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实践哲学和文化哲学这两个名词既被用来表述两种不同的哲学路向,也被用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建构模式和理论形态.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实践哲学有着悠久的传统,而从19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也成为了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这两种理论路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都有着深刻影响.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中,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某种意义上,这两种理论形态都不是一个完整、封闭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正在进行时"的理论视角.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在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进行反思和批判的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人类社会生活的理解,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从文化的视角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哲学是实践哲学的一种当代形态.文化哲学的视角本来就内在于实践哲学之中. 相似文献
2.
3.
苏联的哲学评论文献曾对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逻辑认识论方面做过很多分析和研究,但他的学说中的伦理学和美学方面却很少为人所知。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加深对这位思想家的方法论实践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更清楚地说明新实证主义的社会意义。美学能不能成为一门科学?艺术的使命是什么?美的概念的含义是什么?能不能制定一条对大家都是重要的艺术标准呢?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它的职能范围究竟有 相似文献
4.
文化哲学可以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另一种是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前者显示哲学的文化性,后者显示文化的哲学性.就其与哲学的关系而言,文化观点的文化哲学可能扬弃哲学,却不会规范地解决哲学问题.扬弃哲学具有超出哲学的现实意义.哲学观点的文化哲学,或者成为哲学的一个普通下属学科,是哲学原则的自我印证,或者尽可直面现实而野性地埋葬哲学,从而文化哲学亦不必还是文化"哲学". 相似文献
5.
陆海明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9,(2)
本文主要探讨从文化哲学角度研究古代文论的理论价值和方法论意义。本文认为,古代文论研究与文化哲学结合,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传统文论的历史精神和民族特性,可以使研究者从长期因袭的泛政治化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作者从这一新的角度,对先秦诸子、汉赋和经学、魏晋风神、唐诗底蕴、宋代理学文化、清代考据精神与古代文论的内在历史联系,作了掠影式的随想。 相似文献
6.
卡西尔是新康德主义的殿军,他的思想仍未偏离康德哲学的重心——人的问题,他通过创造性地思考和解答康德提出的问题,把"回到康德去"这一目标推进到了一个新层次。卡西尔把康德的先验图式转化为对符号的劳作,赋予先验图式以存在论的意义,从而把人类的自我认识看做理解和阐释人类"创造物"的构造原理,揭示人类的精神形式的过程。洞察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的思维和表达形式,探究其中隐藏着的人类精神得以统摄的法则是文化哲学的任务。Abstract: Cassirer is the last important philosopher of neo-Kantianism confronted with the problem of human,which is the core of Kant’s thoughts.His creative thinking of and answer to the question posed by Kant promotes the aim of "going back to Kant" to a higher level.Cassirer transforms Kant’s transcendental schema into the work of symbols and endows it with ontological sense,thus the self-knowing of man could be seen as the process of discovering the spiritual forms through understanding and explicating principles in the creatures of human being.The aim of philosophy of culture is to have insight into the modes,formulas and rules hidden in myth,religion,art and science.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哲学的文化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马克思哲学的基本性质和存在方式的准确把握和合理定位,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前提,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不断创新的理论起点,是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沿着正确方向和路径发展的前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从对苏联教科书哲学的反思,到开展“实践本体 相似文献
8.
高建平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07,(1):69-74
近年来,有关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问题在理论界存在不同看法,从文化战略的角度来考察,“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可取的、更好的理论。“文化多样性”的建设,需要公约的保护,需要政策和种种具体的措施,但这些只是一些政府行为。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美学工作者不应该缺席。中国当前美学的发展之路,就是要从“美学在中国”向“中国美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美学的实践转向在现代实践转向到后现代实践转向的发展过程中,遵循着"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文化现代性"的内在逻辑。20世纪后半期的文化转向使得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及其产品的精英化和大众化界限模糊,失去了深度性而平面化,消解了形而上学性;同时,文化转向使得审美活动和艺术生产的主要方式——精神生产和话语生产成为一种文化产业,大众化、消费化、休闲化以审美方式和艺术方式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着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实践转向的文化转向应该以先进文化引领发展方向,以新颖创意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新解释学和解构主义在60年代的欧洲大陆兴起,并不断激烈论争之时,在美洲大陆有一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从现代主义喧嚣中听到了一种异样的声音,他透过大工业生产的高效高能,看到一个以信息为工艺对象、以科技产业为主要职业的崭新的信息时代正在到来。这正在来临的信息社会,被命名为“后工业社会”。而这见一叶而知秋的学者,就是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丹尼尔·贝尔。 贝尔指出,之所以提出“后工业社会”概念,而不叫做知识社会、信息社会或专业社会,乃是侧重于指出西方社会仍处于一种巨大的历史变革之中,旧的社会关系,现有的权力结构,以及资…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研究与美学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的审美文化研究对于美学的转型是有启示和意义的。但是审美文化的确切含义及其构成仍需要界定。只有在这种界定之后,才能谈论审美文化研究是否能克服传统美学难以发展的原因,是否能成为一种新的理论样式的基础,从而使美学实现转型 相似文献
12.
