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俊 《中国民族》2020,(2):F0003-F0003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地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春耕春种、复工复产,一派春天该有的崭新气象。在广西三江,茶农们巧手轻捻,万亩茶园应季采收;在西藏拉萨,传统春耕仪式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在湖北恩施,"扶贫车间"里工人热火朝天赶制时装订单;在新疆伊犁,农机轰隆作响,高效率播种水稻;在内蒙古呼伦贝尔,"为心灵放牧"草原旅游热度不断高涨……越冬迎春,神州大地生机萌发。  相似文献   

2.
西藏密宗仪式与造像艺术的建构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密宗仪式与造像艺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藏密仪式无论在诱导艺术家的意念,使之耽于沉思状态,还是在激发艺术家的情感,使之怀有崇高目标,以及在指引艺术家的艺术行为,使之制作膜拜对象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反过来,造像艺术引导生理仪式和心理仪式,从而以其神秘的喻示和宇宙性的气度使教派中的无数信徒趋向一种万众一心的仰视和无比坚定的皈依。同时,也促使仪式与艺术二元对应结构的建立,艺术在绝对的意义上日益演化为宗教神圣而诡秘的仪轨。  相似文献   

3.
2010年8月31日,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二期工程竣工仪式在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举行.湖北省委书记罗清泉宣布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二期年产100万吨水泥生产线竣工投产.2005年8月,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与山南地区兴业水泥厂合作建设了年产30万吨水泥一期生产线.5年来,该项目累计实现工业产值5.25亿元,创利税1.8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提升了山南地区的产业发展水平,已成为山南乃至西藏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阿吉拉姆是西藏传统戏剧的唯一称谓,她自产生到发展、成熟经过了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做是阿吉拉姆从仪式到艺术的演变过程。"雄"((?))或"查布雄"((?))作为这一演变的"临界点"在阿吉拉姆的发展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和意义,文章试图通过阿吉拉姆与"雄"的关系来观察阿吉拉姆从仪式到艺术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5.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现象传入西藏后,融合西藏本土的民间自然宗教和苯教的风俗、仪式,吸收其他多种文化,开始了一整套文化艺术形式,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影响民俗,熏陶民族性格,其某些基本教义也变成了大众的观念,改变了藏族人的文化心理状态。由于佛教在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植根至深,它的兴衰对藏族人民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宗教社会学研究表明,特定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及其延续发展的生命力强弱,是视其在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及其文化传播手段而定。进入近代以后,随着各种矛盾加剧,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日益堕落…  相似文献   

6.
仪式庆典作为传递地方历史的重要媒介,其传统和变迁存续了多层的社会记忆。文章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基于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仪式"普堆羌"的田野调查,考察了它演变为"男人节"前后的称谓表述、源流图景和仪节流程;通过比照节日内容、形式和象征层面所产生的社会记忆,旨在为西藏西部的地域文化研究提供具体案例。  相似文献   

7.
天葬起源之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天葬,在我国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民族中普遍盛行,是一种独特的丧葬仪式。对于这种罕见、奇特的丧葬方式,很少有人细究其因。本文试就此作一初步探析,并愿以此求教于各位同仁。  相似文献   

8.
在雪域西藏,一股以内地民营企业家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在给这片神奇的土地带来更多的活力。 擎“光彩事业”大旗—— 民营大亨纷纷进藏“淘金” 今年8月8日,北京京海集团援建的山南地区琼结县“京海光彩小学”正式落成。京海集团代表史梦林在仪式上表  相似文献   

9.
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在拉萨掣出据新华社认定十世班禅大师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1995年11月29日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像前,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举行。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6岁男童坚赞诺布中签,被认定为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转世真身。国务院...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是关于青藏高原北部一个藏族畜牧社区的礼物往来和其社会关系互动的研究。礼物往来几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社区中,它既是人类的一种经济行为,同时也延伸为一种文化行为。礼物往来产生的交换和分享,可以视之为经济行为;礼物往来所隐含的彼此之间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的共识则构成其文化行为。解读西藏牧民的礼物往来仪式,以及由此反映出的社会关系及其互动模式,能很好地反映21世纪西藏畜牧社会乡土文化的多元性。  相似文献   

