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民族》2020,(2):170-175
抗疫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战"疫"打响以来,民族文化宫国家民族画院各族美术工作者、国家民委委属高校美术学院各族师生纷纷拿起画笔投身其中,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抗击疫情题材美术作品。"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这些风格各异的美术作品饱含创作者的深情,展现了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团结伟力。画中存真意,创作言真心。本刊选登其中部分作品,相信抗疫当前的各族读者能从中收获鼓舞与感动。  相似文献   

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都是中国共产党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都属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共同蕴含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基因,共同体现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共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铸牢思想基础、形成价值引领、凝聚团结伟力等方面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指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生态共同体提供重要举措和物质基础。二者之间形成了相互作用、同频共振的逻辑关联。因此,探究二者的互构逻辑、双向影响及互动的实践进路,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长征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团结少数民族,在各地宣传的民族平等口号和实施的民族政策,为新中国民族工作播撒了种子。贵州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命运的转折点。本文以贵州一省为例,梳理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平等团结、民族统战、尊重文化、救贫济困等民族工作,将贵州各民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探索和实践了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经济共同体的建构,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贵州打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指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方向,凝聚了民心,为转战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相似文献   

4.
抗战中的黎族人民程昭星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中国历史上空前壮烈的大搏斗中,中华各族人民同时经受了洗礼和考验,全国人民同仇敌汽,为把侵略者赶出去而前仆后继,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甘被奴役的民族斗争精神。黎...  相似文献   

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多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强大精神纽带和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一我们党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对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国情出发,构建了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治话语体系。民族平等团结既是党章规定的基本原则,也是宪法确定的权威规范,是构成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民族平等团结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建立与巩固、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提供了重要保障。民族平等团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政治基础和条件。  相似文献   

7.
2002年6月9日,以“促进各少数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为宗旨的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在同日举行的该协会成立大会上,国家民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江家福同志当选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协会会长。会后,本刊记者专访了江家福同志。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的起源是多中心的,华夏与四夷血脉相连,世系相继,共同构建了多民族国家。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团结是主线,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过。清末民国期间,国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概念开始为学政两界所接受。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迈进过程中,"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中华"含义,均指中华民族。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为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设提供历史基础。  相似文献   

9.
2020年开年之际,一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汹汹袭来,大地病容,春天色变。疫情主战场武汉"封城"。然而,疫情还是迅速蔓延。这是不期而遇的新挑战、突如其来的新考验,中华民族又一次面临危险的时刻。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全国各族人民奋起响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号召,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倾力投入这场严峻的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是一场特殊的战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人类尚未充分认识的疫病,是人类阴险的残酷的敌人,是死神的新的面孔。它不仅带来了死亡的威胁,还造成了全球性的恐慌。然而,人类千万年来就是在与死神的搏斗中不断成长,变得伟大的。在疫情蔓延之时,一队队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奔赴武汉,一群群白衣天使舍家别亲投入抗疫一线。  相似文献   

10.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脉,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增强对中华文化认同是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聚国家共识的情感纽带,也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必由之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开,增强中华儿女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牢思想之基、凝聚精神伟力。  相似文献   

13.
“人心齐,泰山移。”习近平同志在中国民族团结问题上非常重视人心的凝聚。人心是民族团结最大的政治,人心在,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主要表现为红色基因筑牢人心促团结、生态文明滋润人心促团结、扶贫攻坚温暖人心促团结、全域旅游聚集人心促团结、多彩文化沟通人心促团结、教育为本养育人心促团结,集中到一点,就是聚人心、促团结。而且还走出去,迎进来,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情怀,天地从心,把人心引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简言之,荔波民族团结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人心。  相似文献   

14.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民族革命战争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的主张。全国各族人民面对日军对国土的践踏和对中国人民的屠杀,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日军的侵略,广大回族同胞也积极团结和行动起来,建立自己的武装开展抗日斗争,成为全国抗日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打败日本侵略者、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了贡献,谱写了现代史上回族人民的光辉诗篇。本文对刘震寰、王连芳领导的渤海回民支队的创建、发展和战斗经历作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高永久  冯辉 《民族学刊》2021,12(1):35-41, 8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西部边境牧区现代化治理的关键目标和价值引领,从顶层设计、文本分析和实践总结等三个层面出发,明确贯穿于牧区安全、稳定、团结、发展的边境建设与民族团结是其中的关键性要素。在顶层设计中,物质层面推进更高质量的发展,持续改善民生;在精神层面,持续增强文化认同,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上述两个层面都是宏观的关键性要素。在对《"兴边富民"行动"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本的分析中,发掘出6个中观要素、23个微观要素在内的关键性要素体系。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明确聚焦发展、普惠民生、促进互嵌、增进认同的实践逻辑。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要着眼于边境民众个体的思想认识,真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6.
在抗日战争时期,面临民族危机的加深,顾颉刚先生表达了包括"中华民族是一个"在内的一系列的民族观念,对当时的学术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本文回顾了这一时期顾颉刚先生在《益世报》上发表的有关民族的文章,并在这些作品的基础之上对顾先生的民族观念进行提炼总结。顾先生的民族观可以概括为反对"中国本部"、"五族"、"十八省"等观点;坚持"中华民族是一个",反对"五大民族"的说法;民族是由"团结的情绪"所造就的。  相似文献   

17.
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就必须在大学生中培养他们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以培养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高校的爱国教育目标,同时也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凝聚实现中国梦强大合力、促进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需要。本文以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现状为出发点,运用Citespace可视化研究方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了甘肃省兰州市四所高校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现状,继而探究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举旗定向、谋篇布局、攻坚克难、强基固本,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在国际社会产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属性,海外华侨华人实质上也存在着"多元一体"属性,海外华侨华人中包含着汉族也包含着为祖国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少数民族,缺少少数民族的华侨华人的研究并不完整.经过改革开放之后的提倡与努力,学术界对海外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正确认知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对做好海外少数民族侨胞的侨务工作,团结海外少数民族侨胞,共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图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