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党和政府一系列尊重、保护和繁荣民族传统文化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使西藏文化事业得到充分继承和发展.西藏主题也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热点选题,本文试从图书内容角度出发,对我国十年来西藏主题的图书出版情况进行综述与评价.  相似文献   

2.
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落后,民族出版市场发育不良,管理体制滞后,读者群日益缩小,民文图书品种少、印数少,发行网点稀少,民文出版成本高,民文图书价格相对偏高等八个方面论述了我国民族出版的困境,并从十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民族出版事业发展、繁荣民族文化、巩固民族关系的措施,力求对我国民族出版业的发展对策进行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3.
出版业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重点。出版业在我国加快文化建设的新时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通过对出版业内转企改制、数字出版快速发展和"养生类图书事件"等出版现象的探讨和研究,从体制变革、发展和问题三方面分析了当前出版业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出版单位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的失衡问题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图书版权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在我国图书版权贸易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数量、省区、区域和内容等失衡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我国文化的健康发展和海外传播,妨碍了文化软实力的体系建构和实力提升,阻滞了国家文化安全体系的结构重塑和系统完善。政府主管部门、出版行业协会和图书出版企业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式的策略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我国书籍出版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品种和总印数已居于世界首位,总定价和销售额也逐年稳步上升。书籍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朝阳产业,并推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也为广大人民提高了文化生活水平,为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更好地促进书籍出版正常有序稳定的发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书籍的总体增长和产品结构变化进行梳理。总结书籍出版发展成绩与不足,有利于书籍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出版业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本文从市场主导、自主经营、清晰产权、双效统一等六个方面对此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考察韩国文学作品在中国的翻译出版现状,探索了韩中文化交流的问题.目前韩中文化交流好像主要从韩国向中国流动,但这只是局限于大众文化的暂时现象.从韩流以外的其它方面比如教育和翻译以及相关书籍的出版数量来看,中国向韩国的流动是主流的.按照后殖民主义理论家R.Jacquemond的主张来看,韩国与中国的文化交流表层上呈现出典型的翻译不平等.当然我们不能把现在的韩中关系界定为被支配文化与霸权文化的关系.在两国文化中行使霸权的是英语圈文化,从全球性视野来看,韩中文化交流还属于被支配文化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公益性出版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加强公益性出版的改革与建设对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着积极意义。就公益性出版构建服务体系而言,需要从机制改革、绩效评价和新型公共服务培育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层面展开。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非营利性出版机制,实施公益性出版单位的非营利组织化改革。可以推动公益性出版事业单位内部运行机制范式的转变。公益性出版单位作为非营利机构,政府给以免税等优惠,可以采用市场经营手段获得盈利,但所得收益主要用于回报社会和发展新闻出版事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集刊在中国的学术界、出版界异军突起,引发了各方关注.其中,民族考古类集刊继承并发扬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色,获得了快速发展.通过对民族考古类集刊的统计分析可以看到,这类刊物在种类、内容及出版形式上都逐步规范化.但在出版规范、出版周期、审稿制度、稿源开放性等方面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从自身制度建设入手,设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创新管理模式,加强学术交流,应是此类集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黎松峭 《学术论坛》2001,(6):134-136
本文从文化创新的主旨出发,通过剖析出版实践中的部分成功案例,系统地总结了出版创新的十大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及其引发的实践活动,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出版业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整套共享的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以致于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企业文化管理>陈春花著),企业文化建设包括理念、行为和视觉三个层次.其中理念层次侧重于培训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行为层次着重于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而视觉层次则着重于构建企业的外在识别系统.出版企业文化建设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白马湖作家群的出版理念及其编辑实践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马湖作家群的出版活动,大约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是由白马湖作家群自己创办或发动的出版物:<春晖>半月刊、<立达>季刊、<一般>月刊;二是以白马湖作家群为核心主持编务的出版机构或出版物:开明书店及其出版物如<中学生>杂志;三是以部分白马湖作家为核心而出版的纯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我们的六月><诗>月刊等.这些出版物体现着白马湖作家群的出版理念,一种五四以来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精英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出版工作须以"传达文化,供给精神食粮为职志".  相似文献   

