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在30—40年代,不仅完成了五十多万字的《中国哲学大纲》,而且创造了一个“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的哲学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生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辩证唯物论与解析法的综合是张先生哲学体系的根干,那...  相似文献   

2.
《老子》一书,言简意赅,魅力无穷。 《老子》一书是真正意义上的不朽之作。 《老子》之所以堪称不朽,不在于它提供了或能够提供什么万古不变的哲学教条,而在于它首次提出并首次回答了几个意义极其深远的重大哲学问题。 一、略谈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史方法 在50—70年代,我国最流行的哲学史研究方法是“两条路线斗争史”和阶级分析方法。运用这种方法研究哲学史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而其弊端亦很严重。80年代以来,范畴史的研究方法突兀而起,涌现了许多以范畴史方法研究哲学史的论著。十余年来,我国学者在哲学史研究领域中运用范畴史方法所取得的进步与丰硕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另一方面,哲学史研究中的问题史方法也在悄然兴起。1982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再版了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中国哲学问题史)》”。1990年,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由中华书局出版。张岱年在为方著写的序言中说:“近二三十年来,通史体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已经出版了十多种。但以问题为纲的哲学史尚属罕见。”应该承认,在颇长一段时间中,与其它研究方法相比,问题史研究方法的“遭遇”是颇为“寂寞”和“冷清”的。 必须肯定,问题史研究方法和范畴史研究方法都是研究哲学史的重要方法,两种方法有着内在的紧密联  相似文献   

3.
《指物论》发微刘恒健陕西师大中文系公孙龙子的《指物论》扑朔迷离,玄奥难解,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桩悬案。为此,庞朴先生曾经不无感慨地说:“《公孙龙子》是诸子书中最难读的一本,而《指物论》又是《公孙龙子》中最难读的一篇”①.张岱年先生也认为在《公孙龙子》诸...  相似文献   

4.
张岱年先生在新中国建国以前的船山研究中,以船山哲学范畴为主,对其作了很高的评价;建国初期,他对船山哲学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高度评价其唯物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中的地位;文化革命之后,他反复强调要全面评价船山的历史地位,把握其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5.
走进张岱年位于北大中关国的住所,只见屋内陈置简单,书房里堆满了各种书籍,桌上摊着他正在写作的稿纸。清心寡欲的张先生,一生没有别的爱好,他说:“我最喜爱的事情就是思考问题,写文章。我在写作时自己感到非常愉快”。从此言也可看出张先生的人生与治学态度。一般人都以为张岱年是哲学史专家,他不仅担任了中国哲学史学会的会长和名誉会长,而且这方面著作颇丰。其实,张岱年还是个有独特见解的唯物论哲学家。早在少年时期,张岱年就“好作深沉之思,不自量力,欲穷究天人之故。思考哲学问题,常至废寝忘食。”(张岱年《真与善的探索》1987年版)张先生在20多岁时,就企图将现代辨证唯物论与西方的逻辑方法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优秀传统结合起来,构成一个“三结合”体系。1936年,有人发表《当代中国哲学界的解剖》一文,将张先生的哲学思想称为“分析的唯物论”。40年代  相似文献   

6.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田然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字季同,别署宇同。生于1909年5月23日,原籍河北省献县杜生镇小垛庄。其父名谦,字中卿,一字众清。光绪年间进土,授职翰林院编修。辛亥革命后,被选为众议院议员。曾任沙河县知事及枣强...  相似文献   

7.
张岱年先生是当代中国德高望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综合创新———张岱年先生学记》全书共16章,分为四篇:“哲学思想”“综合创新”“生平著作”“文化访谈”。其中第一、二篇,全面、深入地探讨、阐发张先生哲学思想和文化观———“文化综合创新论”。第三篇,结合其生平经历,勾勒出张先生学术思想发展、形成的脉络。第四篇,以生动的访谈形式,由张先生亲自回答本书作者的提问,全面、准确地表述出他的学术思想。张先生一生学而不倦、笔耕不辍,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一)在哲学上。早在20世…  相似文献   

8.
冯契先生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80年代出版的近百万字的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和最近即将出版的《智慧说三篇》(即《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的自由和真善美》)。显然,前两部著作是研究哲学史的,后三部著作是研究哲学理论的。对于哲学史和哲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冯契先生曾说过这样的话:“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他是这样来研究哲学和哲学史的,也是这样来贯通他的智慧说和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从而显示出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个性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任继愈先生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主编的三种中国哲学史著作和他对《老子》一书的注释之中。他在196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认为,老子是一位朴素唯物主义者;1973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改变了看法,认为老子是唯心主义者。1983年在《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中,他全面地审视了上述两种看法,认为它们都"犯了把古人现代化"和"片面性"的错误。他在老子哲学研究中在方法上的不断探索,以及他勇于自我超越的学术精神,给人们以很大的启迪与激励。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系统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范畴系统化问题并不新奇,美学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其各自的体系,形成不同美学范畴系统。但作为一种自觉的理论意识还是近几年的事。我国美学家对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是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1982年哲学家张岱年在《哲学研究》第1期上发表了《开展对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范畴的研究》和方立克在同年9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开展哲学史范畴的研究》两文后,哲学界形成了一股对中国哲学史范畴研究的热潮。这股热潮直接影响着美学家们对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的整理和研究的兴趣。但当时美学家们还仅仅是限于对单个中国古代美  相似文献   

