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诗歌的翻译追求的是一种信、达、雅的意境,“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诗歌的翻译反映的是异域的风土人情,诗歌翻译对加强地区的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诗歌翻译过程中在诗词风格、文化意境、形体比喻及表现的手法上均存在很大的差别,外国诗歌在我国出版和翻译上存在不少的难点,将外国诗歌的意境在翻译的文体中体现出来是艺术性较高的一项工作。  相似文献   

2.
初唐诗坛上 ,王绩的诗歌取得了崇高的成就 ,却始终得不到应有的评价。不少论者认为王绩的思想与创作是对陶渊明的模仿 :思想上不具备陶渊明的叛逆精神 ;艺术上也缺少陶诗内在的理想与热情。这是对王绩的误解 ,王绩并不缺少陶渊明的叛逆精神 ;而王绩田园诗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和生命意识 ,也是一般田园诗人所难有的。在宫廷诗一统天下的时代 ,王绩的诗歌以古朴与华美兼融的特色独树一帜。以律化手段抒情写意 ,则是对初唐诗歌格律化过程的重要呼应。  相似文献   

3.
佟晓梅 《理论界》2008,(6):142-143
功能派翻译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翻译理论之一,它的文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尤其对诗歌翻译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并对诗歌翻译和欣赏都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论文以具体的诗歌翻译为例,讲述了如何从功能对等角度把握诗歌翻译。  相似文献   

4.
我们觉得诗歌翻译的本身就是体现诗歌美的过程,另外诗歌的翻译体现了作者的再创造的过程,诗歌好坏,取决于作者的翻译再创造过程,甚至超过原著的翻译,让整个诗歌更美、更直觉化,总而言之,诗歌的翻译是需要意美、音美、形美。首先我们从唐诗和现代诗歌入手。  相似文献   

5.
隐逸与尽忠——元遗诗人接受史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规模庞大的元代遗民诗人群的共同话语特征,具体表现在咏陶和陶诗人规模庞大,诗歌众多,形式多样。元遗民诗人笔下的陶渊明不是单纯的隐士,而是不仕二姓的遗民典型,此点与宋遗民偏重陶渊明隐逸情怀有本质区别,在陶渊明接受史上有重要的意义,也极大地丰富了陶渊明的形象特征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6.
查良铮是20世纪中国诗歌翻译史上成就最大的翻译家之一,与前期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不同的是,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的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主要从译者翻译背景的“有机统一”、翻译实践的“适应选择”、翻译作品的“译有所为”“适者长存”等方面,力求对查良铮诗歌翻译研究提出新的维度和视角。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的诗以自然淳朴的风格和崭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古代的田园诗歌领域。他的田园诗歌通过描述幽静美好的田园自然风光和朴实自然的田园生活,展现了自己在诗歌领域的艺术造诣,表达了自己热爱田园、淡泊名利的思想感情。本文主要从内容特点、语言特点、艺术风格和思想感情四个方面,对陶渊明的田园诗进行再解读。  相似文献   

8.
酒是陶渊明诗文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意象.他借酒托兴,述怀写意,正是陶渊明把酒与诗,把酒和自己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将酒作为表现精神世界的主要意象,使这一客观外在之物转化为主观心灵的内在之物.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在诗歌中表现饮酒并把它确立为一个重要文学题裁的诗人,从此酒与中国文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9.
岳进 《殷都学刊》2009,30(3):68-73
<诗归>是一部代表钟惺和谭元春诗学观念的重要诗歌选本.<古诗归>选录陶渊明诗作数量最多,且评价极高.本文通过<诗归>对陶诗的选录与评点,以复古派对陶渊明的评价为背景,研讨钟、谭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及原因.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诗歌的体式及其特殊的隐士风度与心态胡大雷一、引言:陶诗风格二要素朱熹论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说: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木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这实际...  相似文献   

