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费尔巴哈把感觉作为道德的第一条件,认为人的意志在于追求幸福并避免痛苦。虽然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含有唯物主义的成分,但他错误地理解了人的本质,因而无法从社会现实出发,解释道德产生的基础。在善恶观上费尔巴哈宣扬抽象的人性论,他的幸福观脱离了现实的社会关系,是利己主义的资产阶级幸福观。费尔巴哈的道德学说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了费尔巴哈的道德观,在此基础上科学分析了道德产生的基础,创建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在伦理学史上具有革命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费尔巴哈利己主义伦理思想时,学术界通常将其归结为英、法"合理利己主义"的一般继承.本文在把握马克思集体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脉络之基础上,指出并论证了费尔巴哈利己主义与"合理利己主义"的异大于同的关系.正是这样一种实质性变化,决定了费尔巴哈伦理思想的"革命性",以及在马克思集体主义思想形成中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剖析合理利己主义马跃进一、合理利己主义的发展利己主义(Egoism)是哲学意义上的一种主张追求自己利益就是善的伦理学理论,它产生于私有制社会,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用个人利益作为思想行为准则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学说,是个人主义的表现形式之一。在伦理学说史上...  相似文献   

4.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5.
论严复对西方近代伦理学的研究陈国庆(西北大学文博学院)严复(1854—1921)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在宣传介绍西学的过程中,他深入研究了西方近代某些伦理学说,主要有:与天争胜的进化伦理思想;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思想;“开明自营”的利己主义思想以...  相似文献   

6.
王禹丹  吴辉 《理论界》2014,(8):9-12
马克思哲学的形成建立在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扬弃基础上,因而理清两者的思想差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并廓清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性维度及其基本视域。而目前国内在对费尔巴哈思想的研究中,对其所涉及的利己主义思想的分析较少。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费尔巴哈利己主义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复活和认可。这个现象表明重申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思想的批判态度及理论依据的内在合理性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要求。批判性视域研究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的批判性阐释将有助于重新厘定费尔巴哈理论的思想史地位。  相似文献   

7.
德波林把理论与实践分离,把哲学与政治分离;杨献珍同志也主张:“理论学习不能为政治服务。”德波林抬高形而上学唯物论者费尔巴哈和唯心辩证法家黑格尔;杨献珍同志也跟着说什么费尔巴哈“把所有的唯心主义者的‘底’都给抖出来了”,并大肆宣扬黑格尔的“矛盾和解”思想。德波林象普列哈  相似文献   

8.
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的自然观类似于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客观自然观;它的自然是原始的、素朴的、自在的,具有先在性、自组织性、有机性、同质性等特征。正是这种“荒野”自然观构成了环境伦理学的本体论之“根”。环境伦理学遇到的种种诘难,如价值论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认识论上的“宗教神秘主义”、方法论上的“环境法西斯主义”等等,都可以从这种“人学空场”的抽象自然观那里寻找到问题的症结。  相似文献   

9.
战湘文 《理论界》2008,(5):111-112
人性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以其为基础的学科体系在本身的发展中引中出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如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利他主义;政治学中的人权学说;还有社会学与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的概念等。其中,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建立的基础,随着新自由主义理念在西方国家的盛行,人们又重新回到了古典的“经济人”假设之中,而且新自由主义的学者们也以“经济人”假设为出发点来讨论社会保障问题。“经济人”假设的逻辑基础与它的一些内容是否适用于社会保障呢?本文试图从“经济人”假设角度来具体分析社会保障的人性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基督教以神为主体的道德统治欧洲千年之后,费尔巴哈将道德回归于人,创立了以人为主体的人本道德论.费氏整个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以人为核心,以发扬人类德性为主线而展开的.其中,“利己主义”作为行为道德基础,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牺牲”作为行为道德的最高否定形式,是群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个体行为道德基础与群体行为道德  相似文献   

11.
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一  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 ?国内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不是没有争论的。比如 ,对英文businessethics应如何翻译的不同看法 ,就反映了对经济伦理学的不同理解。一些学者主张将businessethics译为“经济伦理学” ,并进而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企业或商业中的道德问题 ,经济伦理学等于企业伦理学或商业伦理学。这样的主张是对经济伦理学作了片面理解 ,把经济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过分地狭窄化了。严格说来 ,businessethics应译作“企业伦理学”或“商业伦理学”(也有人译作“经营伦理…  相似文献   

