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江城武汉来说,2020年是一个极不平凡的年份。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这座城市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焦点。重灾区就是主战场。党中央一声令下,全国19个省区市对口支援武汉和湖北各市州,各路精兵强将星夜集结、奔赴前线。广大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以及各方面人员越是艰险越向前,闻令而动,坚忍不拔,不怕牺牲,攻坚克难,连续奋战在武汉防疫第一线,为保卫大武汉倾尽全力。抗疫当前,武汉市民宗系统的党员干部职工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以"硬核"担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全国各族同胞一起,打响了一场可歌可泣的"武汉保卫战"。对于他们而言,2020年的开年,时间仿佛静止了,又仿佛在瞬间流逝。不论今夕何夕,他们只盼能够在战"疫"胜利之日交出一份疫情防控大考的合格答卷。  相似文献   

2.
9月27日上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3.
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离不开信任这一心理基础。信任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凝聚力量,民族团结进步视域下的信任关系蕴含着丰富的信任因素。无论是各民族率先整体脱贫凝聚的信任因素、各族人民自觉践行“五个认同”的信任记忆,还是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信任元素,都是反映信任在广西打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功能呈现。巩固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地位需要注入信任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汇聚信任促进政治发展的力量,发挥信任促进文化聚合的力量,进一步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华民族和各民族的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各民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大家庭里不同成员的关系。'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5.
陈坤  唐加军 《民族学刊》2023,14(3):33-40, 145
从理论上看,民族团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两个既有边界,又有着深刻内在逻辑联系的重要概念。两者在概念、价值理念上有所差异。同时,两者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民族团结的“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形成的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的高级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高一级的团结层次,对民族团结有着更大的制约性和更强的影响力。促进民族团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件具有内在一致性。“和”与“合”相统一,体现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认识上的一种深化,从而在民族政策上的一种反映。新时代的民族工作要以“合”为引领,坚持一体的主线和方向;要以“和”为基础,在实现民族团结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关乎全局,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我们党探索出了一条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必须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全面领会;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必须进一步提升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7.
(2020年12月13日—2021年1月20日)12月13日,在2020中国边疆经济开放发展论坛开幕式上,广西大学中国边疆经济研究院正式揭牌,这是我国首个边疆经济研究院。12月15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启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新型社区治理彝路相伴三年行动计划。12月16日至19日,国家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赵勇先后赴江苏省、上海市,深入街道、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城市运行管理中心、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实践基地等,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情况,并围绕相关重点问题开展集中座谈和个别访谈.  相似文献   

8.
张继焦  孙梦华 《民族学刊》2022,13(5):1-7, 13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城市民族工作的主线。城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阔的平台,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部分,城市民族工作在凝聚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中起到重要作用。文章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维度提出城市民族工作中要基于的三个关系维度:“城市-民族”关系、“民族-城市”关系、“民族-民族”关系,分析城市民族工作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联系,并针对城市民族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论断。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地位、统领作用和根本遵循的强调,是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有效化解民族领域风险与隐患的要求,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贯彻抓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举纲者作用;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宪法,使之成为纲领性民族政策;需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发挥纲举目张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0.
蒋彬  王胡林 《民族学刊》2022,13(6):15-23, 139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考察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做法,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化创新、做好场景营造、注重深度互动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武汉地处华中腹地,南北交汇、连贯东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各民族文化在此交融,逐渐形成了一个多民族散杂居的大都市。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少数民族同胞流入武汉,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文化交流、观念碰撞为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魏清光  李跃平  周绪琳 《民族学刊》2021,12(6):19-26, 117
结合经验材料梳理“少数民族文学”概念范畴下对少数民族文学独特性、差异性的强化以及由此形成的隔阂与不调适,分析“多民族文学”实践与理论探索的新拓展。指出“多民族文学”的命名是对“少数民族文学”概念的超越,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了由二元对立向多元一体的转变,在心理认知上体现了由民族视野向国家视野的转变,这一转变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相似文献   

13.
民族工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工作根本制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制度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民族平等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认清基本国情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依据,把握新定位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关键,维护民族平等是做好新时代...  相似文献   

14.
黄金辉  陈崇仁 《民族学刊》2021,12(11):20-27, 122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纲领性地位,可以从新阶段党对民族问题认知的理论升华、对历史方位的研判、对民族工作的要求、集体行动的逻辑等四个维度来理解。只有通过树立正确价值观、强化情感归属、实现共同利益、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水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夯实政治根基等六“目”,才能真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整、准确地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与“目”,对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2023,(5):17-19
<正>宁波是典型的少数民族散居地区,全市现有少数民族人口61.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4.5万人、流动人口57.2万人,55个民族的群众在这里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近年来,宁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先行市为目标,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域广阔,环境复杂,气候温暖湿润,“土产”类型丰富多样,如优质木材、茶叶、生漆,以及大型家畜等。生息在当地的民族通过“土产”的交往,加强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交融,做到了区域民族间的整合。这些内容在清代民族图志《皇清职贡图》《黔南苗蛮图说》《夷人图说》“百苗图”中均有一定记载。结合方志、实录诸类资料,深化其研究,对于探讨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2022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基层党组织是中华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载体。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基层党组织运用其广泛性、扎根性和整合性的优势,发挥协同作用,是疫情防控取得成效,提升中华民族内在凝聚力的"秘密武器"。抗"疫"实践深化了共同体意识,启示构建基层党组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效协同机制,通过精神引领机制、关联反应机制和全面整合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基础、组织基础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理论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应超越西方式的“民族—国家”理论,从国家与中华民族整体的利益出发找回“国家”并给予其以民族之上的位置,即从“国家—民族”理论视角去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基础层次的民族关系、上位层次的国家全局、“国家—民族”关系互动下的中国式现代国家发展。同时,“国家—民族”理论并不是西方所言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强调国家利益、国家认同至上,将国家统一、政治一体奉为第一价值同时包容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新国家主义”,这一理念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国家建设和国家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也对当下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民族工作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