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文章从女性角色认同问题所存在的困惑与危机入手,在传统与现代的交叉点上,透过对安娜和子君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剖析,来观照女性确立主体身份的艰难,从而探析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对女性确立主体身份的双重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远山淡影》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的处女作,作者通过主人公悦子向小女儿回忆二战后逃离日本的生活经历,描写了女主人公在面临他者处境时,以自为选择来实现自我救赎的艰辛历程,表现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从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作品中女性角色的性格特点和人生经历,发掘作品中女性身份的建构和主体意识的觉醒,对当今女性探寻自身生存价值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中,王琦瑶一生的悲欢离合,是对女儿→妻子→母亲三种身份有序演变,这一传统女性范型的温和解构与颠覆.女儿身份的模糊和妻子身份的缺失是作家的性别策略,以彰显主人公在性别关系中的主体位置,置换了男性作家笔下的两性主从关系;薇薇的出场又给作家提供了消解和重构传统母亲角色的书写空间,并进一步解构男权文化想象中的母女关系.王安忆采用的是宽容的"两性共建"策略,这也是《长恨歌》在1990年代女性写作潮流中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4.
1868 年日本的明治维新,拉开了日本社会由传统向近代过渡的序幕.日本女性在时代风潮的吹拂下,开始从自我意识的觉醒走向自我的解放,出现了众多优秀的女性作家.她们的作品表现了日本近代黎明前女性的苦闷与优郁,反映了近代日本女性的悲哀与觉醒.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被称为浪漫主义文学双璧的樋口一叶和与谢野晶子.  相似文献   

5.
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华裔女性,无论是从中国移民到美的母亲们,还是在美国出生长大的女儿们都被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双重边缘化了.她们处在两种文化的罅隙中,带有尴尬的双重"他者"身份.本文试图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本作品中的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进行剖析,并试图证明这些华裔女性为寻求,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所做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美籍华裔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边缘,她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归属何方,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谭恩美在《正骨师的女儿》中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赋予这些边缘无根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最终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7.
新井一二三是一位用中文写作的日本女作家.她生于日本、长于日本,却以自己常年驻扎国外与思想的国际化为依托将自己的文化身份设定为非典型日本人.在她生活方方面面跨越自己成长的多部散文集里.日本作为一个并不纯粹的他者复沓式的表述了新井关于日本身份与定位的反思与困扰.新井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向中国读者量身定做般的指认了一个近乎真实却屡次错位的日本.  相似文献   

8.
明弘治以后,西南一隅的巴蜀诗人却勇于逆潮流而上,冷静观察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围绕诗歌本质论、诗歌创作观以及诗歌审美观上三个方面指出了前后七子复古诗论中的弊端,表达了自己坚持传统诗学的理论主张,表现出与文学反复古团体诗学观点不完全一致的特点,在明中后期诗坛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论温迪·瓦瑟斯坦戏剧中的女性身份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女剧作家温迪·瓦瑟斯坦以其幽默诙谐且寓意深刻的独特话语,刻画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美国知识女性形象,描写了她们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所遭遇的身份危机.代表作《海蒂编年史》、《罗森斯威格姐妹》和《美国女儿》展现了不同职业、不同时期、不同种族背景下的精英女性在面临事业和情感困境时的艰难选择.她们勇敢而睿智,独立而赋予开拓精神,是当之无愧的美国女儿.  相似文献   

