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也许是自家的历史传承悠长而无断裂的缘故,中国人对过往的历史向来是情有独钟的。在中国,不仅一般的平民百姓喜爱历史,喜欢从评书和戏剧中搜寻个案来教育晚辈,来比照身边的生活:知识人更是迷醉历史,从现实中捕捉历史的影子,用历史来影射现实,借古喻今,借古讽今,  相似文献   

2.
儒家思想学说曾被视为非常现实而缺乏超现实的哲学理性高度和政治理想根基,其实这是重新讨论的问题.儒家思想中不仅含有原始形态的乌托邦思想,而且这一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对理想世界的儒家乌托邦式的界定与描绘,成为历代儒者批判现实和超脱现实的重要依据,中国思想史上特别是政治思想史中几次大的论争都与此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审慎的结论是:儒家政治思想主流具有相当浓厚的"超现实"成分,而不只是人们过去常常认定的"现实的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如何调控"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不仅是历史问题,也是日益迫切的现实问题.本文就从历史经验和现实操作的两个方面,做了初步讨论.本文认为,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语境中,"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与传播的方式及其所产生的破坏力是不同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不仅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更应该注意从技术、法律和社会心理安全层面,对"弱势群体"的权益表达加以关注和调谐.  相似文献   

4.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思想1.以人为本中"人"的含义"以人为本"的人,是以"现实的人"为根本前提。在马克思看来,"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既不是黑格尔的"想象的主体想象的活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处于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①而是"现实的人"。马克  相似文献   

5.
历史循环观念构成了周作人观察历史和现实的独到的思维视角.周作人对于"僵尸"、"死鬼"的挖坟刨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是食人,这是我们民族劣根性的典型表现;其二,是对中国人"奴性"的抨击和批判.然而,所谓"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周作人看不到历史在螺旋般地上升、前进,这就必然导致他走向悲观和冷淡的一路.  相似文献   

6.
儿化和语言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的演变总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必然会在现实中留下它的踪迹.犹如人们从树轮观察树的历史,从地层观察地球史一样,我们可以从语言的历史资料和区域变体来探索语言演变的脚印.本文试从这方面讨论一下北方汉语词尾"儿"[?]的演变,'以及它对汉语语言结构的影响.一、北方汉语的儿化现代北方汉语中,作为词尾附在词根后的"儿",不仅与前接词根抱成一团,合成一个音节,而且促使词根发生音韵变化.例如当词根是-i和-n韵尾时:盖儿gai+er→gair→[ker]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哲学中,劳动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体现一定价值旨趣的哲学范畴.特别从黑格尔、马克思的关系看,我们更是能体认到马克思劳动概念深刻的哲学意蕴.劳动不是抽象理性的自我运动,而是人和自然界双重生成的物质活动过程.借助劳动概念,马克思通达了我们现实的生活世界、现实的历史.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把"人的解放"的旨趣孕育在现实的历史过程中,从而实现了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历史研究强调尊重历史事实,所以研究的重点是历史的现实性,即已经变成现实的历史.但历史在其发展进程中,还有很多未变成现实的可能与不可能的选择,它们也是历史,是历史发展的另一个侧面.对于这些未变成现实的各种历史的可能与不可能性,如果不将其纳入历史研究的范畴,历史将失去固有的丰富多采的特色,还容易陷入历史决定论的泥坑.而如果我们把历史研究的对象从历史事实扩展到未变成历史事实的一切可能与不可能,就会使我们扩大历史的视野,从整体上更好地把握和认识现实的历史,为认识现实发展的未来道路提供更完善的参照系数. 一、现实不是历史的唯一选择现实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但不是唯一结果.历史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总有多种可能的选择,产生  相似文献   

9.
把"人是什么"变换为"'人'是什么",澄清"人"的概念的不同用法及其意义,有助于避开本质主义的追问方式及其困境.从不同角度或以不同标准去理解人,必然导致"人"的概念规定的多样性.某一时代的思想家通常只能以自己所处时代的人作为现实原型来刻画和建构"人"的概念.与实然之"人"的概念不同,应然之"人"的概念并不是经由从个别到一般、从特殊到普遍的抽象概括,而是经由从描述到规范、从现实到理想的提升建构而形成的."人"的概念的二重化是一种潜在的方法论模式.人文社会科学中那些最常见的关于"人"的概念规定,与其说是对于实然之人或本然之人的客观描述,还不如说是关于应然之人的某种理想建构.人道主义主要依据本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本然之"人"的抽象假定导出人的应然状态,而马克思主义则主要依据必然论证应然,其特点是从实然之人的真实存在出发,以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依据,来设定和论证人自身发展的应然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事与灾异"之"二类"说,是何休通过对<春秋>的归纳和阐发而提出的一种天人学说.这一学说从思想渊源和内涵而言,继承和发展了先儒特别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公羊家言灾异而重人事的思想;从表述形式而言,则是受到了东汉社会普遍援引谶纬以说灾异的时代风气的影响,从而具有浓厚的谶纬色彩;从精神实质而言,则是为了阐明人的行为与历史现实之向的因果关系,同时借助于天的意志对人类历史与现实政治作出批判,以期建立一种和谐的政治历史秩序.  相似文献   