文化哲学的主题及中国文化哲学的定位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从1992年第1期起,本刊开始推出文化哲学研究栏目。七年来,我们邀集了数十位跨世纪的青年学者从哲学、文学、人类学、文化学、科学等不同的视角对人类精神的演进历程与前行态势做了多元的回顾和跨世纪的前瞻,为广义的文化哲学的建立做了准备性工作。本刊将继续推进这一研究,并将有意识地把研究的视野投向文化哲学的建构,因为我们相信,文化哲学将是21世纪的自觉的哲学形态。本期我们刊发衣俊卿教授和丁立群教授关于文化哲学的主题与研究层面的两篇论文,以期引起关于这一主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德国的哲学美学和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长时期在西方流行的抽象主义艺术进行了批判,其所指的现象远不限于德国.作者尖锐地指出了西方文化和艺术的阶级本质,认为艺术并不属于"一切阶级"和所有的人,而仅仅属于有钱和有闲阶级.作者在概括了美学观点的历史演变之后,指斥抽象主义艺术为"精神错乱","魔鬼的作品",反映了"资产阶级艺术的末路".对于帝国主义把文化意识作为征服客观世界的一种手段,为其扩张政策服务,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但是,当前艺术的客观标准究竟是什么?到底存在不存在一种客观的美学标准?作者只提出:"在目前的混乱状态中,美学必须确定,艺术到底能够是些什么东西和应该是些什么东西."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作者自己也还没有作出明确的回答. 相似文献
14.
本刊去年第三期曾发表了张先一同志的《美学的解放与解放的 美学──美学未来的展望》一文。作者曾将其作寄请钱学森同志指教。钱老委 托并指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的张帆同志写信与张先一交流学术看法。蒙收信人 信赖,编者有幸拜读张帆同志的原信。信虽简短,但内容不仅涉及张文,而且 对美学研究中的有关问题也给人以启示。现征得寄信人与收信人的同意,摘录 有关内容发表于后(在人称上有所变动)。以期引起对有关问题的深入讨论和研 究。标题为编者所加。 相似文献
15.
具有形而上本体性的“道”,在《庄子》的文本中不仅是思辨性的哲学理念,也是在有限的意象中包蕴无限内涵的审美形象。《庄子》将抽象的理念内附于感性的形象之中,使“有无”、“虚实”的抽象对立转化为“有无”、“虚实”的形象统一,从而跨越了哲学与文学之阀的界限,使对“道”的把握从理性的认知走向了感性的体验,使哲学的概念化生为美学的境界。将这种理念落实到人生的实践,鄹刨构了“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这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哲学”的哲学定位邹广文将文化研究上升为一种哲学即文化哲学,有赖于确立其理论上的生长点。这种生长点的确立应该体现文化哲学在研究方法、观察视角乃至概念范畴的独特品格。诚然,文化哲学作为一种时代主题,它的最深厚动力来源于人的现实文化生活。但这不能替代... 相似文献
17.
对历史与文化的哲学思考李中华,齐长立七十年代初期冯友兰对《新编》一、二册的修订,贯穿了“评法批儒”的精神。但这两册的修订本还没有来得及出版,“四人帮”及其所推行的极“左”路线便宣告破产了。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冯友兰的学术研究也获得了一次...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与人的存在境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 2 0世纪盛行的诸多思潮与热点争论当中 ,“文化哲学”无疑是学界的主流话语之一。甚至可以说 ,文化哲学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哲学倾向。然而 ,纵观文化哲学的整个研究领域 ,不难发现 ,在它那里 ,理论研究大体上局限于彼此无涉的域限 ,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与完整的文化哲学体系。这不仅表现为研究内容多样、观点的对立、切入问题角度的迥然不同 ,甚至究竟什么是文化哲学也众说不一、尚未有定论。这种“断裂式”的研究方法不仅难以准确深刻地切入与领悟文化哲学的实质和底蕴 ,从而使理论研究徘徊不前 ,而且容易使人们对文化哲学的认识陷…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经济数学研究中的哲学思想和美学方法,以及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华罗庚教授的求实精神、高尚品质和在这种美学方法指导下取得的重大成果。初步探讨了哲学、美学和数学研究的结合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