12.
<正>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给费尔巴哈认识论的某些观点以恰当的评述;同时也是借此机会,对认识论研究中某些流行的,但却是片面的观点,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以求得到学术界的指正。 一、消极的直观与生动的直观。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直观的唯物主义”,而主张“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那么能否认为马克思只是肯定了实践的作用,而一概否定直观的作用呢?我认为,不能作这样的理解。直观有消极的直观与生动的直观之分,  相似文献   

13.
150多年前,马克思为了批判费尔巴哈的错误,在布鲁塞尔拟定了论述自己的科学世界观的写作提纲。这是一份供进一步研究用的笔记,没有打算付印的意图,所以原题为《关于费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  相似文献   

14.
费尔巴哈的伦理学说在费尔巴哈的整个哲学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们曾经考察过费尔巴哈的无神论,他的无神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宗教异化是人的本质同人的存在之间存在着分裂的深刻根源。因此,他提出要克服宗教异化,以恢复人的本性,或者说使人的本性复归,消除人的本质同人的存在之间的矛盾。费尔巴哈的这一无神论的结论,同时也就引伸出另一个结论,这就是要用世俗的伦理学来对抗宗教的伦理学。这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通过批判利己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解放。他分析了政治解放所造成的人的二重化,进而阐明了人们的阶级差别和对立。通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用人固有的社会本质来批判以货币为中介的异己交往关系,把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类本质,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阐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是对利己主义的人的理论抽象。针对青年黑格尔派对人的孤立化理解,马克思强调,利己主义的人处于社会联系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实践出发,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现实社会关系的总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的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从既定社会条件下的现实的个人出发,批判了施蒂纳的极端利己主义等,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认识客观世界来说,人的感官是否足够?这是过去的哲学家曾红争论过的问题。费尔巴哈在其名著《宗教本质讲演录》中曾这样写道:“……我们也没有理由可以设想,倘若人有更多的感官,人就会认识自然界的更多的属性或事物”,“人的感官不多不少,恰合在世界的全体中认识世界之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新1版,第630页)。对于费尔巴哈的这一主张,目前我国哲学界通常给予赞赏的评述。而在我们看来,人的感官是否足够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本  相似文献   

17.
费尔巴哈是德国近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的伟大历史功绩,就是在反对唯心主义和神学的斗争中,使唯物主义恢复了它的应有权威,用清醒的哲学代替了沉醉的思辨。但是,他没有冲破旧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只要“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是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29页)我们分析费尔巴哈哲学的这一局限性,不仅可以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拟通过对合理利己主义伦理思想的批判,揭示这一被许多人奉为人生信条的道德原则的不合理性,并在此过程中强调重新弘扬集体主义的道德基本原则。 1、合理利己主义伦理原则的思想史考察。对人类思想史的考察表明,利己主义的伦理学说,是建立在人类的所谓生存和发展的利己天性之上的。这种理论认为,为了生存和发展,人就天性而论是利己的,这是人作为动物所有的一种自然本能的特性。在古希腊伦理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那里,便已涉及人追求自身利益的“生物倾向性”。他认为人一方  相似文献   

19.
黄文璇 《南方论刊》2008,(11):64-65,63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经由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而最终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发现的哲学“维度”上添加了“社会”维度与“历史”维度,由此,在费尔巴哈将“人”从“天国”里解放出来之后,马克思深入到社会与历史中去,并由此探讨人类的最终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20.
舒永生 《江淮论坛》2000,42(1):87-91
自从普罗泰戈拉和苏格拉底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和“认识你自己”之后 ,人自身开始成为哲学家探讨的主题。但是直到费尔巴哈才明确提出了人是哲学的立场、基础和出发点 ,哲学必须以人为本 ,哲学就是人本学。最能体现他人本学思想的名言是“人是人的本质”。本文试图对“人是人的本质”作一阐述。一、“人是人的本质”的批判意义“人是人的本质” ,既肯定了人的本质是人自身 ,又否定了人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不是什么呢 ?费尔巴哈认为既不是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人是机器” ,也不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所主张的人的本质是理性。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