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红与黑》,在中国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从五十年代至今这部长篇小说曾引起过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怎样评价小说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这个人物形象上。归纳纷纭众说,主要有两种观点:一部分人认为,于连蔑视贵族,勇于抗争,是代表当时受压迫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反抗贵族统治阶级的英雄形象,是怀抱“法国大革命的原则”的“一个伟大的人物”①;另一部分人则认为,于连具有极虚伪和丑恶的灵魂,他是一个“道道地地的极端个人主义野心家的形象”②上述两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但笔者不能苟同的是,这种文学艺术的庸俗社会学的观点,抹杀了这个形象的丰富的内涵。因此,本文就于连形象的复杂性再作探索以就教于诸位大家。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名著,这已是没有什么异议的问题。但,关于它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评论界的意见却是大相庭径的。或曰资产阶级野心家、或曰贵族阶级的奴仆、或曰骗子加流氓:正所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这众多的臧否之中,笔者也想参加几点不成熟的意见。不想备一说,不过是参加讨论而已。 一个汝拉山区木匠的儿子,外省神学院的小修道士,出现在巴黎权势与阴谋的中心——德·拉·木尔爵府,竟然引起那么多的惊扰和纷乱。侯爵之子罗伯尔伯爵说:“若是再有一次革命,他会把我们都送上断头台去的。”侯爵小姐玛特儿认为他“是又一个丹东”。这除了说明复辟时期法国贵族的精神力量太脆弱以外,还能不能从于连·索黑尔身上看到引起这  相似文献   

3.
法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作家司丹达尔所写的政治小说《红与黑》是一部法国复辟时期阶级斗争的形象历史。在这部作品中作家以主人公于连的悲剧道路为中心图画,描绘了法国王政复辟时期的社会面貌,形象地再现了满身铜臭的资产阶级向贵族的进攻,揭示了贵族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作家通过于连的活动还揭露了贵族资产阶级上流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反动教会的种种罪恶。因此,正确评价于连这个艺术形象,对于分析《红与黑》的政治主题,展示各阶级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关系,十分重要。许多年来,  相似文献   

4.
《红与黑》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于连与德·瑞那夫人和德·拉·木尔小姐的爱情。但这里的所谓爱情,并非那种有着共同感清基础、心心相印的真正爱情,而是特定政治历史背景下的畸变的爱情。 一 主人公于连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社会倒退的时代。经过1789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到1830年7月革命前,40年来,法国封建贵族与资产阶级之间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始终很激烈,封建贵族势力在垂死挣扎,大资产阶级向保王党频频发动进攻,同时又和复辟了的封建贵族和天主教会沆瀣一气,一同构成对下  相似文献   

5.
保甫尔·伊凡维支·乞乞科夫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地主家庭。据说,他生下来的时候,不像爷,不像娘,倒像一个过路的少年郎。实际上,从他后来所走过的道路来看,的确不像他的父辈——旧式的贵族地主。这是一种全新的典型。在十九世纪三十四十年代的俄国,由于封建农奴制度危机不断加深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贵族地主中的一部分人已经认识到自己阶级的无望和没有前途,他们企图从资本主义的经营方式中去寻  相似文献   

6.
阿德勒认为,人对优越的渴望起因于自卑感及对自卑感的平衡与超越,这种超越成为一个人力求获得承认和优越感的基本动力。运用个体心理学理论剖析于连的心理机制,可发现他的性格特征和行为范式都与其内心的自卑感和超越意识有关,正是在对自卑的不断超越过程中,于连的自我价值得到张扬,展现出耀眼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对中国文化的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港刊《二十一世纪》总第52期发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教授、国际哲学研究院院长于连的一篇专访文章。于连向中国知识界发出郑重呼吁,希望中国知识分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他认为:“在世纪转折之际,中国知识界要做的应该是站在中西交汇的高度,用中国概念重新解释中国思想传统。如果不做这一工作,下一世纪中国思想传统将为西方概念所淹没,成为西方思想的附庸。如果没有人主动争取,这样一个阶段是不会自动到来的。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思想并向西方传播自己的思想经历了一个世纪,这个历史时期现在应该可以结束了。”于连还就下列几个主题作…  相似文献   

8.
关于“劳动创造人”的讨论三题张培炎众所周知,“劳动创造人”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也是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但是,对于这个基本观点,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严重分歧:一部分学者基于生物学的理由,认为“劳动创造人”这个命题不能成立;另一部分学者则置生物学的...  相似文献   

9.
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问世后曾长期受到世人的漠视和引起争论,而终于越来越显示出熠熠光辉,成为人们交口称赞的世界名著。它的英文译本1958年版序文中说得有理:“如果说有任何一本书值得被称为现代小说之父,那么理想之作就是《红与黑》”。然而对于这部杰作的主人公于连·索黑尔的评价,却至今众说纷纭。何新同志在《论于连·索黑尔》中说:“于连究竟是一个英雄还是一个骗子”,“这个问题是理解和评价《红与黑》的焦点”。我们认为,这句话正好反映出长期以来对于连认识上分歧的症结所在。人们往往各执一端,不是把于连奉做英雄或伟大人物,就是把他贬斥为个人野心家或骗子。于连果真非居其一端不可么?现在重读这部小说,我们却越来越深信,这个人物尽管才能出众,性格不  相似文献   