11.
嵇康虽重"越名教而任自然",但仍把忠信等德目作为道德教化的内容,并未否定道德本身.理论上"人性有昏明"、"世无自理之道"和实践上"计而后动"的特点,为教化设定了必要性."物至而不移者寡"和"不至而在用者众"的现实又赋予教化以可能性.作为道德实践主干的"心无措乎是非"、"行不违乎道"的操作方法则是精神的自足即"意足".为使"意足"在客观差别实存的现实中有效地运作,推重"遗贵"和"忘富"来实现内外的和谐,它缺乏现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人的感性活动视域中的“有”“无”之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有"无"之辩是中国哲学中持续不息的主题,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也深入地讨论了"有"无"问题。从"人的感性活动"角度看,"有"无"及其相互转化涉及人的感性活动的现实境况、社会化程度的提升和社会空间的扩展、自觉程度的提高、历史传承和历史连续性的加强、民族自觉意识的发展和观念引导,涉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3.
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个人"及其实践活动出发探讨自由问题,不仅扬弃了自由的抽象性,使其具有科学的内涵,也揭示了自由本质上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历史是"现实的个人"走向"自由个性"的过程,是"自由个性"的生成过程,还揭示了实现自由的社会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4.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得历史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马克思立足千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从人类的物质生产生活活动出发,开启和澄明了人类真实的历史.现实历史的敞开使得对它的真实批判成为可能.在对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马克思"发现了新世界".历史唯物主义虽为"理论",却有着深刻的实践自觉,它自觉干对旧世界(现实历史)的敞开和批判中实现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指向性引导.  相似文献   

15.
人们对"经济人"范畴是否具有道德性的问题众说纷纭.实际上,理论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要弄清理论上的"经济人"是否具有道德性质的问题,必须首先考察现实历史中从事经济活动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我们看到,现实的"经济人"的道德状况经历了一个阶段性的历史变化.  相似文献   

16.
李淑梅 《社会科学》2008,3(2):134-140
马克思把施蒂纳哲学作为黑格尔之后德国哲学的标本来批判,这对于马克思实现哲学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作为施蒂纳哲学"出发点和返回点"的现实的、有形体的个人,实为"理想的"、利己主义的人.马克思理解的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现实的感性物质劳动的人,是同自然和他人处于现实联系中的人,是受到现实的异己的经验条件制约的人.马克思从这样的个人出发,创立了唯物史观这门历史的科学,成为真正批判的世界观.施蒂纳构想的利己主义者的联合体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功功关系,马克思通过考察功利论演化的历史,说明在不同的国家、在资产阶级发展的不同时期,功利论的表现方式和社会作用不尽相同.施蒂纳抽掉了功利论中的经济关系和公益内容,是"冲淡了的功利论",是小资产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7.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5-10
我很清楚面具是假的,但我仍然要戴着面具前行,而且总能找到戴着它的理由。对齐泽克来说,自为的意识形态就是不再以传统意识形态的作用方式来发挥作用的那种意识形态形式,它可以弥散在各种客观机制如经济机制和法律机制中来发挥作用。齐泽克的这种犬儒主义意识形态观的确突破了仅从"知"的层面来解读意识形态的思路,深入社会现实本身或者说人们的行为层面,挖掘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但其解读逻辑的最大问题是:用幻象的社会有效性取代了对它的历史过程性的研究,而恰恰就是在这种历史过程性中,幻象的社会有效性会不断地被解构和消解。  相似文献   

18.
波普尔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对历史规律进行预测的历史主义决定论,这是一种整体主义的社会工程,在其构建过程中,经济主义作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作为上层建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则被排除在历史视野之外。这样,历史的目的就是通过经济上的解放来实现"实质的自由",而现存世界的"形式的自由"就在历史主义决定论中被遮蔽和忽视。然而波普尔误解了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的历史与自由的关系。马克思并不否认自由主义的形式的自由,他是从"人的全面解放"的意义上理解自由,他认为自由不能停留在形式上,也不能在精神中解决。我们应当从经济的现实出发,在历史的、实践的张力中趋向自由王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9.
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多种属性,而现实性则是它的根本属性之一,离开了现实性,历史学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历史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现实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即认为历史"是指已经过去的人类实践活动",历史"是既往的客观存在.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是对这个客观存在,即社会历史现象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历史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类社会运动中已经成为过去的那一部分".把历史等同于过去的观点往往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历史学研究的"是过去的事,好象同现实无关".  相似文献   

20.
柯泽 《东南学术》2007,(4):73-81
有限政府和权力制衡是自由主义在政治领域中的重要主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近代以来所兴起的新闻传媒业正是在与政府权力的历史角逐和抗衡中而不断发展的.20世纪美国司法实践中有关言论自由的一些重要判例,清晰地展示出政府权力从公民言论自由领域退缩的历史轨迹,由这些判例所确定的一些重要法律原则,如"明显和现实的危险"、"确实的恶意"、"预先审查"等也清晰地显现出媒介政治理性的滋生和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