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上个世纪5 0年代,一个叫班尼斯的人类学家第一次在今天的意义上使用了社会网络的概念(Barnes ,1 95 4 )。不过,本文所评述的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是指发轫于2 0世纪70年代,并于80年代以后日渐成熟起来的社会学中有关社会网络的探索。之所以把70年代作为起点,是因为那一时期,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对求职过程中“关系”的重要性的阐述( 1 974) ,引发了社会学家对社会网络的探究兴趣;而怀特和他的学生亦在网络表征方法上取得关键性的突破(White ,Boorman&Breiger,1 976;Boorman&White ,1 976)。至80年代中期,格兰诺维特发…  相似文献   

2.
题目作者   期号专题研究农民选举参与中的精英动员仝志辉    (1)传统与嬗变 ———集体企业改制后的苏南农村村级治理董磊明    (1)从“代理型政权经营者”到“谋利型政权经营者” ———向市场经济转型背景下的乡镇政权杨善华 苏 红    (1)阅读和理解转型期中国乡村社会 ———“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研究”学术研讨会综述冯小双    (1)群体效应、社会资本与跨国网络 ———“欧华联会”的运作与功能李明欢    (2 )社会学视野中的组织间网络及其治理结构林闽钢    (2 )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 ———对…  相似文献   

3.
纪东富  黄志萍 《现代妇女》2014,(12):158-159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就社会而言,就业不仅充分配置劳动力资源,提高社会生产效率,而且提高和保持劳动者素质,进而缓解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最终达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构建和谐社会的效果。就个人而言,就业增加了个人收入,满足个人物质生活的需求,人们在就业中实现了个人价值,丰富了自己的精神内涵。因此,就业是大学生面临的亘古不变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家庭关系变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过程中家庭关系的两个方面———情感关系与权力关系———各自的变化状况以及相互影响的变迁过程,认为劳动力外出就业对传统的家庭关系有较大影响,建立在感情与权威基础之上的现代型农村家庭关系正在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职业》2007,(13)
一、就业形势严峻1.就业形势严峻(1)人口多、底子薄的基本国情,导致就业压力大;(2)体制转轨的艰巨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3)城乡“二元结构”的现实状况,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和城市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6.
青年失业是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在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成为中国政府日益重视的现实课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具有多重因素。经济增长方式不协调和高校教育模式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成为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由于就业困难。一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和大学毕业生沦为边缘群体事件频发。2012年,第一批“90后”大学生步入就业市场,未来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就是“90后”的就业问题,大学生的发展问题也就是“90后”的发展问题。因此,要研究“90后”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建立与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就业社会政策和创业教育制度等相关政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
《社会学研究》2005,(6):238-242
题目作者期号论文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学的新议题孙立平(1)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以北京基督新教群体为例方文(1)社会学知识中的社会意象———Doxa概念与布迪厄的社会学知识论田耕(1)天使还是魔鬼———转基因大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考察郭于华(1)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申静王汉生(1)再访涂尔干———现代经济中道德的社会建构汪和建(1)“关系产权”:产权制度的一个社会学解释周雪光(2)技术与组织的互构———以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的应用为例邱泽奇(2)“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李…  相似文献   

8.
按比例就业是我国残疾人就业的一项基本制度.公共部门率先招录残疾人实现按比例就业有利于促进残疾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本文基于公共部门性质的理论视角,发现广东省公共部门率先招录残疾人按比例就业已经有所推进,但是不同公共部门率先招录残疾人就业面临的多样性问题、个人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多重制约和公共部门内在困境阻碍等仍然使残疾人按比例就业难以有效推进.因此,提出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统筹联动作用,加强各部门与残联的联系,完善残疾人就业培训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自身能力提升以适应社会需要及推动对残疾人干部的招录和培养,挖掘适应残疾人的工作岗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市农民工与城市中的非正规就业   总被引:157,自引:0,他引:157  
中国人似乎好走极端 ,从 2 0世纪 5 0年代初到 80年代初 ,中国在城市里曾创造了一种超强度的“正规”就业模式 ,通常被称为“铁饭碗” ,即由政府劳动部门或学校分配工作、终身在一个单位中就业的体制。然而 ,自 80年代初改革以来 ,中国城市中却日益增长着另一种完全相反的就业模式 ,这就是“非正规”就业。根据以往的研究 ,我国非正规就业主要由三部分劳动力构成 :1.被旧体制抛出的失业下岗工人 ,2 .流入城市的农民工 ,3.重返劳动力市场的阶段就业女职工和老年“补差”职工等 (金一虹 ,2 0 0 0 :93)。本文则是对于第二部分劳动力 ,即流入城…  相似文献   

