长都可能有负面的影响,且过大的财政盈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浙江的经济增长带来损害;(3)稳健性检验表明,浙江省的税收与非税收、支出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蕾 《天府新论》2005,(4):42-46
教育不是经济的一个分支,而是具有外部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其基本性质是精神性、社会服务性,因而社会效益是第一位的。教育不适合用来调节经济,短期内不应对教育规模进行大幅度的扩张。一定的物质生产发展水平和阶段需要一定的教育规模与之相适应并为其服务,教育规模的扩大也应有适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