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研究梅洛-庞蒂的身体表达理论,通过阐述肉身化主体及其意义投射,来说明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如何以主客、心物交融的身体表达取代传统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西方哲学中身心二元对立使得身体现象被还原为身体表象,把我们对世界的体验简化为空洞的思想。从现象学角度出发,作为知觉主体的身体是一个"能思维的物体",因而是"主体——客体"。身体与世界的接触是一种朦胧的知觉经验,身体这一"委身于世界之中的主体"是意义生成和变化的核心,它是无法还原的,沉默的身体已经先于一切意识的表象而使原初的意义显现在"绝对的明证"之中。以这种方式消除身心之间的鸿沟也就是以彻底经验主义的方式贯彻了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宗旨。  相似文献   

2.
梅洛-庞蒂哲学的复魅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洛-庞蒂的整个哲学生涯可以被视为不断拓展的复魅之旅。在其早期哲学中,由于强调身体经验,通过承认主体不可分割地是身体和心灵、感性和理性、知觉和意识,从而否定了意识的纯粹性和透明性,也因此恢复了意识的神秘和丰富性;在其中期哲学中,由于关注诗意之思,他借助于艺术维度使语言(尤其是科学语言)回到了它的知觉基础,从而否定了语言的单纯表象功能,也因此恢复了语言的神秘和不透明性;在其后期思想中,通过引入闪耀着感性光芒,但却带着心灵(精神)物化和身体(物体)灵化双重性的"肉"概念,非常明显地恢复了自然的神秘及其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3.
梅洛-庞蒂关于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不仅在现象学运动中、而且在整个语言学转向中都具有其价值.这种语言哲学的出发点是知觉和经验,身体意向性构成为一切表达的基础.当然,它并不只是把语言看作为生存现象的一个方面,而是从文化的继承与刨新的角度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这种语言哲学表现为生存现象描述与形式结构分析的过渡环节,为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含混的散文诗学.  相似文献   

4.
《理论界》2017,(2)
马克斯·布莱克的隐喻相互作用理论,强调主题"相关意义系统"的相互作用,拓展了隐喻意义实现的语境因素,并主张隐喻创造了相似性。纳尔逊·古德曼受布莱克理论的启发,并依照其符号理论的哲学诉求,将隐喻刻画为符号图式的转移,并内在于符号指称活动之中,且将隐喻研究拓展到非语言符号之中。  相似文献   

5.
“身体”体现:一种触觉现象学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是知觉现象学的核心范畴和基本概念,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和嗅觉等知觉现象本质上都要通过"身体"才能显现。没有身体的知觉是不可想象的。知觉现象首先是由"身体"体现的、"具身化"的知觉。最直接的"身体"体现是身体与身体、身体与世界相互"接触"的"触觉"经验,在所有知觉现象中,"触觉"现象应该是原初的知觉。身体的直接接触是知觉的最初原因,身体的触觉和触觉的身体在知觉现象学中具有奠基性地位,知觉现象学首先应该表现为"身体"体现的"触觉"现象学。在以往的知觉现象学研究中,由于认识论的视觉模型和意识哲学模式占主导地位,身体的"触觉"和"触觉化"的身体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称"主体性哲学"是现代思想之病,不过其锋芒所指主要为知识主体性与生产主体性.本文从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及本体论出发,指明"主体"即"基体"即"第一本体".人之为人的第一本体是灵魂,而灵魂只有在具有自身知觉的心灵现象中方可通达自身.内意识不仅体现为自身知觉,也体现为内认识及内情感.其中内认识限定了绝对知识的范围,内情感是"欲求"自身正误定向和升华的枢机.基于体验的内意识为建立一种成全它者的道德主体性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7.
隐喻与哲学的表征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中华 《学术研究》2001,4(7):63-68
本文认为,隐喻作为诗歌语言的特征,相似关系构成其基本结构.隐喻符号体现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哲学的形而上学性质,使本体论的表征无法诉诸陈述式的科学语言,而只能借助于隐喻的方式.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中国语言和文化更有利于哲学的表达.哲学文本的隐喻性质,决定了对它的解读是领悟式的而非理解式的.隐喻的意义一旦由修辞学过渡到存在论,那么人也就进入"本体论地在",从而"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8.
意向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和认知科学关注的核心论题。塞尔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背景中发展出他特有的意向性理论,成为研究意向性问题的权威,进而沿着"语言、心智与世界"的路线去解答各种哲学问题。多年来,他把语言哲学与心智哲学、社会哲学相结合,继续发展了意向性理论。本文对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内容进行整体考察,进而揭示了其在科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淑伟 《学术探索》2012,(3):149-151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修辞手段,它也是人类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日常概念系统。Lakoff & 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开辟了隐喻研究的新途径,重新定义了隐喻跨域识解的本质特征,认为隐喻是身体、感知、体验、大脑和心智的产物。体验哲学作为概念隐喻的哲学基础是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一场革命。  相似文献   

