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战斗的一生中,曾经运用过多种文学样式作为战斗的武器。然而杂文是鲁迅一生进行战斗的主要武器,单就数量来说,他一生创作的杂文就有七百多篇,结集为十六本杂文集。著名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冯雪峰早在一九三七年就曾指出:“鲁迅先生独创了将诗与政论凝结于一起的‘杂感’这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这是匕首,这是投枪,然而又是独特形式的诗!这形式,是鲁迅先生所独创的,是诗人和战士的一致的产物”。这就简明扼要地论定了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杂文虽然自古有之,但是,到了鲁迅手里,经过他的改造与创新,却成为一种独立的“鲁氏文体”。鲁迅杂文有其独特的艺术性,表现了不朽的艺术生命力.一、战斗性与移情性大凡进步的杂文,都具有一定的战斗性。而鲁迅杂文战斗性的特质则是“韧性”。所谓“韧性”,鲁迅曾作过解释:“世间有一种无赖精神,那要义就是韧性。听说‘拳匪’乱后,天津的青皮,就是所谓的无赖者,很跋扈,譬如给人搬一件行李,他就要两元,对他说行李小,他说要两元,对他说道路近,他说要两元,对他说不要搬了,他说也仍然要两元。青皮固然是不足法的,而韧性却大可以佩服.”(《娜拉走后怎样》)鲁迅提倡这种“韧性”,主张要象兽性那样一口咬住不放的“咬筋”,对付各种旧势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杂文是在新文化运动中、在内忧外患的交织中诞生并走向丰富和成熟的。鲁迅把现代杂文称为“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鉴于鲁迅毕生致力于用杂文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经国大业,留下了宝贵的理论经验和杂文作品,此文旨在梳理鲁迅对中国现代杂文的开拓性贡献,探索中国现代杂文中的鲁迅精神,及其对鲁迅杂文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财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5.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6.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7.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之后的一位杰出杂文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一批优秀的杂文力作表现出对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他晚年借古典小说的研究,创作的几篇包蕴人学思想的长篇史论性杂文却少为人关注.将他晚年的杂文创作作一阐述,可见其浓厚的"人的觉醒"意识,表现出对鲁迅精神本质的深透理解与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研究一直是整个鲁迅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何以如此?我以为:这是由于我们在研究鲁迅杂文时,把鲁迅主要地作为一位文学家、把其杂文主要地作为文学作品来对待的缘故。也就是说,我们主要是从文学角度去研究这一特定课题的。而这就影响了我们对鲁迅杂文的伟大思想价值的研究和认识。诚然,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他的杂文,便是他留给我们的一个蕴含极其丰富的伟大的思想宝库。它们是鲁迅在中国革命斗争中,为着战斗的需要而写成的思想论著。因此,我们在研究这一特殊课题时,也应首  相似文献   

9.
鲁迅杂文是情感的产物,由贯穿全文的情感做链条。鲁迅杂文中的理性认识内容呈跳跃性的组合方式,成为情感的直接性表达手段。由情感的推动而产生杂文,在杂文中又调动各种手段来表达情感──“释愤抒情”,是鲁迅杂文最主要的文体特色。  相似文献   

10.
三、鲁迅杂文的真实性 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其实,鲁迅杂文的生命,也是真实。如果说艺术是生活的反映,那末,鲁迅的杂文则是现实生活的更直接的反映。鲁迅杂文的美学价值,它的全部根基,就在于它的真实性。只有真的,才是美的。正如鲁迅自己所说:“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相似文献   

11.
作为思想家的鲁迅,杂文是他最得心应手的武器,他对这种文体确实有某种程度的偏爱。他认定杂文是“和人生有关”的一项“严肃的工作”,因为有人需要,也“有人憎恶”。鲁迅的杂文具有巨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它撕去旧社会的假面,展现光怪陆离的人生百态;它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供了返观历史的一部“信史”;它还着力于对作为民族心理特征的国民性的解剖,更使鲁迅杂文具有极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1 鲁迅曾经说,他的杂文时常做着“显微镜的工作,也照秽水,也看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这自然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的“研究”与“解剖”,是针对着社会、针对着人的灵魂的。其实,这不仅是他的杂文的特点,他的小说和散文,也莫不如此。对社会的针砭总是离不开对人的灵魂的病状的揭露与分析的。普列汉诺夫曾指出,要了解社会,只掌握它的经济是不够的,还必须“从经济进而研究社会心理”。在鲁迅的散文中,有许多篇章正是以揭示和描写社会心理见长而具有非凡价值的。  相似文献   

