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问题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大学时期追求主体的自我意识哲学,《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开始探索无产阶级主体的革命作用,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转而研究作为劳动主体的工人的异化问题,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了"现实的个人"作为实践主体的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无产阶级主体的历史使命,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展开对资本的主体性批判,标志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成熟。通过研读不同时期的马克思的文本,发现可以从主体性的视角呈现出马克思追求人的自由和解放思想演变的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2.
赵文娟 《云梦学刊》2005,26(3):18-19
在人类浩瀚的思想史上,关于人的学说多如牛毛,但没有一种能够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那样更为真实、亲切与厚重。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就在于对人的关怀,而《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更是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历史存在唯一目的的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3.
当代哲学的走向 上海《学术月刊》2001年第4期刘放桐文章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全球化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当前世界历史的发展仍处于《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趋势中。哲学作为历史发展趋势即时代精神的体现,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哲学思维方式转换意义的变更。马克思所开辟的哲学发展方向,仍然是当代哲学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而邓小平理论,由于在新的形势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因而也将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 关于期刊评价与论文评价问题 安徽《学术界》2001年第3期时继光、朱强文章全面论述了学术期刊与学术论文的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深刻地领会马克思哲学的丰富内涵,有必要重新理解和厘定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前提。这需要着眼于两方面:一是扩展,二是深化。既要超越德国古典哲学的范围,考察古希腊及其哲学、浪漫主义思潮、基督教传统与马克思哲学的思想史联系;又要重新挖掘康德、黑格尔同马克思之间思想史联系的丰富性。古希腊哲学中的理想主义、自我意识、自由意志、自由、时间等思想因子,影响了马克思哲学的致思取向和风格。作为马克思人的存在的现象学原初范畴的实践所固有的敞开性和生成性,更本然地表达着浪漫主义所推崇的表征"生命"的"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马克思拒绝了基督教带给人的满足的虚拟性质,却保留了满足本身并追求其历史真实性,他终其一生致力于人性和历史在辩证否定的意义上的双重回归。马克思哲学事实上提出了"超验规定的历史建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它类似于康德式的问题,却使之不再囿于认识论问题,而是变成存在论问题,从而赋予超验性以实践对经验世界的创造性建构之义。马克思哲学除了把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改造成为实践辩证法以外,还把他的绝对精神的现象学重铸成为人的存在的现象学。所有这些,都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之思想史前提的多维丰富性。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的人化”的思想,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历史唯物论的哲学前提,同时也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哲学前提。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的历史,而人是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作为一个实际地存在着的感性的实体,人首先是一个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是有感性血肉之躯的存在。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一样,有种种强烈的欲望需要求得满足,才能生存下去。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又在于他是一种不同于动物的自然存在物。“人是属人的自然界”,“自然的人化”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6.
付文军 《东南学术》2021,(3):115-125
《资本论》实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政治哲学的完美融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语境中,马克思充分确证了"为消灭国家和市民社会而斗争"这一理论主题,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利用物质武器和精神武器而展开有效的阶级斗争.直面"当代的斗争",马克思理性地表达了"当代的愿望"——建构"自由人联合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可以说,《资本论》不仅致力于为阶级斗争提供武器的政治学途径,还致力于为人类找寻理想的生存之境.《资本论》所展示的政治哲学向度充分表明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一种"以政治批判为目标"的现实性政治哲学、"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批判性政治哲学和谋求"减轻分娩痛苦"的发展性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终结》是恩格斯在晚年集中阐述马克思哲学的专题著作.在《终结》中,恩格斯从容而自由地阐发了他对马克思哲学性质、产生和内容的理解.虽然,这种阐发带有一定的恩格斯自身的思想色彩,但从总体上看,恩格斯在《终结》中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是对马克思哲学及其精神实质的忠实展现.因此,《终结》无疑是马克思哲学史上不可多得的纲要性文件.  相似文献   

8.
林锋 《学术研究》2015,(2):10-15
国内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观是"不成熟"甚至"不科学"的。事实上,《手稿》的"自由自觉劳动"这一提法有其具体的语境,马克思是在分析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差别时,在相对的意义上、有针对性地讲劳动的"自由自觉"的。他并未抽象地、无条件地谈论或夸大人类劳动的"自由自觉"特性。"自由自觉劳动"不仅仅是马克思当时关于人类劳动的一种理想,它还是一种"曾在人类史前时期真实存在的具体劳动形式"。《手稿》用关于人类劳动的理想来批判私有制社会中人类劳动的现状,谴责其"非正义性",这并无不妥之处,并不构成"唯心主义"。另外,《手稿》并未对私有制社会的现实劳动进行单纯的道德批判或加以简单否定,而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科学态度,在批判其"不正义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澄清这些事实,有助于科学评估《手稿》及其劳动观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9.
近现代哲学之不同于以往哲学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对"人是什么?"问题的追问,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活动"之命题正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此问题的回答。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主要回答了"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作什么?"这两个子问题,而对于"我能知道什么?"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作了深刻的回答,这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两个子问题的回答,即以科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的客观描述,中介了对于"我可以期待什么?"和"我应当做什么?"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是对象性活动"是贯穿马克思思想始终的哲学本体论基本原则,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资本论》是从"马克思哲学1.0"到"马克思哲学2.0",而非"两个马克思"。  相似文献   

