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发表后,引起了颇多争议。争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人的主观能动性、文艺的规律、文学同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其它领域的关系等方面。本文的着眼点不在于这场论争,而在于探讨文学的主体性主要集中在哪里、主体  相似文献   

2.
九月上旬,河南省作家协会和我校《大学文科园地》杂志社联合举办了“文学主体性原则”讨论会。会议就文学理论家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原则的系列论文,和陈涌同志对刘再复理论的批评文章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发言的大多数同志肯定了刘再复提出“主体性原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历来肯定人的主体地位,它的主体性理论同唯心主义和人本主义有着根本的分歧。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都在不同的范围和层面上阐述了文学主体性的内涵,提出和解决了创作主体和表现主体、服务主体三者统一的一系列课题,保证了人民大众在文学艺术中的主体地位。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根本漠视人民大众的主体地位,鼓吹文学上的唯心论和唯我主义、非理性主义,反对辩证唯物论的能动反映论,企图根本改变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文艺观念,诱导社会主义文艺向个人主义、自然主义和颓废主义蜕化和堕落,从而改变其性质和方向。  相似文献   

4.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方,这不仅影响了其立论的科学性,还容易被人误解,引起不必要的笔墨官司。本文拟就刘再复同志忽略了的问题——文学的外部规律与文学的主体性关系问题,提出一些意见,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得对文学主体性问题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5.
《文学评论》一九八五年第五期和一九八六年第六期先后分两期刊出了刘再复同志的文章《论文学的主体性》。文章认为,“文学的主体包括作为对象主体的人物形象,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和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并认为,在当今的艺术活动中,这三方面的主体已全面削弱或丧失,并对这种主体及其如何复归避行了全面的论述。其后不久,陈涌同志和姚雪垠同志先后在《红旗》上发表文章,对刘再复同志的反映论和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展开了批评和提出了质疑。①陈姚二同志的三篇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我在多次阅读和  相似文献   

6.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改革之风吹响各个领域。在革新的浪潮中,各种各样的文章发表,有各式各样的观点“亮相”。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和一九八六年第一期《文学评论》刊载了刘再复同志的《论文学的主体性》。这篇文章已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激发了一场争论。刘再复同志的文章,对于开拓文学研究的思维空间,探索文学观念更新的途径,都是有价值的。不过,读完论文学主体性的文章后,觉得他的文章仍有许多可商榷的余地,因而不揣浅陋,提出来讨论。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意识的日益崛起,人们以深沉的目光审视我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从以往沉痛的教训之中,深切地意识到许多旧有的文学观念必须变革,方能建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基于此,刘再复同志提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重要理论课题——文学主体性问题,引起了文艺理论界的极大反响。人们纷纷著文,对这一课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刘再复同志关于文学主体性的论述不乏精辟之见,但也存在着一些纰漏,使得其理论缺乏周密性和完善性。感于此,笔者不揣冒昧,提出自己一管之见,以就正于专家学者。刘再复同志在《文学研究应以人为思维中心》一文中,  相似文献   