13.
新世纪出版产业中的学术期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理论期刊在我国社会的两个文明建设中 ,发挥着巨大的须臾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术理论期刊相对出版产业其它门类的出版物 ,在取得经济效益方面处于弱势地位 ,这是由于学术理论期刊在文化蕴含方面处于高层次和专业化的特性与我国大众文化和专业技术修养相对偏低的现状造成的。学术期刊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潜隐性和历久性  相似文献   

14.
晚清翻译出版业是在西方知识的全球化扩展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这使'得对中西方地方性知识全球境遇问题的考察,成为分析中国翻译出版业状况的出发点.本来翻译出版是两种文化对话的通约手段,各方所提供的知识最初都是地方性知识.只是在具体的翻译出版实践中,势必要牵涉到一方的地方性知识普遍化的问题.事实上由于近代中国处于一个西方文化强势与中国文化弱势的关系格局之中,中西方地方性知识的冲突就不可避免,这样翻译出版就从一个文本转化的问题变成了多种要素结合在一起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且这一过程为两种地方性知识碰撞、汇通和融合提供了一个历史分析、阐释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原创性与21世纪中国出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原创性的界定 ,应包括学术研究与编辑出版两个方面。对于出版者来说 ,一是对人类进步、社会实践和社会文化艺术发展的知识作历史性出版记录 ;二是对人类所掌握的知识、被凝固的历史知识和文化现象通过出版的方式 ,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再创造。出版的原创性 ,是中文出版走向世界的一种潜在的动力 ,其关键就是要将中华文化的精髓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出来 ,并以“名牌”战略效应介入国际文化的竞争行列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图书出版产业的优势是独具对台特色和文化资源丰富;劣势是出版单位规模偏小、图书衍生产品缺失;发展的机遇是海峡两岸关系趋向缓和,新闻出版对台先行先试;面临的威胁是国内外出版大集团的兼并、市场优胜劣汰和盗版问题严重。加快福建图书出版产业发展的对策是:完善出版产业的发展链条;组建出版产业集团;打造闽台文化出版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加大图书出版和营销人才培养;加强出版产业品牌建设;拓展新载体,培育新的出版业态。  相似文献   

17.
明代出版业虽然空前繁荣,特别是以坊刻为主体的商业出版,更是达至鼎盛,但由于明代出版业中存在盗版翻刻、托名作伪、妄加删改、肆意拼凑、易名挖版、校勘不精,因此历代学者对其评价不高。实际上这是传统的精英主义立场。评价明代的商业出版,必须将其放在社会和思想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来考量。明代商业出版改变了精英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促进了文化的下移和晚明多元文化的形成,促进了公共空间的兴起。因此,明代商业出版是多元文化的酵母,是思想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助推器,对于今天出版业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啸 《学术界》2012,(6):208-213,289
19世纪传教士在华的翻译出版活动不能简单地以文化殖民的模式对之加以评判,其实他们的部分文化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事业的进步.他们翻译出版了大量的书籍,客观上不仅促进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且还为中国翻译学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国近代小说文体的兴起.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迎接挑战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我国出版业开始了组建出版产业集团的探索和实践,集团化成为此后几年我国出版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这也是宁夏出版业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2009年9月,宁夏人民出版社已由事业单位转制为公司制现代企业集团.本文分析了宁夏出版业走集团化发展道路的动因、优势和存在的制约因素,并提出集团化后的发展对策,以期为宁夏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绿色出版成为现阶段出版业必然的出路。政府部门通过恰当的政策进行有效规范和激励,是我国出版业实施绿色革命的制度保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绿色出版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同时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下一步,绿色出版应从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角度加快转型,优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