10.
范晓丽 《齐鲁学刊》2007,1(4):124-126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黑格尔哲学的第一部著作,它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了理论的彻底性即实践能力的思想。马克思的哲学(理性)是一种关注人的现存实践行动的理论,有着深切的生存指向。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具有深刻的批判纬度:首先它是一种政治经济学批判,其次,它以有生命的人的个体性存在为前提和基础,是对人本身的批判和反思;再次,它是一种历史批判和对整个现存生活世界的批判。  相似文献   

11.
我国学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发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后期,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论著为标志。这种看法不符合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实际情况。事实上,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早在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便已发生。他的"哲学革命"是一个过程,《批判》是这一过程的真正起点,后来的马克思著作不过是推进、深化了他的"哲学革命"而已。《批判》是真正开启马克思"哲学革命"思想历程的"初始性著作",是他的第一部"新唯物主义著作"。澄清这一点,有助于科学评价《批判》这一早期著作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恢复马克思思想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从1884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也就是马克思主义日益密切地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的历史。一百多年来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工人阶级在现代社会中所起的历史作用,是必须给予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和对待的。早在1843年,当马克思从激进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之时,就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指出:“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在此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  相似文献   

13.
深度解释模式是近十年国内“回到马克思”理论运动所趋向的理论目标之一 ,它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回到马克思》一书为案例 ,从马克思哲学解释和马克思文本、文本逻辑和历史逻辑、文本语境和文本话语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深度解释模式的方法和视角 ,强调这种模式的建设是以马克思文本为基础 ,在当代科学方法论指导下揭示马克思哲学的理论逻辑和马克思所遵循的历史逻辑的过程 ,也是从马克思的理论逻辑历史地进入当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游兆和先生在《学术研究》2007第8期上发表了《哲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一文,阐释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哲学终结’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实证科学思潮的兴起与德国古典思辨哲学的终结,由此‘哲学终结’也就具有‘思辨哲学’与‘全部哲学’终结的双重含义,而‘哲学’最终将‘消失’在‘实证科学’之中";"一个是‘世界观’,一个是‘逻辑学’,但二者也终将""完结",并认为"断言马克思不是‘哲学终结论者’缺乏历史与逻辑根据"。但是,马克思哲学的"终结"的真实含义在于超越"思辨哲学",而没有否定"全部哲学";马克思的"实证科学"概念只是处于哲学与科学意义张力中的一个含糊的名称,不能断言马克思"随着这种‘历史科学’的诞生,‘哲学’或任何‘历史哲学’也就成为‘多余的’";马克思在终结"思辨哲学"之后拯救出积极世界观,实现了哲学变革并开辟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学说。  相似文献   

15.
"人民理性"不仅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明确的哲学立场,也是理解马克思早期哲学变革的一条重要线索。以往的研究中"人民理性"要么被《博士论文》时期的"自我意识"所掩盖,要么就是被德法年鉴之后"现实的人"所遮蔽。本文在梳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思想历程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人民理性"与黑格尔"绝对理性"做了比较性研究,并分析了这种哲学立场差异背后的原因,这对于把握马克思早期思想嬗变的内在逻辑,理解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精神",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资本论》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马克思的新哲学是在对现实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中,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新哲学的历史使命就是改变世界。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到关于新哲学的经典表述,其一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二是在1859年写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后者与前者的差异在于,通过《资本论》马克思实现了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论证,构建了马克思的新哲学。从纵向"内在贯通论"和横向"内在贯通论"两个维度来看,马克思的"新哲学"既是唯物的,又是历史的,当代物质生产实践和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影响《资本论》的理论效力,《资本论》依然是我们批判和改造当今世界的"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这一问题和他的社会历史发展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手稿》中人的本质是马克思的历史发展几个阶段的基点和起点,是贯穿整个历史阶段的线索,而《手稿》中,马克思的社会历史发展观也渗透着人的本质。通过对《手稿》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手稿》中不同的社会形态里人的本质是不同的,并且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扬弃,人的本质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看待和定性二人之间的差异。透过《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分工、无产阶级革命等核心理论问题上的写作视角确有差异,但这些差异不涉及他们政治、哲学立场的根本。并且,这些差异展现了二人的优势互补与相互合作,恰恰表明了他们各自的理论贡献。所谓的"差异论",本质上就是"贡献论"——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的通力合作,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是理解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一把"钥匙",是马克思前期"改变世界"思想的逻辑必然结果。《资本论》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革命的最终完成,它所揭示的"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现实生存境遇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理论契机。《资本论》所建构的"批判的辩证法"是马克思"改变世界"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20.
陈学明  陈悦 《社会科学》2012,(10):140-14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后,并没有如一些人所说的,放弃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理论。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7篇序言中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所做的修改、说明和补充中,一方面可以充分看出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那种严肃的科学态度和可贵的理论创新精神,另一方面确实看不出马克思和恩格斯放弃《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理的丝毫痕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