10.
吴伟东 《城市观察》2010,(3):92-103
劳动力转移就业是推动城市化和城市转型的重要力量,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可能会逐步压缩低技能转移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导致结构性失业和贫困问题的恶化。作为现代社会应对贫困问题的主要制度安排,社会救助制度需要对此进行有效的调适。依据转移的福利驱动假设以及公民资格理论,本文对劳动力转移就业在贫困与社会救助领域所带来的主要问题,进行经验和理论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理论与研究假设(一 )问题与理论背景在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过程中 ,社会变迁与社会分层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研究者的极大兴趣。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到社会变迁和社会分层的基本问题 ,因而使得有关社会理论的研究重现活力 (倪志伟、① 马修斯 ,1 998 1 996)。笔者曾撰文从阶层间相对关系的角度 ,分析了中国城市社会在制度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层模式的变化 ,即阶层间相对关系模式的“再生产”是其主要的特征 ;在经济机制发生极大变革的制度转型过程中 ,原有的再生产模式仍然被持续地再生产出来 ;这种再生产的关系结构在改革前…  相似文献   

12.
《职业》1995,(3)
以劳动力市场为导向促进就业训练新发展广东省湛江市劳动局职业培训指导中心《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为就业训练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如何抓住机遇,以...  相似文献   

13.
杨松 《职业时空》2005,(20):68-69
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突出的“二元”矛盾:一 方面是高等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需求 与大量考生放弃选择高职院校造成生源匮乏的矛 盾;另一方面是劳动力市场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严重不足与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解决高职毕 业生的就业问题,既是解决“二元”矛盾的关键,也 是高职教育改革乃至整个高教改革的突破口。笔者 认为,单就高职院校自身而言,要解决这些矛盾和 问题,必须做到“标本”兼治。所谓“标”就是高 校要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本”就是深化高 校内部改革,即转变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模式,以 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近年来的社会学研究中,农村人口的流动问题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主题之一。但是,以往的研究常常考虑的是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对城乡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有一些研究注意到了农民走出土地的社会成因和内在动机,但却极少有人分析流动及由此而来的城市体验对流动者本人———农民的精神世界或个人现代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北京“浙江村”和与其密切相关的温州乐清市虹桥镇农民流动历史的考察,探讨了流动与城市体验对温州农民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变迁的作用和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公有制企业中女职工的失业及再就业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中,随着企业体制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而公有制企业女职工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根据对经济体制改革不同进度地区的城镇女工就业状况的数据分析,表明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产生、发展和解决,是与经济改革的进程同步的。在这当中,体制转换是其深层因素,企业经营和效益是直接因素,女工个人素质则是主观因素。目前解决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就业机制的基础上来实现和保障女职工的就业权利。具体包括规范企业的劳动关系以保障女工劳动权益;完善劳动力市场并加强失业女工再就业的指导;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女职工的自身素质等。公有制企业女职工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工会三方各负其责并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6.
非制度因素与地位获得——兼论现阶段中国社会分层结构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认为目前存在的三种社会资源配置关系—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社会关系网络,分别反映了两种形态的地位获得机制,即制度安排机制(权力授予关系、市场交换关系)和非制度安排机制(社会关系网络);非制度因素在中国社会群体成员地位获得中具有独特功能,并导致成员地位评价上的二元标准一身份标志上被动的“就范”与地位获得上主动的“自我实现”。在此基础上作者指出,静态分层不再具有重要意义,而应从社会结构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社会文化特性中揭示社会地位分配机制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关键扩大就业是政府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扩大就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列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之一,并要求“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比较流动劳动力与非流动劳动力的职业地位获得和经济地位获得的异同,试图考查户籍制度作为一个制度分割机制,如何对社会流动产生影响。通过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本文最终获得的结论是,三重制度分割———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劳动力市场结构———使流动人口劳动力被隔离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空间之内,而正式制度对这个空间领域的控制和影响较弱。这就导致了流动人口的极其特殊的社会经济分层形态和社会经济地位获得模式,它也迫使流动人口沿着特殊的流动路径并遵循着非正式的规则来现实上升社会流动,这些特殊的路径和非正式规则构成了一种社会经济地位获得的非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19.
一、制度变迁与工人社会身份的重塑(一 )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改革开放至今已有 2 0多年了。对中国工人来说 ,改革开放的头 10年 ,主要是观念变革的10年 ;而改革开放的后 10年则是直接触动其利益的 10年 ,特别是 1995年以来的国有企业制度变革更是把每个工人深深地卷入到变化之中 ,并从经济层面深入到文化和政治层面。本文以A企业工人在企业制度变迁过程中的“上岗”和“待岗”的实际经验 ,分析制度变迁与工人身份的互动关系。社会身份 (socialidentifications)的概念关注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与个人身份不同的是 ,人…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社会学者孙立平的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转型与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引起学界内外的关注。“断裂社会”、“权利失衡”、“利益博弈”、“结构先于制度定型”、“底线失守”、“上层寡头化,下层民粹化”等等概念与观点不仅为相关研究频频引用,也时常出现在传媒报道和各种类型的公共话语空间中。这些关涉到经济增长、城市化、医疗改革、教育改革、房地产、贫困与不平等、信任危机与道德等等问题的诸多社会层面的文章收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先后出版的《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2003年)、《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