10.
《周南·关雎》释义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雎>是<诗经·国风·周南>首篇,关于它的解释,历来说法很多.对各家观点加以认真梳理,认为这是一首反映贵族阶层爱情婚姻观念的诗篇,是奴隶主贵族阶级所追求的理想婚姻.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 ,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注目、很有艺术魅力的个人奋斗者的形象。这些形象的出现 ,使欧洲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使文学对人的把握与表现显得更为深刻 ,这也是 1 9世纪现实主义成就的一个重要表现。司汤达的《红与黑》中的于连是这个系列形象中的最初一个 ,是其中最为读者青睐的人物之一。在这个形象身上集中体现了 1 9世纪现实主义在人物创造方面的出色成就。因此 ,用现代人的眼光与方法深入研究这一形象 ,是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用整体性的原则分析于连的性格我们会发现于连性格中的复杂性 ,表现在既有自尊的…  相似文献   

12.
司汤达的《红与黑》无疑是一部经典名著。看《红与黑》,当然是先被于连吸引。我无法对其所影射的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有多么深刻的理解,感动我的,是人物本身。喜欢他的自尊与自怜。他的自尊中充满了任性和固执,这当然不是什么优点,但是,很个性化。让人感觉:这就是于连。我敬仰这个在理想与现实矛盾中挣扎的人物。一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扁舟,即使葬身海底,也悲壮得美丽。人们总说他是一个野心家。我觉得他不过是一个顺应了“人往高处走”的生活逻辑的典型。他是一个真正的波拿巴灵魂的皈依者。他的野心让我喜欢他。如果我们不能像五柳先生那样有…  相似文献   

13.
《红与黑》是一部有强烈倾向的政治小说,小说通过主人公于连短短一生的悲剧遭遇以及他跟敌对上层阶级进行的顽强战斗,全面揭露了复辟王朝的反动、黑暗,深入描写了自由学和保后党势力之间所展开的剧烈斗争。于连短短的一生经历说明,贵州社会不允许像于连这样一个平民出身的青年挤身于上层社会的行列,于连的失败,不仅表现在他的希望的破灭,更重要的表现在他人格的自我歪曲和对自己信念的背叛。虽然他献出了昂贵代价,仍逃不脱被编译阶级毁灭的命运,这就使于连的悲剧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 长期以来,广州地区某些专家学者,甚至某些领导(决策者)都认为广州地区“有旅无游”或“有旅缺游”。这个观点,至今仍在一部分人头脑中徘徊,总希望有朝一日上级拨几十亿来广州地区搞什么东方迪士尼之类,企图在一个早上将广州变成太平洋彼岸。有那样观点的人仍在热衷于“引进热”、“考察热”、“挑战热”……,思想意识远离开广州实际。  相似文献   

15.
我国传统的刑法理论认为,受贿犯罪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近年来,学术界对受贿犯罪客体提出了几种新的观点:(一)受贿犯罪的直接客体不是简单客体,而是复杂客体,一部分人认为受贿犯罪不但侵害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且侵害了公私财产所有权;另一部分人认为受贿罪侵害的主要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秩序,其次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二)受贿犯罪的直接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而不是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我们认为,上述传统的观点有欠妥之处,新的观点也很值得商榷,现提出本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理论是文学呼唤自由的一个先声。而周作人提出的“人的文学”观点 ,确定了新文学发展的大方向。他认为西方的人道主义是新文学的哲学基础 ,倡导平民文学和贵族文学的融合 ,指出以人生始、以艺术终应该是文学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9,(5):62-63
人死后是否灵魂存在?这是一个人类最难回答的伺题。有人认为人有灵魂。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但要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拿出证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结果往往千差万别。以下是研究人员迄今实施的10个最奇异的来生实验。  相似文献   

18.
在学术史上,有关《商颂》的作者与作期问题,从汉代开始就有争论。古文学派认为《商颂》作于商代的贵族祭司阶层,今文学派则认为是周代的宋国大夫正考父所作。这两派观点一直持续到近现代而未有正解。自从甲骨文资料的不断出现,解决这一千古论争成为可能。今考甲骨文中有《商颂》所提到的族名、王名与地名;甲骨文中的词汇与《商颂》中的主干词汇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殷墟花园庄东地所出的甲骨文中,还有贵族子弟系统接受“学商”“秦商”“舞商”活动的详细记录。这说明,《商颂》在商代确实已在贵族阶层中流传了。  相似文献   

19.
浅谈《红与黑》中于连的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公正的舆论摘掉了司汤达头上“二流作家”的帽子,确定了他在法国文学、以至世界文学史上的正确位置以来,他的一部《红与黑》更是倍受世人阅读和称赞。然而,这部杰作中作家的正面英雄于连,却一直被人毁誉不一。这似乎已经成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马拉松案”。这椿公案,在我国已作过结论。因此,于连已作为一个虚伪的极端的个人主义  相似文献   

20.
“地缘政治学”这个复合词,象其他多音节词一样,表达一种很基本的含义;而且,它还是一张灵活的标签,贴在了令人困扰的话题上。这个话题便是:世界上大国之间的控制与反控制,即:全球内谁主宰谁,以及为什么会如此。你也可能认为,这是一个你若不关心将来就要自担风险的话题。然而,许多人似乎令人费解地认为,在冷战后阴暗的岁月里,试图关注未来的地缘政治没有什么意义。 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谁也不能够指望预测。在接下来的三四十年里大国政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持这种观点的人中有一部分人后来又自相矛盾地补充道:大约在下一代,美国和欧洲的安全不太会遇到大的挑战。因为眼下世界对民主国家来说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