11.
杨建军  陈喆 《西藏研究》2023,(1):111-119+159
工布响箭是西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工布响箭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历史变迁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阈限前—阈限期—阈限后”是响箭仪式的三个阶段。阈限与交融的内容,隐喻了工布人的幸福美好生活、思想观念和精神品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格曲 《西藏研究》2005,(4):84-89
流传在拉萨布达拉宫和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的卡尔被称为西藏的宫廷歌舞音乐,但是西藏的宫廷卡尔却源自阿里民间的卡尔歌舞音乐。阿里民间卡尔是藏民族积极吸收、融合周边伊斯兰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并不断创新的产物。阿里民间卡尔歌舞音乐既保持了伊斯兰歌舞音乐的基本形式、特点,又融入了大量阿里歌舞音乐的风格和内容,形成既有别于中南亚伊斯兰歌舞音乐又不同于藏族传统歌舞音乐的新的艺术形式。它与阿里普兰、日土、札达等地的各种庆典、迎送仪式和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阿里地区独特的民间传统歌舞音乐艺术。  相似文献   

13.
动态     
《中国民族》2014,(1):78-78
正国家民委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成果发布会暨赠送仪式在京举行2013年12月19日,国家民委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成果发布会暨赠送仪式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国家民委副主任陈改户出席发布会,并向内蒙古、吉林、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等8个省区赠送了280套价值约112万元的蒙古文、藏文、维吾文、哈萨克文、朝鲜文等5款民族语文辅助翻译软件产品。陈改户在发布会上指出,民族语文工作是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根据新形势下推进民族语文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国家民委以中  相似文献   

14.
1995年 1 1月 2 9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代表、国务委员罗干 ,国务院特派专员、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江村罗布 ,国务院特派专员、国务院宗教事务局局长叶小文的共同主持下 ,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释迦牟尼佛像前 ,举行了庄严的金瓶掣签仪式 ,在严格按照藏传佛教仪轨和历史定制选出的三名候选男童中 ,来自西藏那曲地区嘉黎县的六岁男童坚赞诺布中签 ,并报经国务院批准 ,正式继任为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历时六年的十世班禅大师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工作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从 1 3世纪的元朝起 ,中国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地方实施有效管理。历…  相似文献   

15.
关键词     
《民族论坛》2010,(4):30-30
<正>"挎包银行"——春节过后,江永县农村信用社充分发挥"挎包银行"的作用,及时组织信贷人员深入边远瑶寨,了解瑶民资金需求情况和春耕贷款意向,进村入户为瑶民办理春耕小额贷款,快捷有效地解决了瑶胞们春耕生产贷款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2017年6月24日, 是一周末. 湖北省宜昌市援藏干部、西藏加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黄勇刚参加完县人民医院医联体揭牌仪式, 就立即带着援藏队员、加查县卫计委副主任谭春华和援藏医疗专家陈晓林, 驱车前往距离县城10多公里外的加查镇江塘村. 在颠簸的路途中,黄勇向大家讲述了他与藏族同胞金追一家结缘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从少年到活佛──十七世噶玛巴活佛纪事王雷公元1992年9月27日──个寻常而又不平凡的日子。在西藏拉萨郊外70公里一个偏僻的寺庙里,一个年仅8岁的少年被认定为藏传佛教噶玛嘎举派的领袖而举行了一个隆重的坐床仪式。从这一天起,这位名叫伍金卓堆·赤列多吉的...  相似文献   

18.
卡尔梅·桑丹坚参(Samten G.Karmay,文中简称卡尔梅)是国际著名藏学家,长期从事苯教历史及其文化研究,成就斐然,代表著作有《苯教的历史与教义概述》《苯教:西藏的本土宗教》《大圆满:藏传佛教哲学与静思的讲授》《西藏的历史·神话·仪式·信仰研究》等,历任第九届国际藏学会主席、国际苯教研究会主席、法国巴黎第十大学教授、巴黎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等职。访谈人卡提亚·毕菲特里耶(Katia Buffetrille,文中简称卡提亚)也是当代法国著名藏学家和人类学家。文章以访谈的形式,揭示了卡尔梅·桑丹坚参从一名僧人转变为国际著名藏学家的人生经历。对藏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方式等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金瓶掣签制度是清朝乾隆皇帝为进一步完善活佛转世制度、加强对西藏政教监管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的产生深深根植于中国自古就有的神判文化。神判是“神明裁判”或“神意裁判”的简称,又叫“神断”、“天罚”、“巫术裁判”等。金瓶掣签就是清朝根据藏族的社会情况,以及客观存在的活佛转世制度、神判文化而制定的神判仪式。  相似文献   

20.
有多少人知道,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1936年为郑君里拍摄纪录片时的创作;我们还击国际右翼势力分裂西藏阴谋的有力证据,是1940年拍摄的纪录影片《西藏巡礼》中,当年的中央政府派信使出席少年达赖坐床仪式的经典历史镜头———摘自《中国纪录片发展史》(方方著)始于1939年的少数民族纪录电影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接触纪录片的年轻人,总认为80年代之前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电影;而对于老一代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新闻纪录片几乎成了中国纪录电影史的全部。那些数量少而磨难多的关于少数民族的纪录电影更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