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井田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井田?也就是井田的名称問題。关于井田名称的解釋,据我所知,有下列三說: 1.郑玄《周禮·小司徒》注說,原文为: “立其五溝、五途之界,其制似井之字,因取名焉。” 2.程瑤田《溝洫疆理小記·井田溝洫名义記》說,原文为: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周时期的井田制是子虚乌有,还是确曾实行过,这是自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古史学者曾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在以往的争论中,否定井田制的学者曾提出金文无井田的记载,而肯定井田制的学者也有认为金文中并无井田的字样。笔者认为已有学者考释的师同鼎、弟(虍豕)簋两器铭中的“井”即井田,这与古书中的有关记载正相一致,西周曾实行井田制,乃确切无疑的史实。特别是弟(虍豕)簋还涉及到对井田划分与计算等方面的问题,实为难得的史料。兹不揣浅陋,勉为此文,祈方家、读者匡所不逮。 先将西周金文中记载以井田为赏田的两器铭文抄之于下:  相似文献   

3.
试析先秦及汉代文献中的“方百里”李俊清四昌五先生《解井田制之谜》(《历史研究》1985年第3期)提出:“提封田行之于战国到西汉时期,它是继井田制之后出现的一种田亩制度。”进而提出:“提封田是按方百里为单位计算出来的。”并有详细的论证和推算。“提封田”...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轨迹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土地私有制的演进阶段战国中叶的商鞅变法,魏晋时期的占田荫客制和中唐杨炎两税法,可以认为是我国古代土地私有制演进历程中的三大转捩点.以此为界标,可相应划出四个发展段落来:第一阶段:夏商周三代井田时期.以土地公有与私有的斗争为该时期的中心内容.战国商鞅变法前,是井田制度占统治地位.所谓井田,按赵俪生先生的科学界说,是原始共产制社会遗留下来的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在阶级社会初期的次生形态(《有关井田制的一些辨析》,《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五、“井田”一词出现于何时正确的掌握了“井田”的基本模式以后,我们再看看“井田”一词究竟从什么时候起才出现的。这个问题,最好让古代文献自己讲话。 (一)先请教周代彝铭: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在二十年代已给我们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那时他举了不少例子证明金文中的“田”字不可能是“井田”,(19)故周代金文中既无井田痕迹,更无“井田”这个名词。 (二)再看看古代典籍《书》、《易》、《礼》:《书经》中“田”字凡十四见,一次是指狩猎,余指一  相似文献   

6.
在《孟子》書里談到井田制,并对夏、殷、周三代实行井田制时所采取的三种不同的剝削方式——貢、助、徹,进行过評論。这份材料对于我們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来說,是非常宝貴的。可是过去有一个时期,史学界一般却不是这样看法,而是多半采取怀疑、否定的态度。近来情况变了,大家都承認中国古代存在过井田的事实,但是对《孟  相似文献   

7.
一、关子税的概念问题什么是“税”?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辞海》、《中国税收》和《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中的三种不同观点。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辞海》关于税的定义是:“国家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  相似文献   

8.
涂明求 《学术界》2012,(6):95-103,284
关于中国儿童文学发轫期,学界主要有三派观点:“古已有之说”、二十世纪初叶“外国移植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稻草人》说”.本文以童谣为中心,针对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先生认为中国儿童文学就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的观点,详细考察此观点的具体出处及其论证过程,反证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悠久存在.  相似文献   

9.
<正>《郭沫若楹联辑注》(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出版,作者曲树程、杨芝明)是目前收集郭老楹联较完善之作。但确如孙席珍先生在该书《序》中所言:"尚未全备"。现将笔者所见关于郭老楹联的几种资料录出,以作补正。一、关于《寿杜波依斯博士》一联。此联书迹原件发表于《人民日报》1959年2月23日第八版,原  相似文献   

10.
“一心不能二用”是古已有之的格言,但是并不完全正确。从一些著名的学者和专家的治学经验看,“一心二用”,却往往效率高,收获大。这可以郭老的治学为例: 郭沫若研究《墨子》,引起了对吴起的同情,写成《述吴起》;由于有人主张墨家曾参加陈涉吴广的农民革命,便另写《秦楚之际的儒者》,作为《墨子》研究的补充;又因音乐是儒墨之间所争论的主要问题,郭志的兴趣又被音乐问题吸引住了,于是写成《公孙尼子及其音乐理论》;接着发现钱穆《诸子系年》中考证公孙尼子的一节,与自己的意见完全相反,遂写《公孙尼子追记》;此文写好后,郭老的“兴趣又掉换了一个方向”。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读《吕氏春秋》,初意欲收集关于惠施之材料,忽尔意动,欲写《吕不韦与秦始皇》,写此二人之斗争。……”就在这次掉换研究方向的同时,郭老总结了他的这个治学方  相似文献   

