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论陶渊明的人为思想──读陶札记赵治中有的学者认为陶渊明“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为自然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1]从总体上看是正确的。陶渊明“质性自然”,颖脱不羁,又深受魏晋玄学自然观的影响。在处世态...  相似文献   

2.
陈碧 《船山学刊》2003,(4):129-131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不足万言.从题材和内容来看,大体可分为咏怀、田园、哲理三类.其中重点描写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宜划入田园诗的,约30首左右.其诗歌具有"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苏轼<东坡题跋·评韩柳诗>)的魅力,随着时代的衍变,这种"素"的美愈来愈现出其光辉,倍受人们推崇.我们认为,陶主体个人对"素"的审美追求,诗化了平淡素朴的田园生活,使得普通的农村生活具有了独特的"田园风光"之美学意义,这也给现代社会审美追求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东岳论丛》2017,(12):20-27
在传统的仕隐观念中,儒家虽主张"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但最终目的还是"仕","隐"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退避策略。道家基于其对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主张隐遁避世,全身远祸。出世的佛教虽然在其不断中国化的过程中日渐世俗化,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出世的人生哲学,入世只是出世的方便法门。但儒佛道三家的任何一种仕隐观念都无法从根本上消弭士人在人生出处问题上的心理困惑。无论是汉代士人"道"屈于"势"的人生困境,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调和出与处、仕与隐矛盾的努力,还是唐代士人所选择的"终南捷径",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而中唐时期的白居易在融通儒佛道三家核心处世理念、折中传统的"大隐"、"小隐"形态而提出的"中隐"思想,更为圆融通达地调谐了身与心、职与事、仕与隐的矛盾,是传统士大夫仕隐、出处观念的一次重大转折,对后来士人的仕隐心态和出处方式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子与中国的礼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是孔子学说的重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认为,孔子学说的核心是“礼”,而不是“仁”,更不是“天人”。“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特征,几千年的中国社会就是一个“礼治”的社会,而孔子就是以提倡“礼”而闻名的。但是,对于孔子关于“礼”的学说的性质和意义,人们却有不同看法。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代表了孔子的社会政治观点;有的认为,“礼”的学说体现了孔子的宗教观;有的则认为,“礼”的学说主要反映了孔子的人文观。有人想从中挖掘出新的意义,以弥补现代“法治”社会的不足;有人则揭示其中的保守性,证明其对于现代社会发展的阻碍作…  相似文献   

5.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没有给后代留下直接的著述,他的言行主要由他的学生收集在《论语》一书中。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两千多年来,它对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发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仁”的学说与佛道二家的消极遁世学说共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封建统治者、知识分子和底层人民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来运用和发展“仁”的学说,致使孔学原貌难辨。因此,有必要以《论语》为直接依据,对孔子的“仁”重新加以述评,以便概括地理解它的原意。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认为:在人们合理的自然欲望得以满足的基础上,导之以道,就可以实现儒家理想的王道社会。在理想的王道社会问题上,王夫之持“君权神圣”的观点,君、臣皆要遵循儒家经典“六经”,而“礼制”是这个王道社会组织秩序的核心。在社会发展的问题上,王夫之持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进化学说。  相似文献   

7.
《徽州社会科学》2006,(1):F0002-F0002,I0001
“十一五”时期,屯溪区将以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率先崛起为主题.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大力实施东向发展、兴工强区、城镇化,城乡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三区两化”发展思路.推动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建设和谐屯溪,全力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努力开创屯溪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