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女论语》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以女性视角审视、倡扬儒家“礼教”思想的一部伦理学著作。然而,通过对《女论语》文本及文献记载的有关历史资料的解读。发现现存《女论语》的文本与作者并不契合,且作者的言行与文本所宣扬的内容也多有离析。尽管如此,由于《女论语》的内容和形式所具有的特点,自问世起即对中国女性的心理与行为,乃至中国社会的演进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宋书·乐志>载有铎舞歌诗二篇,其中<圣人制礼乐篇>古来无解者.早年逯钦立、孙楷第曾破译过此篇.今从字形相同、字形相近、字音相近、字义相近几个方面来判别,可读出其未及破译的歌词;而据<宋书·乐志>,叉可复原出<圣人制礼乐篇>的乐诗和徒诗形态.汉有<圣人制礼乐篇>,曹魏当国,改易其词作<太和时>以当之,至晋立,则令傅玄改易<太和时>作<云门篇>以代之,因此<圣人制礼乐篇>与<云门篇>非如孙楷第所说是同一篇歌词.所谓铎舞,其最初可能为北方民间舞蹈,后为汉室所采,参以周<大武>改编而陈于殿庭,舞时振铎以为节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秦伟 《社会科学家》2006,(Z1):195-196
本文通过探讨《圣经》中恶女形象的评判标准,揭示在父权制价值体系的《圣经》中,恶女标准的背后是男性对女性身份主体的认同冲突.  相似文献   

4.
唐后期,宋若莘、宋若昭姐妹俩写出了教导女人如何“从人”的女教经典《女论语》,但她们自己却为“扬名显亲”而终生未嫁。《女论语》所标举的价值取向与其作者人生实践之间的背离,包含着女性个体成就需求与传统伦理角色要求、个体价值取向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5.
《陌上桑》为汉乐府名篇,前有论其原旨为"刺淫"与"辨洁"。但二者一而二,二而一,共赴"秦氏有好女"形象的塑造。因此,"好女"才是《陌上桑》三重主题的中心,《陌上桑》在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塑造了秦罗敷这一"好女"形象。"好女"即美女,罗敷之美与前代文学描写不同,而具有了汉代妇教更为突出的"德言容功"的时代特点,并以姓"秦"谐音"情"字,为千古的美女描写作了画龙点睛之笔。这使《陌上桑》成为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的名篇,后世唯曹植的《洛神赋》堪与方驾。但《洛神赋》是浪漫的事,《陌上桑》更加贴近现实,溯源应是《诗经·硕人》,而下影响到唐宋诗词与清代《聊斋志异》、《红楼梦》等,是中国古代美女题材文学史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6.
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成就之一就是对传统的童话故事的改写,1979年她写了一本新编童话集,其中的《一与狼作伴》就是对童话《小红斗篷》的改写。  相似文献   

7.
《孤独的割麦女》和《惠安女子》两首诗歌分别呈现出一“动”一“静”的画面,虽然两者在文本表达上存在诸多差异,但主题趋于一致。通过对华滋华斯和舒婷两人的创作背景和生活经历的探讨,不难发现两人、的诗歌之所以能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歌的艺术效果,乃是由于他们对女性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与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聊斋志异》中狐女和鬼女所占的篇幅比重较多,阳光明媚的狐女和凄美哀怨的鬼女两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渊源,狐性和鬼性在她们身上得到诠释,但她们又具有人性,而且个性迥异.这种狐性、鬼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使狐女、鬼女的形象更加丰满深刻,而两者形象的塑造,则往往是为了满足落魄书生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不仅体现了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的美好心愿,更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下文人士子的共同理想追求,也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同时也暗含了男权社会下女性地位的卑微,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意识的崛起.  相似文献   

9.
一部文学作品 ,能够向人们既提供新的题材 ,又提供新的技术操作、创作路数 ,当然是作家成功的要件。然而如能提供新的景观 ,提供舍定法之法 ,同样堪称佳品。作家王晓春创作的长篇小说《女乞丐王》无疑是一部向人们奉上的一份天宇之下未曾被当代作家眷顾甚至被历史尘封多年的一块新的审美视境的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远的是伟大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以崇高的笔致展示了乞丐这一被抛在底层的义行 ,近者有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中描绘了丐帮的侠肝义胆 ,而《女乞丐王》则以全景式立体式方式绘制了一幅中国北方某县乞丐群落的风俗画。小…  相似文献   

