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历来《诗经·曹风·下泉》的诗旨研究,结合《竹书纪年》今本和古本来看,《曹风·下泉》应当是美郇伯之作。  相似文献   

2.
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小忽雷》这部剧为原点,探寻《小忽雷》这部剧的源流演变,简要介绍了影响这部剧发展的作品。从《小忽雷》对《乐府杂录·琵琶》的吸收借鉴之处,而引出两部作品的不同,从而体现出《小忽雷》这部清传奇的奇异创新之处。再叙述《北里志》这部小说与《小忽雷》对妓女的描写,本文着重选取了两部剧的交叉共同拥有的人物润娘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4.
谷继明 《中国民族》2023,(10):49-52
在群经中,《周易》撰作最早、时间跨度最久,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之称,故《汉书·艺文志》将《周易》列在最前。它包括三个部分:卦象、卦爻辞、易传。狭义的《易经》,主要就指卦象和卦爻辞。《周易》之撰作“《易》本卜筮之书”,是历代不少学者对《易经》一书性质的判定。这话本身没大问题,但关键是在何种意义上理解“卜筮之书”的涵义。近代以来有学者认为,《周易》卦爻辞不过是殷、周时代占筮记录的汇集。  相似文献   

5.
纳巨峰 《民族研究》2012,(1):71-80,109,110
使用回回文和汉文两种文字书写的《赛氏家传》,是赛典赤家族的第一部家谱,2008年被列为国家珍贵古籍。本文考证了它的纂修人应为赛典赤·赡思丁之孙江浙平章乌马儿,汉文编辑人应为征东行省儒学提举潘东明,元至大三年在杭州完成,乌马儿还邀请南雄教授赵文作序。本文在研究《赛氏家传》、《咸阳家乘》、南滇《赛氏族谱》、青郡《赵氏宗谱》及益都《杨氏世谱》等赛典赤家族五部家谱的基础上,认为赛典赤·赡思丁的圣裔世系,可能不是此前源于《咸阳家乘》的公认的31世说,而可能是有《赛氏家传》支持的20或21世说。  相似文献   

6.
《祝英台近·晚春》是辛弃疾的一首闺怨词,"有徘徊宛转之思、刚柔兼济之笔"[1],但这首词中多个字词存在异文共行于世,用字多符合诗歌对仗及平仄的要求.考虑到用字在词句中的表现力,它们所体现的语言意境有所不同,各类异文的差异中流露出的情感也略有分别,本文将以四卷本、《花庵词选》《草堂诗余》《阳春白雪》《绝妙好词》等书中字词...  相似文献   

7.
《朗氏族谱灵犀宝卷》中册记录了朗·绛求浙桂与岭·格萨尔王五次会晤的情况,涉及《格萨尔》中八位主要人物,甚至记录了岭·格萨尔王无子嗣的情况;下册记录了元朝时期帕竹政权首任第巴大司徒·绛求坚赞与灵藏、邓麻、馆觉等部落的交往,这些部落均为《格萨尔》中的岭国部落。这些史料在《江孜法王传》《汉藏史集》等藏文史籍中可得到印证,还被《西藏王臣记》《吐蕃历代赞普史》等藏文史籍所引用。文中涉及的地名、行政机构名均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有注记,与《德格县志》记录保持一致,并且在《元史》《明实录》《清实录》《清史稿》中能够找到文献出处,说明中央政权一直在关注着西藏地方政权此起彼伏的更迭。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古代文学的边疆史料应与汉文文献结合起来研究。因此,《朗氏族谱灵犀宝卷》记录的《格萨尔》史料是具有一定的可信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有助于《格萨尔·林葱族谱》的辑佚。  相似文献   

8.
《娘氏教法源流》是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教法源流·花蜜精粹》。本次译文为《娘氏教法源流》第三章"宣说吐蕃"中第十节迎娶尼妃墀尊与汉妃文成公主及第十一节赤松德赞与堪布、阿阇黎的事迹。(藏文版第233页第三段至第276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娘氏教法源流》是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教法源流·花蜜精粹》。本次译文为《娘氏教法源流》第三章"宣说吐蕃"中第十一节赤松德赞与堪布、阿阇黎的事迹与第十二节白若杂纳的历史。(藏文版第276页第二段至第315页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从文献学的角度入手,对收录于《丹珠尔》和法藏敦煌藏、汉文献以及英藏敦煌藏文文献中的四种不同版本的声明学论著《八转声颂》的来源、撰写时间、译者,以及藏文字体、字数、字符、语法、内容、举例形式等方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藏译本《八转声颂》是8世纪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著名译师杰·奇珠所译,汉译本《八转声颂》是吐蕃时期的著名译师郭法成由梵文译就。此外,《八转声颂》在不同时期的译出,可视为藏语语法学的理论来源于梵文语法学的一个例证来看待。从该论著的语法、举例形式来看,可以肯定当时藏族学者的写作习惯受到天竺班智达的影响。《八转声颂》作为最早专门讲述八格的一部论著,除了其内容上的重要意义外,对于藏语语法学发展史来说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是对伊斯兰文化史上专述伊斯兰教的至圣穆罕默德之圣品的不朽名著《心灵的良丹》汉译本的评介。文章在扼要介绍这部传世之作在伊斯兰文化史上的价值,以及原著作者尕迪·安雅德的文化背景和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重点阐释了它在写作方法、体系结构、主旨内容上别具一格、独树一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六盘山     
六盘山是宁夏境内的一座名山。六盘山的出名,是因为一首词,毛泽东同志的《清平乐·六盘山》。一首伟大的诗词可以使一座楼千年不朽,也可以使一座山天下闻名。毛泽东同志的这首词的确好,与他的另一词作《沁园春·雪》,堪称双璧。《沁园春·雪》写于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刚刚投降。  相似文献   

