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罗伯特·弗洛斯特在其“家园”诗歌中描绘了新英格兰人栖居的困顿,探讨了重建“家园意识”的可能。新英格兰人的栖居困境和“家园意识”的沦丧使得重建“家园意识”成为一种生存需要和伦理选择。弗洛斯特从存在论美学的高度阐释了“家园意识”在改变新英格兰人存在困境与其实现栖居理想的辩证关系。展现了“家园意识”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和美学价值,丰富扩展了“家园意识”和栖居的美学内涵。  相似文献   

2.
故园之恋--论萧红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园意识”是萧红情感链条中丰富而复杂的一环,萧红将生命中这种最深切的情感融入以家园为题材的小说中,传达出她在漂泊生涯中对童年生活的重新体会,对生命的感悟。萧红的儿童世界表现出具有人类学意义的生命原初体验;她在固守家园的劳动身上,以土地--家园中的个人生存形式来透视人类生存处境,揭示出生命的真谛。  相似文献   

3.
浓厚的家园意识与生态情怀是广西新时期文学的主体内容。对家乡故土的眷念,对生存家园的牵挂,使得“还乡”主题和“家园”情结成为作家重点表现的内涵。此外,在生态关怀上,广西文学作家本着对家乡山水的挚爱,自觉地投身于生态文学浪潮之中,为故园的绿色生态讴歌,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种种行径进行无情的鞭挞与揭露,表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展现了广西各族人民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理想。  相似文献   

4.
长篇小说《刺猬歌》是张炜对于崇高精神启蒙者、坚守者的深度透视,通过启蒙者廖麦追求理想家园的失败,以及他无法摆脱的孤独忍耐的宿命,指出了启蒙者乌托邦家园理想的缺陷和悖论,以及启蒙者精神价值的失衡与矛盾,揭示出现代欲望社会对人类的家园理想侵略和破坏的同时,也在无情地悄然侵蚀着坚守者的精神生态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5.
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论张爱玲的家园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园意识是张爱玲创作心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是她创作的原动力。这种意识的形成是自发的,也是自觉的。对古老家园的痛苦记忆以及对理想家园的探寻是这种意识的具体表现。家园寻求意识伴随张爱玲创作的始终以至她的一生,成就了她极高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6.
《飘》中的家园意识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飘》的研究多从小说南北内战的历史背景,奴隶主和奴隶的关系,人物的性格分析,以及南北方的文化冲突等等几个方面。更多的人把它当作一个爱情故事看待。家园意识是贯穿于全文的一个重要主题,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而且也使小说的叙事结构完整统一。家园意识也是维系斯卡雷特与美国南方传统的纽带。正是强烈的家园意识使斯卡雷特不断获得力量,坚定地在乱世中生存和奋斗下去。  相似文献   

7.
网络时代,人类可以在现实世界和赛伯空间自由游弋。自我角色的迅速互换让人类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在两个世界里存在。作为时代的"标志"和现代人生存"指引"的网络本应成为人类诗意栖居的家乡,但现实中的网络生存却让人类"无家可归",思考"无家可归"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未来重建人类美好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劣,生态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对于人类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环境的变化使人的心灵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人们把本是生存家园的自然当做了人生存的工具。科学技术的膨胀使人与自然疏离,而这一变化在人类心灵的果实文学作品中显得尤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90年代以降,文学在性别取向的农民工进城叙事中,出现了显著的农家女进城的身体叙事现象.基于城乡分治与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文学经由衣家女身体意象所荷载的文化症候的书写,其生存地位与文化身份、农耕文化与工商业文化、性别差异与男权话语的矛盾冲突,表征的是城乡有别的文化身份、生存地位、文化根植、家园意识等主题.  相似文献   

10.
家园合作是有效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农村地区家园合作存在缺乏实效,家长被动参与和本土教育资源发掘意识欠缺的问题。根据对农村地区家园合作问题的归因分析,结合人类发展的文化本质理论为我国农村地区家园合作的开展提供建议:置家园合作于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中;重视体验式家园活动在农村家园合作中的作用;发挥家园合作在中华民间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