11.
孙友林 《南方论刊》2006,(12):90-91
关于陶渊明诗歌,不少人都注意到了其接受过程的奇特性,并有一些文章探讨其原因,所得结论虽不无道理,但却不能令人信服。本文结合接受美字的“期待视野”理论,从禅与诗关系的角度探讨陶渊明诗歌的接受史,以便给出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文化的不朽瑰宝,中国古典诗歌一直以其优美的语言、典雅的风格及丰富的文化意象著称。然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之难众所周知,令人望而却步。美学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相对比较成熟完善,和译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由于中西方诗歌在语言及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完美的翻译”是不切实际的,也就是说在翻译实践中,“绝对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将美学观点引入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通过借鉴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从翻译美学角度,提出“美学对等”命题,指出其实质是一种动态对等,即译诗和原诗之间美学效果的对等;通过对宋词《声声慢》叠词翻译的对比分析,集中探讨了中英诗歌翻译中语音层的审美再现,从而进一步论证了“美学对等”的本质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沈约于齐永明六年撰成的《宋书》不设文苑传,但以《谢灵运传论》概述两汉魏晋迄于南朝刘宋的文学概况,而只字不提陶渊明所取得的文学成就。但昭明太子编集《陶渊明集》,于序中极力推崇陶渊明诗品和人品。由此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诗坛的地位以永明年间为前后分界线。自永明而后,陶诗声誉日益隆起,至宋代苏轼和陶诗出而登峰造极。而这一切是与陶渊明诗歌中的禅韵和佛教禅宗的兴起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4.
诗歌翻译是难度最高的翻译,关键问题在于译文能在多大程度上再现原诗的形式和神韵。要再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要再现诗歌的音韵之美,诗歌的译者必须具备诗人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翻译都被视为各民族间文学交流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学活动。诗歌的翻译在翻译界、文学界都是颇受争议的,对于诗歌是否可以被翻译的讨论一直在继续。其实从文学的角度来看,诗歌的翻译是一种破坏性的重写活动。  相似文献   

16.
杨立群 《江淮论坛》2007,(3):166-170
钟嵘是陶渊明接受史上最早发现陶诗“真美”的人之一,但因陶渊明在《诗品》中的品级,后世对他的“风华清靡”之论探讨和研究不够。本文依据陶渊明的诗文,认为“清”正是陶渊明诗歌的审美追求,也是陶诗不同于当时华丽诗风的主要特点。“风华清靡”之论,独具慧眼,揭示了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本质,是概括陶诗最为确切精当之语。  相似文献   

17.
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诗歌的精华,享誉中外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也受到好多翻译大家的青睐。许渊冲的意美、形美、音美不断成为诗歌翻译的标准和追求,在此力求运用"三美"原则,以四篇英译本为例,分析和探讨译者在翻译《静夜思》过程中如何将四篇译文做到声形兼顾、意境再现。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活经验,往往能和陶渊明田园诗以及其他与田园相关的古典诗歌相印证.历代家不太熟悉农村生活,偶有注释不够充分或者注释错误之处.本文讨论陶渊明诗、黄庭坚诗注释数例,意在说明农村生活经验与农业生产知识,对于鉴赏中国古典诗歌尤其田园诗应该是有益的.但这并不是说为了鉴赏古典诗歌,必须要有农村生活经验,因为那些经验已经记录在古今的农学文献里,成为容易获得的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写实的性格和深厚的生活气息,因此,鉴赏古典诗歌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条件.农村生活经验及农业生产知识,只是鉴赏相关古典诗歌的必要知识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和孟浩然生活于不同的时代 ,都以田园山水诗为后人称道。二人在仕途上极不得意 ,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都未能实现。陶渊明仕途受阻却开阔了眼界 ,增加了阅历 ,洞察了社会现实 ,其诗数量不多却涵盖面广 ,内蕴深厚。相比之下 ,孟浩然不沾一命的人生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的视野与观察识别能力 ,其直接结果是孟浩然诗歌题材的局限和诗歌内容的单薄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一门情感艺术,诗歌翻译也是承载译者情感的艺术翻译,是译者从起源到终结舒展其主观情感的复杂心理体验。运用Fauconnler和Turner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结合中国唐宋诗词英译译例,从音韵、词汇和视点三个层面阐释、分析诗歌实时意义构建过程中的情感再现,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