13.
公元1918—1927年,由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亲自主持,先后新刻并校勘《布顿全集》和《甘珠尔》木质雕版,分别勘定28函和100函,并于1926年在布达拉宫西侧哲布顶专门创建雪印经院“雪域利众宝库”,主要收集和保存以上两部佛教经典之全部木质雕版,开始大量印刷14世纪佛教高僧布顿·仁钦珠(1290—1364)的文集(包括其高徒扎采巴·仁钦朗杰的文集)和《甘珠尔》,流通甚广,并以拉萨版《甘珠尔》和《布顿文集》著称于世,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西藏宗教文化事业方面的一件大事。然而,除了普觉·土登强巴楚成旦增撰写、成书于1940年的《第十三世达赖喇嘛传·奇妙珠宝串》等藏文传记有简略零星的论述外,鲜见学界专门论述该事的文章。文章以现保存于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的有关藏文历史档案为基础,并结合传记和其他藏文文献的有关记载,梳理和分析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先后新刻并校勘《布顿全集》和《甘珠尔》木质雕版的时间、经过、主要参与人员、薪俸银钱支出、木质雕版数量及其材料等具体情况。  相似文献   

14.
《The Great Learning》是卡迪尤创作的乐队和人声的非标准型态的作品,分为七个段落,创作素材来源于中国古老儒家著作《大学章句·序》中的七句话.本文对实验音乐发展的历程进行梳理,再探究Cornelius Cardew实验音乐作品《The Great learning》中运用的音乐素材与中国儒家思想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由夏杂·扎西坚参原著刘勇译注的《藏族雍仲本教史妙语宝库》,2012年12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第一部关于本教历史的译著,填补了本教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古典名著,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作为一部元末明初的文学经典,它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经过文学艺术加工而来。现藏于新疆博物馆的《三国志·吴书·孙权传》抄本残页,有研究者认为其是现存最早的《三国志》手抄本。  相似文献   

17.
9·11恐怖袭击给美国人带来了精神上的巨大冲击,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通过对经受9·11恐怖事件的人群的创伤叙述,来展现此次历史事件对于美国人精神生活的影响.本文从个人创伤和家庭创伤视角来解析唐·德里罗的《坠落的人》中后9·11时代人们的意识形态以及后9·11时代美国人面对的危机和挑战.  相似文献   

18.
桑加才让 《中国藏学》2023,(6):93-103+216-217
罗桑旦真的《蒙古佛教史·吉祥法螺音韵》大致成书于1906年年末。书中概述了从公元前至作者所在的清末蒙古地方佛教的发展史,并设专章讲述了蒙古喀尔喀地方的佛教发展状况。该书是一部用藏文写作的蒙古史、佛教史著作,较传统蒙藏佛教史著作它在基本史实考证、治史方式和史料运用上都有一定的不同;但其总体的指导性观念仍以传统的佛教史观为主,基本史料仍以佛教典籍和历代蒙藏佛教史著作为主。总之,《蒙古佛教史·吉祥法螺音韵》仍旧是一部以继承传统蒙藏佛教史叙事传统为主的著作,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又反映出作者个人对历史的思辨以及西方学术成果的影响。它既是传统史学的余韵,又是现代史学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陆水林 《中国藏学》2007,3(4):51-57
邬坚巴·仁钦贝是13世纪藏族的一位伟大的旅行家,其足迹所至,除西藏外,还包括了今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克什米尔和拉达克在内的广阔地域。旅程之长,旅途之艰险,前所未见。他走的路线,与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人大不相同,亦为历代交通史料所不载。本文利用中、外文材料,对黄颢先生《邬坚巴行记——古代从阿里到克什米尔印度及乌仗那(阿富汗)的路线》一文中邬坚巴·仁钦贝的旅行路线和若干域外地名作了初步探索,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原生态     
《中国民族》2008,(11):48-48
上世纪90年代末,发生了一件事,颠覆了人们对于艺术舞台的想象和定义,这就是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张艺谋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的真山真水为舞台,让当地的农民尽情欢歌漫舞,在表演之余,带动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