11.
富世平 《云梦学刊》2002,23(1):10-12
许富宏先生就《橘颂》的创作时间问题同赵逵夫先生的商榷 ,建立在两种误读的基础之上 ,故而其观点是难以成立的。就目前文献来看 ,赵逵夫先生关于“《橘颂》是屈原举行冠礼时的明志之作”的观点是最有说服力的  相似文献   

12.
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浅析李埏,章峰孟子的“井田说”与“恒产论”,是其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前者在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影响深远,而后者的合理内核更具有跨越时空的历史意义。然而学术界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至今仍存在分歧。本文就其略陈管见。井田制是我...  相似文献   

13.
在这里想就武则天的剧说几句。过去武则天的剧本,有宋之的的,主要从男女平等角度来翻案,不够全面;越剧《则天皇帝》把武则天写成一个失败者,令人丧气。郭老的《武则天》剧本的确后来居上,郭老因为传记式的剧本不好写,就选择了一段(679—684),期限仅仅五年,以徐敬业叛变事为中心,可惜我没看过。郭老在《我怎样写武则天?》文章里(《光明日报》62.7.8)说:“以艺术为主,科学为辅”,又说“看了不少关于武则天的材料”。我对艺术外行,不敢谈,只谈谈科学性这方面,也就是郭老所根据的史料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因早期儒家文献中有不少关于井田制的记载,这是儒家对中国远古井田制的猜测与追想,体现儒家经世济民的制度设想、安邦治国的社会理想,综合而成以"原始公有"、"土地平分"、"人身束缚"、"宗法维护"为特征的系列化井田精神.井田精神在中国遗传恒久,成为传统经济精神的重要思想线索.井田精神是一个多元的思想组合,既炫耀大同理想的历史闪光,又折射鸟有之乡的空想色彩,其合理元素经扬弃、更新可为有益的精神遗产,其保守内客则决定它在文明座标上的低端位置,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停滞的精神原因,更成为当下妨碍现代改革与发展的阻滞主义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5.
<正>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探究》(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出版)是孙祚民先生30余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研究的论文结集。全书共收入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所发表的有关论文16篇,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属理论探讨,共8篇,为上编;一类属史实剖析,且有理论分析贯穿其中,亦8篇,为下编。统观全书,有一条总纲,三个特点: 其总纲是《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若干理论问题研究评议》1篇。作者根据所掌握的建国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大量资料,对各家观点分门别类进行了评议。如“关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我国历史上的‘外族’和‘外国’的问题”、“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国家间的战争性质问题”、“关于民族英雄和民族败类的问题”、“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主流的问题”、“关于中国主体民族问题”和“关于民族关系史研  相似文献   

16.
井田和爰田     
中国奴隶社会土地所有制的形态,大多数史学家都说有过井田制,但是井田制是否为奴隶社会中唯一的土地制度?在奴隶社会中除井田外还有无其他田制?若有,又是一种什么制度?它同井田制的关系如何?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奴隶社会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为此,笔者不忖浅陋,把读书中的一些体会写出来,向同志们求教。  相似文献   

17.
我在《关于悖论的几个问题》②一文中,对黄展骥先生(以下简称黄先生)的两个悖论定义③提出了批评。黄先生在《我的两个“悖论”定义》(以下简称“黄文”)中对我的批评进行了反批评。为了推动我国关于悖论这个重大理论问题的进一步研究,特写此文对该文中的一些观点再次批评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东汉的班固曾指责屈原“露才扬己”(《离骚序》),北齐的颜之推也曾批评屈原的“显暴君过”是“多陷轻薄”(《颜氏家训·文章篇》)。此二人系历史上最有名的攻击屈原的人物。他们的贬抑祖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主张,当然不会得到历代进步文论家的赞同。郭老在批评杜诗时,认为杜甫也是“抑屈扬宋”的,并说杜对屈的评价是“继承了班固、颜之推等人的传统的。”(《李白与杜甫》)杜甫是不是“抑屈”呢?综观少陵诗,我们不同意郭老的观点,理由如次:一,杜甫赞扬屈原的人品,同情屈原的遭遇。如《最能行》之结尾二句:“若道士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称屈原为“英俊之才”是颇高的赞许。在《天末怀李白》末,杜甫写道:“应共冤魂语,投  相似文献   

19.
关于汉乐府《东门行》本词“今非咄行”的理解问题,二十八年前,前辈学者曾在《光明日报》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王季思、段熙仲先生主张余冠英先生的读法,即四字读为三句:“今非!咄!行!”然而,这种读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没有的。萧涤非先生坚持黄节先生的读法,认为“今非咄行”读  相似文献   

20.
辩证唯物主义是制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理论基础。对《决定》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执行也应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本文拟就此谈一些认识。一、用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理解和贯彻《决定》《决定》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制定《决定》的“总要求”。理解和贯彻《决定》,一定要把握这个总要求。这个总要求,反映了共性和个性辩证统一的观点。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我们党所一贯遵循的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