13.
杂文,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同鲁迅杂文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鲁迅生前,特别是一九三三年以前,鲁迅本人以及研究者们并未把这种艺术形式称之为杂文;一九三三年以后,特别是鲁迅逝世后,才逐渐将其命名为杂文。长期以来,研究者们对“杂文”命名并未提出质疑;近来有的研究者认为,用“杂  相似文献   

14.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鲁迅杂文反映了他的意愿与心声,体现了他的伟大人格。人格美构成了鲁迅杂文最动人的审美内蕴。 鲁迅杂文中的人格美,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正气凛然的气节美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在他的杂文中反映了正气凛然的气节美。作为炎黄的子孙,鲁迅感到幸福和自豪。日本友人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写到鲁迅和郁达夫同日本歌人柳厚白莲的一次聚会上,“鲁迅谈了很多中国政界的坏话,白莲就问:那么你讨厌生存在中国吗?他回答说:‘不。我感到生在中国比其它国家都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杂文作家,是我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鲁迅在他的一生中共创作了七百多篇杂文,这是他留给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按照习惯的提法,鲁迅的杂文是匕首和投枪,是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以为,把鲁迅的杂文说成是匕首和投枪是不够的,鲁迅的杂文是我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是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指南,是生活的教科书。鲁迅在他的杂文中极其深刻地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经验,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鲁迅的杂文存在着我们迄今尚未完全认识到的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高瞻远瞩的爱国主义者,他非常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他说:“我们有艺术史,而且生在中国,即必须翻开中国的艺术史来。”(《且介亭杂文·论‘旧形式的采用’》)他认为,祖国琳琅满目的文化遗产,是自古以来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南腔北调集·经验》)鲁迅先生对文物的珍视,体现了他对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尊重、爱惜。  相似文献   

17.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他的光辉一生中,共写下了六百五十多篇深刻有力、犀利泼辣的杂文,计一百三十五万多字,汇编在十六个杂文集里。这些杂文,大多是他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战斗的“匕首”和“投枪”。特别是他的后期杂文,充满了彻底的革命精神,概括了丰富的斗争经验,是无产阶级的宝贵财富。 小学语文课本选入了一定数量的鲁迅杂文。在语文教学中,认真教好这些杂文,对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鲁迅的作品,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和斗争经验,都是十分有益的。 鲁迅杂文,思想深邃,见解精辟,构思奇  相似文献   

18.
鲁迅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或思想概念,擅于借助生动的形象发表议论容易给人以具体的感性印象,说理能深入浅出,行文又饶有风趣,效果强烈。鲁迅杂文所勾画的形象,大体上可以概括为“比喻”的形象、人物“类型”的形象、“社会相”的形象。这些形象都是根据实际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特点,经过提炼勾画而成。在杂文的创作中,鲁迅强调敏锐和锋利,而讲究含蓄和曲折,也是鲁迅杂文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9.
对鲁迅先生杂文艺术的认识,历来就有分歧。早在三十年代就有人给先生取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对此,瞿秋白同志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专’在‘杂’里,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意义。”(《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的,鲁迅杂文的战斗作用与艺术价值是得到了世界公认的。国际主义战士史沫特莱曾经这样评价先生从事的杂文创作:“他把他的笔只当成一种武器——简直是一枝匕首——用来批评政治。……通过这些政治批评,畅流着中国的和西方的二支文  相似文献   

20.
鲁迅曾这样说过:“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鲁迅评价自己的一些杂文时,还用过“弯弯曲曲”、“吞吞吐吐”、“隐晦”、“曲笔”等词。一些研究鲁迅杂文的文章,偶尔也会谈到鲁迅杂文隐晦与曲笔的妙用,但似乎并没有探根溯源:揭示它在鲁迅杂文中的不容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