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的话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 陶渊明,以他杰出的文学贡献,千古流芳,在中国文学史上和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巨大的声誉。 千百年来,在中国,在世界(譬如日本、朝鲜、苏联、英国、美国、法国、德国等),对陶渊明其人、其诗、其文的认识和研究,可以说,是逐渐发展、步步深入的。然而,到了今天,面对这样一个大文学家,面对前人如此丰  相似文献   

2.
九江是陶渊明的故乡,故乡以有陶渊明而自豪。(九江师专学报)自19gu年开辟全国独家“陶渊明研究”专栏,延至今日15年了,其学术影响传及国内外。九江师专也涌现出以徐声扬先生为代表的陶学群体。为了进一步加强陶渊明研究工作,扩大对外交流,经学校党委研究同意,成立“陶渊明研究中心”,并于lop年6月1日挂牌。“陶渊明研究中心”主任由陈忠教授担任。“陶渊明研究中心”成立@史娟  相似文献   

3.
1997年7月30日——31日,在陶渊明的故乡、在秀美的庐山,由中国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和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共同举办的“97庐山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经过与会  相似文献   

4.
孟浩然一生都保持着对陶渊明的敬慕之念,但是,其敬慕态度以应试不第为分界线有前后不同的明显变化。前期,他往往把自己比作陶渊明,纯粹地表达出对陶渊明的亲密感情,以及在陶渊明式的世界中生活的怡然之情。但应试不第后,隐居故乡的生活没有了过去舒适、愉快的感觉。他明确知道了田园生活并不是自己的本怀。后期的孟浩然,在求仕的欲念与甘于隐居之间强烈动摇。为摆脱求仕不能的苦恼,他憧憬陶渊明的世界,但此世界不再是前期把自己比作陶渊明那般亲密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魏正中同志所著《陶渊明探稿》一书,已由北京文津出版社出版问世了,这是陶学研坛里值得庆贺的一件喜事。 《陶渊明探稿》由我国著名的陶学专家、天津师范大学吴云教授作序,由陶渊明故乡——全国研陶中心学术刊物——《九江师专学报》主编陈忠副教授题跋。吴云先生在《序》中指出:“魏正申同志,196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是已故著名学者逯钦立教授的学生。……逯先生讲课认真,特别是讲授陶渊明及其作品时,重点讲述自己  相似文献   

6.
今天,在中国陶渊明故乡九江市,隆重举行“日中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代表日方主办单位“六朝学术学会”在这里致词.首先,对中国方面的接待单位——中国九江师范专科学校表示衷心的谢意,感谢你们给予了热情的指示和多方面的协助.  相似文献   

7.
去年(1990年)9月起,我在中国的北京大学留学了一年。由于早就想去陶渊明的故乡看看,就利用了这个机会访问了江西九江。这里,我报告一下在考察旅行中,通过与当地陶渊明研究者交流而了解的一些情况。虽然是简单的报告,但如果能对我国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将不胜荣幸。 在一年的留学中,我两次访问了九江。第一次是1990年11月,在为期10天的访问中,我参观了陶渊明纪念馆、栗里陶村、醉石、东林寺、湖口县石钟山等地。第二次是1991年8月,停留了两个星期,参观的地点有陶渊明纪念馆、荆林街、斜川、玉京山、面阳山陶渊明墓、赛城湖等。  相似文献   

8.
前  言这次又能够在尊敬的陶渊明先生的故乡 ,讲讲有关先生的真正价值 ,我感到很高兴 ,而且觉得很光荣。从现在起 ,第二届日中陶渊明研讨会正式开始 ,本人代表日本方面来作基调演讲。这里想继上一次之后 ,指出以往研究的争论点 ,提出新的看法。内容方面也有些地方跟上次稍微重复的 ,这要请各位谅察。从来对陶渊明的研究 ,多半设想陶渊明是“对晋室心怀忠诚 ,保持了孤高节操的人物” ,而一直以为其作品是在反映渊明的清高人品。那是起因于有关陶渊明的较早传记资料。诸如在颜延之的《陶徵士诔》 ,以及沈约的《宋书·隐逸传》、昭明太子萧统…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的人生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隐以后的陶渊明一方面避开政治风浪和官场尘嚣,退入故乡田园以求得心灵的自由,另一方面又继续讲究个人的修养,过踏实而淳朴的生活,这样他就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综合了儒道两大传统,解决了魏晋以来困扰士人的“自然”与“名教”之争。陶渊明拿“天命”作为化解矛盾的关键和安身立命的依据,轻物质,重精神,委运任化,随遇而安,因此能够襟怀旷达,无喜无惧,无怨无尤。这种乐天知命无所作为的宿命论人生哲学对后代影响极大,其作用主要是消极的。  相似文献   

10.
七月的庐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我们在陶渊明的故乡,在环境优雅、服务上乘的庐山宾馆,非常荣幸地与日本国六朝学术学会访华团的各位学者和国内各位陶学专家会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鼎力支持下,成功地举办了中日学者首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的时间虽然不长,只有短短两天,但取得了令人满意的圆满成功.学者的规格层次高,学识水平  相似文献   

