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蔡靖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2):1-6,32
为了厘定意识形态概念,须更新传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重新认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实质,对意识形态内容结构再行审订,把伦理道德观念作为其核心,构建全新的意识形态体系. 相似文献
2.
王晶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51-55
自马克思恩格斯的遗著《德意志意识形态》全文正式出版以来,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形成一股强劲热潮.但是,由于理论家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因此产生了理论主题各不相同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代学者有乔治·马尔库什、乔治·拉瑞恩、比克胡·帕雷克和戴维·麦克莱伦,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到马克思的文本之中,力图廓清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相关问题,从而使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被接受和再阐释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他们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解读和研究成果为我国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借鉴和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张俊梅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1):26-29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完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使意识形态概念获得了理论上的重大意义,也为学者们研究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新路径。近代启蒙理性为意识形态概念提供了科学认识的保障,而拿破仑开创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贬义史,德国古典哲学则使意识形态概念拥有了历史哲学的框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概念的使用主要有4种方式:虚假的观念体系、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以及一系列由日常风俗、行为和信仰所构成的传统的象征形式和价值观。在马克思之后,意识形态理论在理性与价值批判两个维度获得了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4.
孙云龙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德文本和中译本,文章着重考察了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使用情况和哲学含义。认为生活概念是本文献的理论重心,是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枢纽。文章从关键词的语用和语义考察入手,初步勾勒出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理论意义,结合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简要梳理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5.
蔡靖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6):29-34
.构建意识形态太极,是一个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最宏伟的思想工程,也是构建和谐稳定、长治久安、兴盛发达社会的决定性的伟大工程.因而,这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今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间应当完成且必须完成的崇高历史使命.没有领受这历史使命的哲学是社会历史的迷途羔羊. 相似文献
6.
目前很多人用"主流意识形态"一词指代官方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学术界一直无人澄清和界定,本文对照"主导意识形态"对这一概念加以界定,并指出其对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本质界说考论——以“审美”与“意识形态”关系为中心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董学文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2(5):9-86
从马克思的原文和权威译文的表述看,“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形式”三个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马克思没有把“社会意识形式”与“意识形态”相等同,更没有把文学简单界说为“意识形态”。文学应归属于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将“审美”和“意识形态”组合成“审美意识形态”概念,并用此作为对文学本质的界定,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8.
王庆卫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语境中,“主旋律”文艺通常是指以倡导主流价值观、发挥文艺的意识形态功能为目的的作品.在政治意识形态在传统意义上的启蒙和充当价值尺度的功能已呈弱化趋势的情况下,对于智识水平大为提高的当代人,传播意识形态的恰当途径应该是尊重社会已经多元发展的事实,创造符合时代要求的审美价值来重构美感.对于“主旋律”而言,让人们在审美感受中接受意识形态的无意识铭刻,乃至忽略其意识形态性而中性地探讨其文学类型特征,反倒可能是传播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而“主旋律”文艺获得情感认同的前提,不是依赖话语权的优势捏造美感,贴近主观臆想中的大众,而是提供可以被认同的情感,通过主体间性的协商伦理的践行,去争取社会成员的“同意”;从而扭转文艺与主流政治话语相疏离的局面,并通过与其他形态的文艺创作的共存与竞争,彰显文学身份,在总体性的意义上保持文化主导权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人”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从“抽象的人”向“现实的人”的转变过程。现实的个人是指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着一定社会活动的人,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有自由个性的个人是现实的个人的最高历史形态。 相似文献
10.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新哲学的出发点。通过这个唯物历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来透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力资源的挖掘利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对我们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胜清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2)
在唯物史观的宏观构架下,文艺意识形态实践的一般性主要表现为对于现实生活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关系过程。作为一种具有审美规定的意识形态形式,文艺具有一种特殊的实践性质,即审美实践性质。这种实践的审美内涵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个体化的实践对象;形象化的实践方式;情感化的实践效果。这三者共同建构了文艺意识形态的审美实践的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2.
13.
吴双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1)
要研究少数人的权利及其国际保护问题,首先需要对少数人这一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应当受到国际保护的少数人权利的受益者即主体之具体所指。几个世纪以来,国际社会十分关注和重视少数人权利的保护问题,对于少数人概念的界定也作过不懈的努力,但由于少数人定义问题非常复杂,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准确、明晰、被普遍认可的少数人的定义。如果能够综合考虑世界各地各类少数人的特点及少数人定义的各种主客观要素,并吸收既有的各种定义的长处,还是有可能提出一个比较适当的少数人的定义的。 相似文献
14.
李熙宗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3):176-186
长期以来,在语体的定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随着语体学研究的深化以及语体学成果影响的日渐扩大,其负面效应愈益显露.准确理解"语体"概念并加以科学定义对语体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而言已是至关重要.本文在观照汉语语体及其概念形成和研究史的基础上,对以往的各种语体定义及其分歧的成因作了系统的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对语体概念的内涵进行了确定,由此进而对语体进行了再定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语体的定义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李熙宗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7(4):467-475
"语体"是汉语语体学(语言风格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准确理解"语体"概念并加以科学定义对语体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长期以来,在语体的定义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并且至今还没有过对这一问题的专门探讨,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通过对以往的各种语体定义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形成原因,指出它们的可取和不足之处,对语体概念的内涵进行确定,由此对语体进行再定义对汉语语体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浩宇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69-71
从美学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角度出发 ,分析思想观念对美学规律和美学原则的影响 ,提出了美学应该在遵循思想决定行为法则的基础上 ,认识和把握审美过程 ;思想性体现美学意义上的理性美、自然美和社会美 ;认为社会主体的美的升华与思想性的现实体现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武振华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从缘起到终结,大致经历了从观念学到虚假意识、马克思的 意识形态观、再到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意识形态三次嬗变.弄清这个发展主脉,对于从事意识形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
高德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案件事实作为一个概念无论是在学界还是司法实践界都如同"事实"这个概念同样被混乱地使用着。不同语境下"事实"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同时对于案件事实的性质究竟是主观性还是客观性人们也存在较大争议。但是从本质上讲,案件事实是以案件的客观事实为指向的主观判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陆文彬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4):27-30
环境权的合理界定是环境权在法律上创设的前提,目前,学界对环境权的理解存在分歧,这主要体现在环境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三个构成要素上。受现有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环境权的主体只能是人和人的拟制体(即法人、其他组织、社团、国家);环境权的客体可以是物、行为、精神财富和其他权益;环境权的内容则由生态性权利和经济性权利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