8.
纵观刘再复近年来的文学研究始终未离开过对“人”的关注。围绕刘再复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文学主体性”和“性格组合论”等,分析其近年来有关“人”的主题的文学理论研究,探讨其在超越视角下对“文学是人学”这一传统命题的观照,继而梳理他对“人”的内宇宙的深掘所作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论文与论人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文心雕龙》中,他不同于传统文论大多从文学的社会功用价值方面阐述文学,而主要“是就作者之人而为言”。通过对创作思想活动、文学起源、主体修养、风格表现等问题的详尽论述,刘勰建立了他的主体性文学理论。刘勰在文学中强调主体性,就是强调主体精神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强调充分尊重和肯定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0.
刘再复同志《论文学的主体性》等系列文章发表后,在文艺理论界引起了震动。它提出的问题和某些观点,对于改变人们习惯的单一的思维模式,拓展文艺理论的研究空间,乃至改造我们的“国民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诚如许多同志所指出的,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显得匆促,有许多不够准确、不够严密的地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通过对一直争论不休的“主体”及“主体性”进一步考察、确认,以期更准确地对其概念进行界定;由此展开对“文学主体性”的再阐释(包括对刘再复同名观点的评价)和对与“文学主体性”相关的中国当代文学现象的再梳理,甄别和纠正主体性在当代文学发展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主体?什么是主体性?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合理的主体性?这是一系列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因为主体观作为认识论和历史观研究的中心问题,已引起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因为只有正确地理解主体,理解哲学史对于主体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掌握马克思主义主体观的现实性和具体性,从而合理地理解由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起来的主观方面和能动方面。为了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首先考察一下从黑格尔通过费尔巴哈达于马克思的这样一条理论道路,看看对于主体的理解是怎样地从抽象转化为具体的,以及关于主体的观念是怎样深化的。本文试图探讨主体的诸项规定,从而揭示主体问题在马克思那里是怎样得到唯物主义解决的。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朱光潜、李泽厚、蒋孔阳、刘纲纪等理论家纷纷将研究视角转向马克思前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并在自然的人化、美的规律等问题上进行了论争,试图从《手稿》中找到人道主义、人性发展和人的自由的论据,从而确定“美学热”的合法性存在价值。朱光潜、李泽厚等从“自然的人化”理论出发,建构起全新的马克思主义主体观与实践观。同时,也带来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热潮。理论家们认为审美不仅构成了主体实践的一部分,更是参与到作为社会历史实践的“人的解放”进程。“美的规律”问题的探讨则完成了美学意识形态的自我建构和主体性美学延展的目标,成为人道主义思想在美学领域的深化。当美的本质问题和人的本质问题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形成了以主体性为核心、以人学为价值取向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框架,从而具有知识分子文化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人的重新发现"之后,表现人道主义、主体性等"冲破禁区"的理论形态和文学作品大量出现。此时期很多女作家代表性作品中的女性意识逐渐从人道主义思潮中浮出,结合刘再复先生的"文学主体性理论"解读《人啊,人》《人到中年》和《方舟》三部小说,可以探寻女性主义如何从人道主义中生发出来并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人道主义概念上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应占什么地位?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手稿》中的“异化劳动”这一概念是否就等同于“人的本质异化”?它的思想是否还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从而应该归之于主观唯心主义?它的社会观是否就是空想的社会主义?从而《手稿》是否给了现代的人道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以理论根据?这一系列问题都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根本性质的问题.搞清这些问题,无论是对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性质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以及认清美学和文艺理论的指导思想,都是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本文拟就《手稿》中异化概念的内涵问题谈些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一个时期,文学观念曾经是文艺理论方面讨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刘再复同志这一两年发表的一些有关论文,在读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如何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探讨和建立符合我们今天对文学认识的科学的文学观念,这无疑是理论界普逼关心的重要课题。应该说明,刘再复同志的文章有不少好的、富有启发性的见解。本文仅就他文章中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原理的几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与刘再复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17.
(一)引入主体范畴和加强主体性特征是“历唯”体系改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现实的人的自主活动“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马恩选集》第1卷49页)他们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马恩选集》第4卷237页)历史唯物主义旧体系所以形成了明显的板块结构,这同它缺乏主体范畴和主体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研究关注的热点。主体热潮兴起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本世纪20年代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主体问题入手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改造。“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解释为反主体的理论,企图将其改造成无主体的社会历史观;人本主义者则指责马克思主义存在着“人学空场”,不关心人,忽视主体。因而,他们把高扬主体性作为改造和重建马  相似文献   

19.
刘再复“文学主体性”、理论的历史渊源是杂多的,但康德美学文艺学是其主根。刘再复接受了康德主观唯心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影响,也接受了康德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人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指出:“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关键是坚决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这为我们改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几年来,我们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作了一些努力,现谈一点粗浅的体会。什么叫理论?理论一词来自希腊文,意思是观察、研究。在认识里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科学理论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理论联系实际”命题中的理论,指的是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什么叫实际?实际就是指同主体有联系的客体,是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