10.
梅洛-庞蒂试图从前反思的知觉层面出发,以其所独有的含混逻辑来超越主客体二元论.他认为身体总在世界之中,而世界则在身体的知觉中本真地显现,世界的意义是主体(间)性和超验性的模棱两可的混合体.在其后期思想中,身体与世界的关系获得了"肉"这一存在要素的本体论奠基.然而,梅洛-庞蒂并没有彻底摆脱主体主义的阴影,其反二元论的方式实质上是对世界的非法观念化.  相似文献   

11.
《东岳论丛》2018,(4):134-141
雅各布森从失语症的研究中得出了隐喻与转喻的两极图式,这个超出语言符号本身的图式被拉康继承并建构到其能指链的运作方式之中。因为拉康改写索绪尔的符号算式之后需要重建意义产生的方式,转喻与隐喻问题就成为他整合语言学和精神分析的关键所在。在此过程中,拉康确立了转喻对隐喻的优先性,并重新阐释了弗洛伊德的"移置"和"凝缩"概念。转喻与隐喻理论为拉康的精神分析提供了基石,成为他解释一系列精神分析现象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转喻与隐喻问题的阐发,揭示了拉康理论的丰富内涵和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主体性概念的一种当代发展,具身化这个难题构成了近代以来西方哲学反思的基础问题结构。这意味着要在拒绝笛卡尔主义心身二元论的前提下重新思考心灵与身体的差异关系。通过分析对塞尚作品的怀疑态度,梅洛-庞蒂指出,建立具身化概念及自我塑形的本原世界,要求重新理解知觉主体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直接性关系。如果仅仅局限在对直接性关系的物理或生物解释,我们将很难解释塞尚作品何以能超越其自身的生理—心理缺陷而获得他人可以理解的普遍性意义。与上述物理和生物解释模型相对立,梅洛-庞蒂通过符号论模型来说明人类知觉经验所预设的直接性概念。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的哲学反思试图拒斥近代笛卡尔主义的心身二元论,以及把主体理解为在世界之外的自足心灵。通过在《行为的结构》中确立知觉概念之可能,梅洛-庞蒂开启了反笛卡尔主义假设的具身化理论视域。  相似文献   

13.
作为存在哲学的现象学--试论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勾勒梅洛-庞蒂现象学思想的整体轮廓.就其思想渊源来看,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是把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加以创造性综合的结果.梅洛-庞蒂的思想贡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他通过把知觉活动的主体确定为肉身化的身体-主体,揭示了知觉的暖昧性特征,从而有力地批判了形而上学的二元论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他通过身体的意向性功能来解决他者的存在问题,从而为克服现象学的思想难题--唯我论问题--提供了一条富有启发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5.
怀特海是20世纪少有的形而上学哲学家。他从有机体哲学的立场出发,批判传统哲学的独断论,提出了"改造了的主体性原理"。他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和主体观念对传统哲学具有奠基意义。近代的笛卡尔恰恰通过凸显"自我"的第一实体地位来表达人的意识的主体性,由此开启近代哲学摆脱客体的主体观念的形成。在怀特海看来,现实的事物是构成宇宙的终极实在,任何现实的存在者的存在意味着它的生成,而一个现实的存在者的生成又意味着该现实的存在者作为主体把握一切现有的现实存在者的合生过程。他进一步认为,任何现实的存在者都是一个经验主体,而且其主体性都是以客体性为前提的。可以说,怀特海的主体性原理为克服近代以来的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形而上学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6.
曲辰 《北方论丛》2001,(3):110-114
维持根斯坦(L.Wittgenstein)始终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日常语言学派从人们的行为对语言的影响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是人闪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氏后期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为当代一些新兴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思想对当代语言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特根斯坦(L.Wittgenstein)始终把语言作为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坚持通过语言分析解决哲学问题.他后期的语言观直接导致了日常语言学派的产生.日常语言学派从人们的行为对语言的影响的角度研究语言,把语言看作是人们的一种言语行为,在言语行为中寻求语言的意义.维氏后期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为当代一些新兴语言学派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交往行为是以语言为媒介、以理解为取向的行为,它同时也是一种语言学意义上的言语行为.它蕴含交往理性于其中,使互主体性得到彰显,为理解"实然"与"应然"这一经典哲学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交往行为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可以使现代性的哲学话语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19.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重要现象,得到了语言学界以及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泛关注.本文在阐述隐喻概念和功能的同时,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和行为方式,具有系统性、经验性和心理现实性的特征,并从隐喻与隐喻思维的关系出发,论证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及其哲学的隐喻性,提出隐喻的深层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统一论.  相似文献   

20.
波伏娃之后——当代女性批评理论中的女性主体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性别视角切入女性主体性的探讨,有着深刻而独特的哲学意义和价值追求.波伏娃旨在阐明男/女二元对立关系中女性的他者身份,伊利格蕾的女性主体性理论暗示了主体身份建构中从现代同一的文化身份认同到后现代基于差异原则的身份认同的转向,克里斯蒂娃强调多重异质性主体的语言建构.女性主体性理论家们不断从阶级、性别、身体、知识、书写、言说、语言、种族等角度拓展女性主体性理论的讨论维度,敏锐地捕捉着不同历史文化语境下主导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的维度,她们的理论也成为管窥西方社会演变及西方哲学思想变化的晴雨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