10.
降边嘉措所著的《最后一个女土司》是一部具有传记性质的文学作品。文章通过三个方面对藏族作家降边嘉措的《最后一个女土司》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1.
《北洋画报》封面自20世纪30年代起转向对爱国女学生及女运动员的热衷,她们作为“新女性”的代表,显示了《北洋画报》在政治意识形态和时代审美趣味变动下的积极选择。但是,这些女学生形象表面的现代化并不能消解其意识形态上的保守性,其表述具有调和现代与传统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卢明玉 《河北学刊》2012,32(3):157-161
《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由林乐知、任廷旭编译,上海华美书局1903年印行,这部译著较早引介妇女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近代妇女的解放进程。其首卷中登录了林乐知序文、龚心铭序文、任廷旭序文、范袆书后,末卷登载了龚心铭的跋。《万国公报》除了登载上述序言、书后和跋以外,还登录了龚心铭《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再跋》。对同为龚心铭所作的一序两跋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龚前后行文的不同、他所作的调整以及这背后的原因。而对《全地五大洲女俗通考》六篇序跋的比较分析,可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进而窥见以上四位具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作者对同一文本及相关问题的不同立场和观点,进而反映出晚清华人、西教士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不同侧重和规避。  相似文献   

13.
陈慧  魏晶 《齐鲁学刊》2007,(4):111-114
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短篇小说《梦境时分》是一部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经典作品。她频繁地转换不同的视角对人物和主题进行分层次描写,运用了反讽和象征等表现手法,通过短小的篇幅,让读者进入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真实世界,体会到了一个处在男性社会中的女子的痛苦。  相似文献   

14.
胡全章 《广东社会科学》2024,(1):135-143+286
晚清时期,以《女子世界》《中国女报》等具有革命色彩的女报为主阵地,涌现了一个数以百计的“英雌”诗人群,陈撷芬、杜清持、吕碧城、吕逸初、张昭汉、秋瑾、徐自华、燕斌和唐群英等是其中的佼佼者。众多男性革命文士与群星闪烁的“英雌”诗人一道,高张“女界革命军”之帜,描绘“女国民”榜样和“女中华”愿景,奏响了“女权革命”和民族民主革命的主旋律。晚清革命女报诗歌,以迥异于中国传统女性诗歌的思想面貌、精神气度、激越音调与卓荦风姿,在新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力策应了蓬勃发展的革命诗潮。  相似文献   

15.
谭恩美在小说《接骨师之女》中对母女冲突的描写较之其前几部作品已居于次要地位,她更多地展现了女儿对母亲爱的萌发与理解,倾注了对多元文化的思考。这一叙事策略上的变化可以窥见作者文化心态的发展,也即多元文化观的显现。多元文化观正是我们解读《接骨师之女》以及挖掘谭恩美小说创作主题思想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威廉·华兹华斯的《孤独的割麦女》,描写了一位在农田独自劳动的爱尔兰少女的形象,体现了作者在创作中的一种倾向,即用个体来表现普通人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美国华裔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喜福会》、《华五阿女》及《蝴蝶君》或精心塑造美国华裔家庭、唐人街及中国内地的正面形象,或深入刻画主流家庭或主流社会的负面形象,起到了消解东方主义的效果。美国华裔文学中精心设置的东方主义消解路线图,内中蕴含深刻的文学内涵:既揭示了东方主义观念的危害,促使东方主义者自我反思,又以弘扬中华文化的方式培养了美国华裔的文化信仰;既勾勒了东方文化身份的动态特征,以传递期盼中西文化杂交的信息,又隐射了美国华裔作家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8.
艾儒略是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传教士之一,他用中文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天主教的教义、礼仪,其中《圣梦歌》是和张赓合作完成的,张赓还为艾儒略的《口铎日抄》做序,为《五十余言》做题。本文拟通过两人的交往来探索明末清初天主教在福建的传教策略,以及当时中国天主教徒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汤婷婷通过其成名小说《女勇士》对父权制世界观和二元式思维方式中统治女性、压迫自然的现象进行了深刻揭示,并剖析了华裔女性遭受性别歧视、种族压迫和阶级剥削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抓住女性和生态自然之间的联系,探寻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歧视女性和忽视自然环境的影响之间的特殊联系,折射出其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  相似文献   

20.
为了争取族裔及性别的平等地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文学作品《女勇士》喊出了世间最强音。这一主题思想的成功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作品的语言风格。这种风格既体现在宏观层面,也体现在微观层面。分析和体味这一语言风格对我们理解该作品的主题思想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