11.
笔者全面回顾与总结二十世纪中国陶渊明研究的经验与贡献,认为:二十年代梁启超以综合研究陶渊明、系统而科学地评论陶渊明的尝试,成为本世纪陶渊明研究的第一次大开拓。  相似文献   

12.
开幕式致词     
尊敬的欧阳毛荣先生 ,尊敬的魏寒柏先生 ,尊敬的吴云教授 ,在座的各位先生们、女士们 :今天 ,在中国陶渊明故乡九江市 ,九江师范专科学校隆重举行“第二届日中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代表日方主办单位“六朝学术学会”能够在这里致词 ,感到非常荣幸。首先 ,向中国方面的接待单位———中国九江师范专科学校和其他有关方面各位工作人员 ,表示深切的谢意。日中两国友好往来的历史悠久 ,日本从一千年以前就不断地吸取中国的文化和知识 ,并且 ,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了日本文化。在漫长的历史中 ,陶渊明的诗文对于日本文学的影…  相似文献   

13.
从《故乡》与《归去来兮辞并序》几幅画面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鲁迅和陶渊明都是各自时代的理想主义者,又同遭理想的幻灭,在幻灭中挣扎。“走”与“化”是他们各自永恒的人生姿态。  相似文献   

14.
尊敬的石川忠久教授及夫人 ,尊敬的吴云教授 ,尊敬的中日陶渊明研究专家 ,各位朋友 :2 0 0 0年 8月 15— 16日 ,在伟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 ,在奇秀、凉爽的庐山 ,由九江师专和六朝学术学会共同联手主办的“中日学者第二届陶渊明学术研讨会” ,经过中日双方的愉快合作和共同努力 ,现已完成了预定的各项议程 ,正式闭幕了。在此 ,我代表这次研讨会的主办单位 ,向各位与会的陶学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家辛苦了。谢谢各位朋友 !趁此依依惜别前的这个短暂且宝贵的机会 ,请允许我讲几点感受。第一 ,这次会议时间虽短 ,会议效率会议质量却高。石川忠…  相似文献   

15.
大诗人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尽人皆知的。一本薄薄的《陶渊明集》,不过百来首诗、几篇散文辞赋之类的作品,何以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关于这个问题,一些论著或从社会学角度进行宏观探讨,或对其作品的语言、艺术特色作微观研究,不无可取之处。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也来谈谈陶渊明,把陶渊明放在横的时代文化背景和纵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以揭示陶渊明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一)陶渊明生活于东晋末年,这是一个阶级斗争尖锐复杂,社会生活动乱不宁的时代。当权的门阀世族地主大量兼并土地,奴役人民,“山川湖泽,皆为豪右所专。小民薪采渔钓,皆责税直”,以致“百姓流离,不得保其产业。”(《宋书·武帝纪》)封建统治阶级内部,自行内哄,自相残杀。地方军阀同东晋中枢权贵,兵连祸结;刘裕同桓玄连年火并,先后发生两次纂夺帝位的政变。一些门阀大地主被消灭了,一些新起的封建权贵胜利了,都引起了社会的大动荡。而广大人民则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受尽了苦难。陶渊明的故乡江州浔阳柴桑,一直是军阀必争之…  相似文献   

17.
1、陶渊明若干问题新考(徐声扬)(九江师专学报)一期2、论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第三次大开拓(魏正申)(九江师专学报》一期3、谈陶渊明的五种人生抉择(铁明)化江师专学报》一期4、陶渊明《读山海经)诗浅论(李阳春)《川陈学刊》一期5、陶渊明享年63岁说辨正(魏正申)《江西社会科学)一期6、陶渊明对佛教的态度(顾农)(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一期7、辛弃疾与陶渊明(石红英)(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一期8、陶渊明诗中的劳动美(丁三省)《信阳师范学院学报)一期9、欣慰、苦闷、解脱重读陶渊明快去来兮辞》(周明)肝苏教育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生于公元365年,卒于公元427年。他的大半生都处于我国封建社会史上一个大分裂、大混乱的黑暗时代。其生活经历坎坷复杂,思想发展也很难一言以蔽之。社会的动荡多变,使得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十分尖锐。儒学、玄学、佛教等多种意识形态相互驳难,陶渊明的思想也就随着社会思潮和自身遭遇的变化而发生着改变。 一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庶族地主家庭,自幼生活在浔阳柴桑。这里山高气清、民风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较为充分完全的自我意识的"大思想家",是自我实现的典范.景蜀慧先生认为陶渊明思想中具有明显的墨派倾向,则是忽视了陶渊明的自我意识及将前人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理解得过于简单机械的结果,同时也是对与在"政治"上建功立业无涉的个体价值缺乏恰当认识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0.
五六十年代,中国学界出现了两次空前规模的陶渊明问题大讨论。曹道衡针对当时恣意歪曲陶渊明的不正学风,深入而全面地论析了陶渊明其人其作,提出了许多令人注目的新观点,再次捍卫和发展了本世纪的陶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