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多层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章介绍了多层模型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并比较多层模型与普通模型的分析结果。结果显示,普通模型过高地估计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及影响程度;相反,多层模型调节数据的聚类性质,其参数估计更精确,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
李巧  梁在 《人口研究》2019,(3):65-77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发展,出生且生长在城市的二代流动儿童日益增多。文章使用2016年全国流动人口监测数据,提出一种测量二代流动儿童回流的新方法,并从个体特征、家庭因素以及地区差异等方面分析0~17岁二代流动儿童的回流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从个体特征来看,13~15岁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2)从家庭特征来看,父母流动次数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父母当次流动时长越短的孩子越容易回流,留守的兄弟姐妹数量越多的孩子越容易回流;(3)从迁移距离来看,相对于短距离迁移来说,跨省迁移的二代流动儿童更易回流;(4)从地区来看,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出生的二代流动儿童更容易回流。  相似文献   

3.
中国流动儿童政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何玲  李兵 《人口研究》2007,31(2):71-80
本文从儿童权利平等的角度出发,结合2003年“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数据,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深入分析流动儿童政策的现状,剖析国家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义务和责任关系,分析影响流动儿童政策制定、执行等环节的因素,针对流动儿童主要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了中国城镇居民工资方程的多层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工资差异分解方法,用于分析区域经济环境对工资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地区劳动力市场中,均存在明显的工资性别差异。虽然地区市场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个体工资水平的提升,但却导致工资性别差异的扩大;尽管地区失业率的上升将对个体工资获得产生不利影响,但却导致工资性别差异的缩小。市场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工资性别歧视越严重。因此,在市场化进程中,政府在努力发展教育和扩大就业的同时,应致力于实施公平的工资分配制度,将有助于缓解针对女性的工资歧视,进而有助于工资性别差异的缩小。  相似文献   

5.
要重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流动儿童少年人口的教育问题必须受到重视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部门要从全国的高度认识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流入地的学校要采取措施吸收流动儿童少年入学 ,以更好地发挥流入地的教育资源优势 ,要允许流动人口开办“打工子弟校” ,从事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工作 ,同时 ,对各种“打工子弟校”要加强管理。在“入学率”和“巩固率”统计中 ,要改“户籍人口”口径为“常住人口”口径 ,以促使流入地更好地关心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6.
重视我国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燕  张蕾 《西北人口》2005,(2):8-9,13
随着我国人口流动方式的转变,儿童少年的规模急剧增加。流动儿童作为社会的特殊人口群体,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状况,是今后社会不容忽视的工作,因为流动儿童少年的学习、身体和心理发展将直接影响社会的整体人口素质和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威 《西北人口》2012,33(2):98-102
利用"人口迁移与儿童发展的跟踪研究"基期数据,本文讨论了流动儿童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期望及影响因素,旨在回答流动儿童家长的教育期望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家长的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态度是否会影响到家长的教育期望这两个问题。结果发现,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仍然是中国社会较为普遍的现象;就读于不同学校儿童的家长,其教育期望的确存在差异,但这与家庭的经济条件无关;儿童的学习成绩、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学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等家庭的文化背景及家长的社会态度乃是影响家长教育期望的主要因素;并且,父亲和母亲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是不同的。但教育选择(就读何种类型的学校)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因果关系等问题尚需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8.
与以往主要关注家庭因素、基本人口特征的流动儿童精神健康研究不同,本研究将分析视野扩展到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个体抗逆力。数据表明,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差于非流动儿童,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支持和个体抗逆力均对其产生影响,其他社会支持的影响不显著。流动儿童由于面临着社会经济地位和家庭流动方面的"双重劣势",单纯提升个体抗逆力不足以改变其精神健康不良的事实。因此,一方面努力提升流动儿童的个体抗逆力,充分发挥其面对逆境的主体性;另一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不断地瓦解产生"双重劣势"的制度基础。通过两方面的共同作用能改善流动儿童的精神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对流动儿童学校之合理性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流动儿童学校的状况和合理性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本文首先分析了产生流动儿童学校的制度、观念等层面的原因 ,进而探讨了流动儿童学校的合理性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认为流动儿童学校的存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体现了现行的户籍制度和教育体制的滞后性。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结果和反映31个省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数据,建立分层线性模型从流动人口个体和省级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和作用程度的大小。研究发现,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不仅与个人因素有关,而且还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差异化的影响。个体层面从户口性质、就业状况、医疗保险、自我融入意愿、本地人接受程度、收入情况与住房条件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差异的63?12%;省级层面从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公共就业及基本社会保障解释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差异为36?83%。最后从政府、公民社会参与角度出发,提出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民工收入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以2006-2007年7个城市农民工调查问卷资料为基础,总结农民工收入增长的特征,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模,研究影响农民工收入增长的因素。性别、年龄、工作性质变动、工作持续时间、求职方式变动以及刚进城时收入等因素对农民工收入增长作用显著;而受教育水平、进城时间和地区经济增长等因素对农民工增收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流动人口带眷系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流动人口家庭由于空间分隔,家庭成员居住生活在不同地域,其家庭结构不同于通常家庭的结构。基于对流动人口家庭结构划分、迁移人员及其序次的分析,本文使用2010年下半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界定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带眷系数概念及其表现形式,分析了劳动年龄流动人口的人口学因素、流动居住因素、在居住地的收入消费等因素对流动人口带眷系数的影响,总结得出促进和阻碍流动人口合理流动的一些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利用2006年以来在北京市某区开展的三轮流动儿童发展状况跟踪调查的数据,描述了总样本和跟踪样本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过程,并予以简单讨论。结论认为:尽管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和流动儿童在三轮调查中一致性地表现出改善的趋势,但是公立流动与流动儿童的孤独感和抑郁感始终强于本地儿童;公立流动儿童与本地常住儿童有着相同的心理状况及其发展轨迹;流动儿童不仅具有不同的发展过程,而且归因于社会不公的流动儿童的抑郁感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两个方面尤其应该引起广泛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农村独生子女调查数据,利用效用最大化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独生子女生育选择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文章不仅考察了个体因素、经济与社会政策因素对生育选择模式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从生育选择的预测概率、离散变化以及Odds Ratios等多角度对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影响大小等进行了定量测度分析。并从中推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发生变化时,可能导致的生育意愿、计划与行为的改变,探讨独生子女生育选择对中国未来人口变动趋势产生的影响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study examines school satisfactionamong 1,090 Dutch and ethnic minority childrenaged between ten and twelve in relation totheir school context. Data were gathered in 51classes from 26 schools. Individual andclassroom variables were examinedsimultaneously, using multilevel analysis.Controlling statistically for general lifesatisfaction and teacher likeability, the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alperformance and peer victimization on schoolsatisfaction were mediated by perceivedscholastic competence and social self-esteem,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ethnic minoritygroups were more satisfied with school than theDutch pupils, and girls were more satisfiedthan boys. Multilevel analysis showed thatschool satisfac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classroom context. The academic and socialclimate in the class had positive effects onthe level of satisfaction with school. Thepercentage of Dutch pupils, the percentage ofgirls and the number of pupils had nosignificant independent effects on school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8.
流动儿童心理状况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利用2006年11月在北京市某区进行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跟踪调查"基期调查的数据,描述性分析了本次调查中儿童的心理状况,然后再比较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之间的差异,并进而探讨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流动儿童的心理状况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儿童的个性特征、学校的同伴关系,以及父母亲的亲子交流情况。其中亲子交流的情况不仅会影响到儿童的个体特征,而且会影响到其在学校的同伴关系。因此,家庭教育问题才是解决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