11.
<正>我国已出版了多部中国哲学史,但以往的中国哲学史,一般只讲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斗争史。由于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几位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大师——董仲舒,朱熹、王阳明,因而哲学史中对唯心论的发展史的论述比较充分,但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唯物论的发展史。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主编的《中国唯物论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重在阐述中国唯物论的发生、发展、内涵、特征,成为我国第一部唯物论发展史,这无疑具有开拓性。  相似文献   

12.
第一部《中国唯物论史》出版《中国唯物论史》一书,已于1994年5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73万余字,是我国第一部研究中国唯物论史的巨著。该书由蜚声海内外的老一辈知名哲学家、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主编,并亲自拟出大纲,参与《导论》、《后记》的撰稿...  相似文献   

13.
陈先生 ,众所周知 ,您非常幸运 ,曾亲炙于张岱年先生、冯友兰先生这样的中国哲学大师 ,从他们那里 ,您都接受了哪些训练 ?●在哲学史研究上 ,上世纪 80年代前期 ,也就是 1 978到 1 985年 ,我受张岱年先生的影响很大。张先生教人最强调“好学深思 ,心知其意”。这是一种实证的治学精神 ,强调对古典文本的客观了解。另一方面 ,在哲学史的研究中 ,张先生与冯友兰先生注重逻辑分析 ,也就是所谓“辨名析理” ,这种方法对我影响也很大。这实际上也是上世纪 30年代清华学派的风格 ,注重概念、范畴的解析 ,但是这种分析与那种建构式的逻辑分析是不同…  相似文献   

14.
以儒学代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友兰先生95岁高龄精力绝人,孜孜不倦地工作,于前年完成了他的多卷本《中国哲学史新编》第7卷,不幸于1990年11月26日逝世。前几年,我因在北大讲课,在先生晚年得亲炙,闻其绪论。先生是海内外著名哲学家,阐述其哲学思想是纪念先生的最好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初期,刚刚进入“弱冠”之年的张岱年先生,以追求真理的满腔热情,在天津《大公报、世界思潮》周刊上,连续发表了十几篇哲学论文,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他用逻辑分析的方法精密地论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探索辩证法的优秀传统,简明而又系统地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识论(即认识论)和人生哲学。从那时起到现在,五十五年过去了,张先生这些文章的基本观点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中国现代思想史、哲学史的研究中,对张岱年先生三十年代初期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出的贡献的研究,至今还是一个空白。我们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先生在《孔子与中国文化》一文中说:“近年来,多数哲学史家认为:《春秋》基本上是鲁国史官的手笔,《易传》是战国时期的著作,“大同”学说更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关于孔子言行的最可靠的资料是《论语》和《左传》中关于孔子的记载。这样,关于孔子的资料较过去时代所承认的大大削减了。虽然如此,专从《论语》和《左传》来看,孔子仍然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仍然是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的最主要的哲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崔大华同志著的《南宋陆学》一书,已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出版。著名的中国哲学史专家张岱年教授为本书作了《序》,肯定该书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对宋代思想史研究做出了有益贡献,取得了可喜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18.
方克立教授是 2 0世纪中后期以来一直活跃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早在 6 0年代初 ,初涉学坛的方先生就在与李景春先生、冯友兰先生的学术讨论中崭露头角。 80年代初 ,他又与张岱年先生、汤一介先生等学者一起在国内首先倡导开展中国哲学范畴的研究 ,并撰著和出版了“文革”后第一部中国哲学范畴史专著《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在 80年代中后期的文化讨论中 ,方克立教授成为大陆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的学术带头人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积极倡导者之一。进入新世纪 ,全球化时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走向问题又成为方先生…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从冯友兰先生1915年进入北京大学中国哲学门就学算起,直到1990年溘然长逝,他一生从事学术活动的时间就长达70多年。70多年间,他写了十几部书,发表了不少的文章。他所讨论的问题,笼统一点说,就是以哲学史为中心的东西文化问题。稍具体一点说,冯先生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哲学,一是中国哲学史。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先生特别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广泛的解释和评论,而他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将对冯先生在不同时期对孔子的研究和评价作一评述。 一 冯友兰先生是1927年才正式开始研究和讲授中国哲学史的。他一边讲授,一边研究,一边撰文。在中国哲学史这片园地里,辛勤耕耘,硕果累  相似文献   

20.
张岱年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和伦理学家。张先生认为,读书只有与思考结合起来,才能深知其意;读书能够满足精神生活需求,提高精神境界。张先生从读书中领悟人生哲理,著书立说,成就自己的学术人生。在学术研究方面,张先生强调治学之道在于修辞立其诚,直道而行体现了张先生道德学问的结合与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