10.
程程 《北京纪事》2009,(9):41-44
作为中国第一位由政府派出的合唱指挥访问学者,从意大利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学成归来的明子琪比以前更忙了。明子琪的官方身份目前是北京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常任指挥,那是她的上级王鸣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使用了三道调令才将她从总政歌舞团抢了过来;她的民间身份是节日合唱团的灵魂人物——常任指挥。在位于知春路的节日合唱团办公室里,一袭黑衣的青年指挥家明子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公民身份视域出发,基于平等与自由政治理念,解析女性与男性差异问题产生的社会缘由,阐述了女性只有达到经济上的自治和独立,才能使自己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从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出发,论述社会如何以不同方式对待女性,审视女性公民身份对促进女性自身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所产生的重大社会意义;从共同体与女性认同的关系出发,阐明共同体对女性公民身份的承认和赞同对凝聚人心、激发共同体成员认同力量所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亡清兴之后,有相当部分的前明官员选择了与清廷合作,成为所谓的"贰臣",其中的一些人还是当时较为著名的诗人.有些贰臣诗人在入清初期还担任着重要的职务,可谓位高权重.但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人大多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怀有愧辱之情,这种愧辱之情表达了入清初期一部分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13.
贝弗利·法默的女权主义作家的身份一直受到争议.法默作品中女性角色的被动、弱小似乎与女权运动提倡的妇女解放格格不入,法默自己也不认为她的写作在宣扬女权主义观点.但法默小说中的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文学中的被观察的客体,而是观察的主体.法默以女性的视角来审视这个世界和男性,探索女性内心的情感,寻找女性的性别身份,反映女性受到的压迫.这种写作方式在女权意识蓬勃发展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因此,法默的作品正是女权运动的成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作为原型小说作家,近藤经一备受关注,他的《受伤的人鱼》是日本文学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小说以日本游泳名将高石胜男为原型,讲述了游泳选手三村龙彦与一对姐妹西田明子和阳子间的感情纠葛.本论着眼于围绕小说的历史事件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文坛的变迁,考察该小说在文本创作上的虚构与背后的真实,以及推动《受伤的人鱼》文本成立的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15.
<按她自己的形象>是依婉·伯兰的第三部诗集,体现了伯兰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的思想.在这部诗集里,伯兰探讨了诗歌传统、女人地位和身份确立的问题.伯兰对爱尔兰的诗歌传统及其对女人的描写提出了质疑,试图在她自己的诗歌里按照女人自己的真实形象塑造她们;同时,挑战诗歌传统、重塑女人形象引起了评论家的关注,为她在排挤女性诗人的爱尔兰诗歌传统里寻求自己的位置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寡妇赞歌》是葆拉·马歇尔的第三部小说,也是她自传型小说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作为加勒比裔移民后代的美国黑人妇女,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压迫下面临着文化选择困境与身份认同危机.从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视角分析女主人公艾维丢失文化身份的原因和寻找文化身份的过程,指出只有尊重过去,认可自己的民族文化及其传统仪式,才能成功建构黑人女性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7.
90年代的女性散文从不同的主体、不同的身份切入,通过母亲视角、女儿视角和母亲女儿双重视角等来传递母爱、认知母爱、感受母爱。通过对这个话题的叙述,以女性独特的言说方式完成了对母爱生命的认同和自我心灵的回归。  相似文献   

18.
宋代女词人书写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和社会对中国古代女性的身份界定是"贤妻良母",生活于理学之风日益浓厚的宋代女性在词作中塑造的却是"情人身份"。女词人的这种身份意识与传统的差异表现了女性性别意识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晚明出现的藏书热潮给当时的社会女性带来了相对宽松的文化生存空间.藏书热潮产生的个体效应——科考意义的式微、与正统文化相连的身份意义及家庭意义的凸显,使得文人、家族逐渐认可女性才华,女性文化生存空间得以培育和发展;藏书热潮的社会效应——读书风气的盛行,促进了书籍阅读的大众化、普及化,各种读者群体大增.读者群体的扩大,增加了读书人在公共领域的舆论力量,使其能够对抗政府的礼教系统,给女性才学的施展以舆论空间.藏书热潮作用于家庭,为女性营造了阅读和书写空间;作用于地方,促进了地方名流对女性才华的推助和认可;作用于社会文化,男性文人对女性作品的评介峰起,催动女性读者兼作家群体的诞生,从而在多维度上拓展了女性文化生存空间.但晚明女性文化生存空间是相对的,它决不是专门为女性营造的,更非与男性文化生存空间并行而存,丝毫没有改变女性依然依附于男性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指出,社区身份的认同是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不断被塑造的一个动态过程.“帕西傣”在社会生活中,通过阐释自己的历史,在保持和运用风俗传统过程中将自己与邻近的傣族社区区别开来,并由此构建出“帕西傣”的社区身份.此例可见,对地方风俗和社区历史的诠释也是社会群体界定自己的身份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还与民族身份认同的构建相似或重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