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基于全国31个地区、198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文化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指出了各个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储蓄比例、消费结构、自身人力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产品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游戏消费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10年底,国内的网络游戏消费者达到了7598.3万,其中部分是新生代农民工。通过深度访谈,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因网络游戏的新奇有趣和年轻人的好奇贪玩,以及人际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需要,大多在十五六岁就开始接触网络游戏。他们在时间、精力、金钱上对网络游戏的投入差异较大,消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消遣、结交朋友、获得成就感或拥有虚拟财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游戏消费对他们的日常消费、现实人际关系和日常生活的影响程度不一,并往往与他们在网络游戏上的投入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全国31个地区、198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了我国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东和华中7个文化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指出了各个区域的新生代农民工在消费—储蓄比例、消费结构、自身人力资本投入、社会资本投入、高科技产品消费以及炫耀性消费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消费群体.基于江西省的调查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具有鲜明的特征,例如超前的消费观念、多元化的消费结构以及趋同于城镇同龄人的消费行为等,而这些消费行为的形成受到个体自身、家庭、城市化、参照群体和大众媒介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行为特征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例如有效的目标市场策略、合理的价格策略、便利的渠道策略、适度的广告策略和社会营销策略等.  相似文献   

6.
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实证研究——以南通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对南通市所辖崇川、港闸区及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的414份问卷调查,借鉴以往对老一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研究成果,从定量角度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的基本情况、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与老一代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理念中传统与时尚元素并存,用于自我能力提升和人际网络构建的消费比重攀升,消费方式呈多元化并出现群体分化。群体性因素、婚姻及人生规划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兰州市所辖城关、七里河、安宁及西固四区的550份问卷调查,对新生代农民工消费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消费以生存型为主,享受型与发展型消费不足;消费工具的使用上仍以实体消费和现金支付为主,消费的制度供给不足;消费观念相对传统及消费缺乏计划性。收入水平低、缺乏对消费环境的充分认识、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不足是新生代农民工消费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政府、企业应继续提高收入水平、提升消费环境、完善消费政策、加强消费教育和消费引导等对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合理、健康地消费。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的困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新生代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在融入城市的进程中却遭遇着以下困境:制度困境、生存困境、发展困境和心理困境。笔者认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必须尽快从根本上解决事实上存在的困境,即寻求走出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为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消费行动力及其促进绿色发展的贡献力,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郴州市799位新生代农民工绿色消费行为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绿色消费认知、绿色消费情感、绿色消费价值观、绿色消费意志、绿色消费效能具有层层递进的影响关系,并最终促使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绿色消费效能在绿色消费认知与绿色消费行为间起中介作用。据此提出应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等合力,加强绿色消费宣传教育,引导价值观,促进自我效能转化,营造和谐绿色文化和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新生代农民工是当代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社会保障、就业、住房等方面处于劣势地位,无法真正融入城市。运用SWOT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进行分析,从中找出有利的因素和不利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文章采用元分析方法对2007—2015年间使用SCL-90量表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共20篇研究报告纳入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合并效应量波动范围在0.144~0.328,新生代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但是没有预期严重?焦虑和恐怖两个因子最为突出,在研究跨度时间内心理健康水平稳定?男性农民工和女性农民工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异,婚姻因素对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影响?不同地域农民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明显,内陆地区农民工心理健康状况比沿海地区差?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其媒介消费行为及其参与信息传播行为会比较明显地影响到这个群体的行为,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行为模式。该文通过对在京农民工的媒介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管窥农民工媒介消费的行为模式、态度、动机以及消费特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运用分类比较法、问卷调查法和个案访谈法分析促动因素。从外出务工动因、离职动因和返乡动因三个方面对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流动性的促动因素进行排序。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受工资性收入、自我发展,具体的主观诉求实现程度、家庭迁移成本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在职业技能培训,企业用工模式、工作环境、管理体制,城市融入和定居的社会管理制度上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当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新生代农民工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研究成为理论界的热点。本文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代际划分、价值观分化、市民化等方面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新生代农民工研究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路在何方——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的愿望和客观需要也是惊人的契合.他们已经或正在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如何让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摆脱目前"城乡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地,正考验着各级政府和领导的聪明智慧.急需精心谋划,创新制度,破除藩篱,让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城镇化,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16.
农民工问题是全国性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我们现在提的农民工大多指90年代出来务工的农民,不同于早期进城打工的农民。这些新生代的农民工不仅具有他们自己的特征,而且他们的社会资本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征及其社会资本情况。  相似文献   

17.
新生代农民工——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大多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城镇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与传统的农民工相比,他们更注重自我,更注重权益维护,更注重发展前途……作为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既和过去的农民工一样面临共同的问题,同时具有自身的新特征和新诉求.从文学作品中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切入,以打工者性别差异所呈现出的不同命运为线索,通过文学作者与社会学研究者不同关注点体察新生代农民工的奋斗和困惑.  相似文献   

18.
直面新生代农民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外出农民工群体内部的代际更替,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数据和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专项调研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总人数为8487万,占全部外出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2)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整体较高;大多数人不再亦工亦农,而是纯粹从事二、三产业;就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工作勤奋,仍是吃苦耐劳的一代。(3)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在城市定居的打算,但是收入太低和住房问题成为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最主要的困难和障碍。  相似文献   

19.
在群体异质性视角下,对农民工社会融合的状况以及消费行为对其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农民工总体社会融合程度不高,但具有较强的融入意愿,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明显促进作用.分类研究发现,消费行为仅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融合存在显著积极影响,而对老一代农民工的影响不显著,同时对男性农民工的作用强于女性农民工;理性型消费行为能够提高农民工社会融合程度,而冲动型消费行为却会阻碍农民工融入城市,但是节俭型和炫耀型消费行为对农民工社会融合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彻底融入城市是我国社会转型和人口结构变化的关键因素,但这一进程受到制度排斥和农民工自身素质双重因素的制约,作为市场机制基本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关系着制度支持和农民工个体作用的发挥,其完善与否一定程度上强化或弱化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能力。试图创立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会保障分析模式,分析社会保障对此过程产生的影响,为推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体系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